-
SPTLC2基因突变导致儿童型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道1例由 SPTLC2基因突变c.778G>A(p.Glu260Lys)导致的儿童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ALS临床数据库登记的1 936例患者中,筛选携带 SPTLC2基因致病突变的患者,并收集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 结果:经筛选得到1例携带 SPLTC2基因突变的患者,为9岁男性儿童,主因“进行性四肢无力4年余”于2022年12月收住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舌肌明显萎缩,伴纤颤。四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双跟腱反射亢进,双踝阵挛阳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提示 SPTLC2基因存在c.778G>A(p.Glu260Lys)错义突变,未检测到其他ALS相关基因致病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及家系验证结果显示,患儿父亲和母亲均未携带该突变,提示为新发突变。神经传导检查未见异常,针极肌电图提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脑脊液及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显著升高。予L-丝氨酸口服后患者症状仍进行性加重。 结论:SPTLC2基因突变可导致儿童型ALS,对其潜在致病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ALS的又一潜在致病通路,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敲减心磷脂酰基转移酶1对肝细胞脂肪变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磷脂酰基转移酶1(ALCAT1)对脂肪肝细胞模型中肝细胞脂肪变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游离脂肪酸(FFA;亚油酸和棕榈酸混合物)诱导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LCAT1在脂肪肝细胞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构建空载小干扰RNA(siRNA)质粒和 ALCAT1 siRNA质粒。以空载siRNA质粒转染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24 h,然后与FFA共培养24 h,设立脂肪肝细胞模型组;以 ALCAT1 siRNA质粒转染L-02细胞24 h,然后与FFA共培养24 h,设立ALCAT1干预组;以常规培养基培养的L-02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的脂滴沉积、线粒体形态,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自噬体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1)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TOR和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氧化应激产物丙二醛、4-羟基壬烯醛(4-HNE)、活性氧和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脂肪肝细胞模型中 ALCAT1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9.26±0.83比1.02±0.12、0.35±0.02比0.17±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82、6.83, P均<0.05)。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ALCAT1干预组的脂滴沉积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7.67±3.52和7.67±0.33比4.33±0.33),ALCAT1干预组脂滴沉积量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7.67±0.33比17.67±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6、7.07、2.82, P均<0.05);脂肪肝细胞模型组线粒体肿胀程度高于空白对照组,而ALCAT1干预组线粒体肿胀程度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脂肪肝细胞模型组的LC3-Ⅱ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0.43±0.01比0.2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2, P<0.05);脂肪肝细胞模型组的Beclin1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93±0.05比0.9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LCAT1组的LC3-Ⅱ、Beclin1表达水平均高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0.95±0.04比0.42±0.01和0.28±0.02、2.07±0.06比0.93±0.05和0.98±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30、15.63、14.05、13.02, P均<0.05)。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ALCAT1干预组的mTOR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1.44±0.02和0.74±0.01比1.93±0.10),ALCAT1干预组mTOR的表达水平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0.74±0.01比1.44±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83、12.04、32.14, P均<0.05);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ALCAT1干预组的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0.14±0.01和0.07±0.01比0.28±0.01),ALCAT1干预组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0.07±0.01比0.14±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59、14.10、5.96, P均<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脂肪肝细胞模型组和ALCAT1干预组的活性氧、丙二醛、4-HNE、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1.44±0.30)和(5.84±0.36) g/L比(1.72±0.38) g/L、(19.94±2.47)和(11.95±1.55) μmol/L比(1.47±0.18) μmol/L、(5.00±0.43)和(2.99±0.37) ng/L比(1.46±0.23) ng/L、(203.40±5.16)和(92.07±11.98) ng/L比(23.32±3.33) ng/L、(123.70±8.38)和(67.42±4.88) ng/L比(47.18±4.57)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86、7.86、7.45、6.74、7.22、3.49、29.34、5.53、8.02、3.03, P均<0.05)。ALCAT1干预组的活性氧、4-HNE、IL-6和TNF-α的表达水均低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5.84±0.36) g/L比(11.44±0.30) g/L、(2.99±0.37) ng/L比(5.00±0.43) ng/L、(92.07±11.98) ng/L比(203.40±5.16) ng/L、(67.42±4.88) ng/L比(123.70±8.3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99、3.51、8.54、5.81, P均<0.05);ALCAT1干预组丙二醛的表达水平与脂肪肝细胞模型组比较[(11.95±1.55) μmol/L比(19.94±2.47) 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LCAT1在脂肪肝细胞模型肝细胞中表达上调,敲减 ALCAT1可抑制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激活自噬,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PTLC2基因突变导致中间型腓骨肌萎缩症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道1个SPTLC2基因突变导致的腓骨肌萎缩症表型家系。方法: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数据库筛选携带SPTLC2基因致病突变的患者家系,并收集其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周围神经传导检查、神经超声检查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及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结果:经筛选得到1个家系,其先证者为16岁女性,出现双下肢远端痛觉减退和无汗4年,行走困难16个月,于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体格检查发现四肢远端痛觉减退和皮肤干燥,双下肢远端肌力下降。其父亲在儿童期出现下肢远端麻木无汗,成年期出现下肢无力和萎缩,于52岁病故。先证者神经传导提示四肢感觉神经和下肢的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未引出,双侧尺神经和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双侧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2 m/s和24 m/s。神经超声可见周围神经增粗。腓肠神经活组织检查提示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重度丢失伴随洋葱球样结构。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SPTLC2基因存在已知p.G435V杂合突变。经予以L-丝氨酸口服后患者下肢无力好转。结论:SPTLC2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中间型腓骨肌萎缩症表型,L-丝氨酸可以改善其运动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9a-5p靶向SPTLC2抑制神经元创伤后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微小RNA-9a-5p(miR-9a-5p)靶向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长链碱性亚基2(SPTLC2)抑制大鼠原代神经元创伤后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原代神经元,将其分为对照组( n=9)、无意义序列转染组( n=9)和miR-9a-5p模拟物转染组( n=9),并分别建立机械划伤模型。通过转染、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TUNEL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miR-9a-5p对大鼠原代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和挽救实验验证SPTLC2与miR-9a-5p的关系。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预测、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SPTLC2相互作用的蛋白。 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9a-5p模拟物转染组miR-9a-5p的相对表达量(6.162±0.184)较对照组(0.938±0.058)和无意义序列转染组(1.010±0.095)明显增高(均 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miR-9a-5p模拟物转染组SPTLC2的相对表达量(0.272±0.034)较对照组(0.855±0.037)和无意义序列转染组(0.880±0.040)明显降低(均 P<0.05);凋亡相关蛋白检测结果表明,miR-9a-5p模拟物转染组神经元的凋亡程度较对照组和无意义序列转染组显著降低(均 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高表达miR-9a-5p可抑制神经元凋亡,miR-9a-5p模拟物转染组的凋亡细胞比例(0.165±0.004)较对照组(0.239±0.008)和无意义序列转染组(0.229±0.010)显著降低(均 P<0.05)。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和挽救实验证实,SPTLC2是miR-9a-5p的直接靶点。免疫共沉淀实验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PTLC2可与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NF-κB p105亚基(NF-κB1)分别相互作用,但不影响二者的表达水平(均 P>0.05)。miR-9a-5p可影响TLR4的表达水平( P<0.05),但不影响NF-κB1的表达水平( P>0.05)。 结论:SPTLC2是miR-9a-5p抑制神经元凋亡的一个新靶基因。MiR-9a-5p可降低细胞损伤后SPTLC2的表达水平,并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组织SPTLC2的表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长链亚基2(SPTLC2)在帕金森病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将模型组分为三组:模型组(2周)、模型组(4周)、模型组(8周),同时设置正常组,采用异常不自主动作(AIM)评分法评定各组大鼠行为,同时记录旋转持续时间、启动时间、剂峰旋转圈数.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SPTLC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SPTLC2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AIM评分、旋转持续时间、启动时间、剂峰旋转圈数均高于正常组,随着时间的延长,AIM评分、旋转启动时间、剂峰旋转圈数逐渐升高,旋转启动时间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组α突触核蛋白阳性细胞数量较少,模型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升高.与正常组、模型组(2周)相比,模型组(4周)、模型组(8周)SPTLC2基因、蛋白表达量均升高;与模型组(4周)相比,模型组(8周)SPTLC2基因、蛋白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TLC2可能参与帕金森病疾病的发生,通过上调SPTLC2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R-137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细胞外沉积β淀粉样斑(Aβ)、神经元内过磷酸化tau蛋白引起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神经元内Ca2+稳态失调等.近年研究发现,miR-137可能参与包括AD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目前认为,miR-137可能通过调控其下游分子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和其靶基因CACNA1C、CHD12延缓Aβ沉积、调节神经元内Ca2+稳态、参与神经元衰老过程等参与AD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IRT1/AMPK通路在利拉鲁肽早期干预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Lira)早期干预对高脂饮食(HF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的影响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ND)组、HFD组和HFD+Lira组,每组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不同分组给药,HFD+Lira组大鼠每日固定时间皮下注射Lira(200μg/kg),其余2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干预期间注意观察大鼠体重、毛发、食欲、大小便及活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药量.每周记录体重、进食量和血糖,第16周行葡萄糖耐量实验;第18周末麻醉后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该实验结束后颈动脉取血,处死后取肝脏及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血清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变化;油红O染色法观察肝组织脂质蓄积程度;马松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法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活性氧簇(ROS)染色观察肝脏氧化应激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脏GLP-1受体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SIRT1和第172位苏氨酸磷酸化的AMPK[p-AMPK(Thr172)]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AMPK、p-AMPK(Thr172)、SIRT1、第372位丝氨酸磷酸化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p-SREBP-1c(Ser372)]、第79位磷酸化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Ser79)]、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的蛋白水平.结果:HE和油红O染色结果证实HFD组肝组织结构紊乱,脂质蓄积严重,马松和天狼星红染色显示纤维化程度严重,提示NAFLD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ND组相比,HFD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AST和ALT,以及肝组织丙二醛(MDA)、TC、TG和RO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p-AMPK(Thr172)、SIRT1、p-SREBP-1c(Ser372)、p-ACC(Ser79)和CPT1A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FAS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HFD组比较,HFD+Lira组大鼠肝组织脂质蓄积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血清TG、TC、AST和ALT,以及肝组织MDA、TC、TG和RO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强(P<0.05),肝组织p-AMPK(Thr172)、SIRT1、p-SREBP-1c(Ser372)、p-ACC(Ser79)和CPT1A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FAS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Lira能够减轻HFD诱导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肝纤维化和氧化应激程度,并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其作用可能与SIRT1/AMPK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丹七片调控神经酰胺通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小鼠的药效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丹七片(DQP)基于神经酰胺通路抗心肌脂毒性的药效及机制研究.方法 利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七片组、辛伐他汀组.利用超声、血生化、病理切片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等技术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七片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升高(P<0.01或P<0.001),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P<0.05或P<0.01).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丹七片能够减轻小鼠心肌损伤的程度,改善病理结构变化.血清检测结果提示丹七片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P<0.05)、肌钙蛋白I(P<0.001)的表达,进而减轻心脏损伤程度.此外,丹七片干预后可明显下调单链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长链1(SPTLC1)及SPT长链2(SPTLC2)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并明显降低心肌组织内神经酰胺含量(P<0.001).结论 丹七片可能通过调控从头合成途径关键限速酶单链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来降低心力衰竭小鼠心肌神经酰胺水平,从而改善小鼠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aclitaxel,nab-PTX)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分别于第1,3,5,7天腹腔注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0 mg/kg体质量),建立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不进行特殊干预继续正常培养,期间观察两组大鼠状态、饮食及粪便情况,并隔日称量体质量.末次给药48 h后取L4-6脊髓提取蛋白酶切后TMT标记.通过MaxQuant软件对TMT标记蛋白质进行鉴定及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 蛋白质组学共鉴定蛋白5519种,对4730种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370种差异蛋白,如组蛋白H2B(histone H2B)、载脂蛋白D(apolipoprotein D)、激肽原-1(kininogen-1)和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富集于细胞胞内,主要参与细胞过程、生物调节及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多数具有结合、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 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哮喘(asthma)、类固醇生物合成(steroid biosynthesis)、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otch信号通路(Notch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结论 激肽原1(KNG1)、载脂蛋白E(ApoE)、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TACE)等可能是nab-PTX作用的重要靶点,nab-PTX可能通过鞘脂代谢、Notch信号通路及叶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598 具有鞘氨醇类似结构的免疫抑制物质ISP-1的作用机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介绍了从冬虫夏草中分离的鞘氨醇类物质ISP-1的免疫抑制作用机理及其与鞘类磷脂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