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主要药效成分统计的两面针最佳采收期与合理药用部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通过分析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月份、不同部位的两面针栽培品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与野生品比较,确定两面针的最佳采收期和合理药用部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Kinetex C18(4.6 mm×100 mm,2.6 μm),流动相为 0.2%三乙胺的 0.3%磷酸水溶液-乙腈(80∶20),流速 1.0 mL·min-1,检测波长 273 nm,柱温 30℃,以主要药效成分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为指标,对两面针样品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野生与栽培两面针根的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栽培两面针根与根+茎无显著性差异;由层次聚类分析(HCA)与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说明两面针根与茎能明显区分,但无法区分野生与栽培品,与显著性分析结果一致;1~6 年两面针根的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质量分数之和为0.114%~0.256%,茎 0.030%~0.133%,主要药效成分含量与生长年限呈正相关;4 个季节采样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采收季节对两面针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无影响;3 个种植基地的两面针(不含枝)以干燥品计算氯化两面针碱和白屈菜红碱含量之和,云浮为 0.308%±0.123%,茂名为 0.192%±0.025%,南宁为 0.197%±0.052%,3 个种植基地均≥0.15%,即移栽 2 年 6 个月以上的两面针同时以根(含须根、主根和地下茎)和茎(地上茎)入药可满足要求.综上,两面针栽培品可以作为两面针野生品的合理替代,为实现两面针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根与茎均可作为两面针的药用部位,建议《中国药典》两面针的药用部位修订为干燥根和茎,全年均可采挖.为保障有效成分含量及临床有效性,建议采收移栽3年以上的两面针根和茎入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气候变化下我国两面针潜在适生区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预测分析气候变化下广西特色药用植物两面针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为两面针的生态保育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49条两面针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信息、19个环境因子和最大熵(MaxEnt)模型,构建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分析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下两面针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结果 当前气候情景下,两面针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取决于4个环境因子:最冷季度降水量(Bio19)、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最干季度降水量(Bio17)、年平均气温(Bio1);未来气候情景下,两面针高适生区质心主要向东北和西北方向迁移,迁移距离范围为13.63~153.95 km;两面针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稳定不变的高适生区与当前相比将减少至21.68%左右,且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地区,这些稳定不变区域可作为两面针半人工种植的首选地区.结论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制定两面针合理的生态保育和人工栽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未来气候变化对两面针种群传播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三七根中2个新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进一步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干燥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C18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再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三七干燥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萜类5个、吡喃酮类3个、呋喃酮类1个、酚苷类1个、其他类1个,分别鉴定为(S)-2-乙基-6-羟基-7-甲氧基苯酞-6-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Δ8(9)-(Z)-(R)-6-(1-羟基己基)-4-甲氧基-2(5H)-吡喃酮(2)、6-(1-羟基戊基)-4-甲氧基-2(5H)-吡喃酮(3)、6-(1-羟基己基)-5-羟基-3-甲氧基-2(5H)-吡喃酮(4)、4β,10α-香木兰烷二醇(5)、异胡萝卜-6-烯-10β,14-二醇(6)、4(15)-桉叶烯-1β,6α-二醇(7)、两面针碱D(8)、两面针碱C(9)、5-(1-羟基庚基)-3-甲氧基-2(5H)-呋喃酮(10)、3E-5-甲氧基-6-羟基-6-甲基-3-庚烯-2-酮(11).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三七酚酞苷和三七己烯吡喃酮.化合物6、8、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蛇含委陵菜抗炎活性部位的筛选及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研究蛇含委陵菜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方法 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筛选蛇含委陵菜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提取物的水部位(FPA)、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部位(FPB)、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部位(FPC)的抗炎活性.进一步用MCI、Sephadex LH-20、正相和反相硅胶等柱层析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蛇含委陵菜FPB具有抗炎活性,并从该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补骨脂素(1)、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2)、毛两面针素(3)、附子亭碱(4)、1,2-二羟基蒽醌(5)、熊果苷(6)、山柰酚(7)、桔皮素(8)、异鼠李素(9)、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10).结论 蛇含委陵菜FPB是其抗炎活性部位;从该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4、7~10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黄枫治疗腰痛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枫教授治疗腰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黄枫教授门诊治疗腰痛的有效病例的病案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纳入的处方药物进行用药频次及性味归经分布的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IBM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239首处方,涉及75味中药.使用频次≥20次的高频中药有23味,居前10位的中药为甘草、醋延胡索、狗脊、白术、两面针、盐牛膝、生地黄、续断、薏苡仁、丹参.药性分布以温性药物占比最高,药味分布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归肝、胃、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的支持度居前20位的药物组合中,醋延胡索、狗脊、白术、两面针为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到6个聚类组合.[结论]黄枫教授治疗腰痛以三因制宜、治病求本为原则,多采用活血行气止痛、滋补肝肾药物,兼顾益气健脾,其辨治腰痛的思路可为临床腰痛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抑制剂对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在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探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抑制剂对血浆活性PAI-1含量以及对术后股骨头坏死程度的影响.方法 构建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模型60只,并随机分为PAI-1抑制剂组、PAI-1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PAI-1抑制剂组大鼠在术后6h腹腔注射PAI-1抑制剂毛两面针素(1 mg/kg)并在之后予以PAI-1抑制剂Tiplaxtinin灌胃4周[2 mg/(kg·d)].PAI-1组大鼠在术后6 h开始每3 d给予1次外源性PAI-1(2.5 nmol/kg)腹腔注射.空白对照组大鼠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应用ELISA方法分别在术前、术后6 h、12 h、24 h和4周时检测各组大鼠血浆活性PAI-1含量;实验结束时取各组大鼠右侧股骨头,采用显微CT和HE染色检查评估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PAI-1抑制剂组使用PAI-1抑制剂后2只大鼠出现术后出血,空白对照组1只大鼠术后出现感染死亡.与术前相比,空白对照组和PAI-1抑制剂组术后6 h血浆活性PAI-1含量明显升高,且随时间延长血浆活性PAI-1含量显著下降(P<0.01);PAI-1组血浆活性PAI-1含量在术后6 h亦明显升高(P<0.01),但后期血浆活性PAI-1含量无显著降低趋势(P>0.05);术前与术后6 h的血浆活性PAI-1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AI-1抑制剂组、PAI-1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及术后4周时的血浆活性PAI-1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AI-1抑制剂组显著降低,PAI-1组显著升高(P<0.01);与PAI-1抑制剂组相比,PAI-1组在术后12 h、24 h及术后4周时的血浆活性PAI-1含量显著升高(P<0.01).股骨头坏死评价指标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AI-1抑制剂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显著升高(P<0.05),骨小梁分离度、空骨陷窝率和脂肪组织面积显著降低(P<0.05),PAI-1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显著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空骨陷窝率和脂肪组织面积显著升高(P<0.05);与PAI-1抑制剂组相比,PAI-1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显著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空骨陷窝率和脂肪组织面积显著升高(P<0.05).结论 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血浆活性PAI-1是创伤性骨头坏死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且使用PAI-1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大鼠血浆活性PAI-1含量,降低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氯化两面针碱通过抑制p53泛素化降解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究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NC)对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宫颈癌细胞系HeLa及SiHa为对象,通过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NC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TUNEL法检测NC对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运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泛素化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NC对宫颈癌细胞中p53与E6AP蛋白相互作用、p53泛素化修饰水平、p53蛋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NC可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可抑制宫颈癌细胞中抑癌蛋白p53与泛素蛋白连接酶E6AP相互作用,降低p53泛素化修饰水平,延缓p53降解,增加p53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NC可通过抑制p53泛素化降解,提升p53蛋白表达水平,恢复其抑癌功能,发挥抗宫颈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黄枫治疗颈椎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全国名老中医黄枫教授治疗颈椎病处方用药的规律.[方法]收集黄枫教授门诊治疗颈椎病患者的有效病例的中药处方,采用Excel、SPSS Modeler、SPSS Statistics软件对其处方药物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进行频次分析,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260首处方,涉及95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30次的高频药物共有22味,分别为甘草、延胡索、桑枝、石斛、丹参、地黄、两面针、薏苡仁、葛根、玉竹、白扁豆、白芍、布渣叶、钩藤、黄芪、白术、宽筋藤、牛膝、远志、茯苓、天麻、桂枝.黄枫教授治疗颈椎病处方药物的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较平和,用药多入肝、胃、脾经.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35条药物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到5个核心聚类药物组合.[结论]黄枫教授认为,颈椎病为本虚标实之病,病机乃因气血阴液亏虚在内,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在外,导致局部气血凝滞;治疗时重在活血行气、健脾益气、养阴柔筋,强调三因制宜,针对患者症状调整用药,且常选用岭南道地药材,并适当结合外治法及功能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两面针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鉴定两面针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为两面针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两面针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两面针根、茎、叶中共鉴定出 72 种化合物,根、茎、叶中分别鉴定出 24 种、36 种、50 种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 56.34%,75.64%,82.31%.两面针 3 个部位的共有成分有 10 种,且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根、茎、叶中β-石竹烯的相对含量均最高,分别为 32.74%,16.82%,25.56%.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茎(13.354)>叶(11.399)>根(5.040).结论 两面针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茎的综合得分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中药对微小RNA调控溃疡性结肠炎相关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3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结肠上皮屏障的受损及免疫稳态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病程冗长、迁延不愈、复发率高,是公认的难治性消化性疾病.微小RNA(miRNA)已被证实在UC患者和UC动物模型中均存在特异性或差异性表达,可作为UC诊断的标志物或治疗的参考.因中药治疗UC疗效确切、作用广泛、副作用小,故本文以miRNA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中药通过调控miRNA的表达进而调节UC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绿原酸、安肠汤、扶阳活血解毒方可通过调控miR-155、miR-146a、miR-31-5p等的表达,进而抑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信号通路转导来改善UC;柠檬苦素、人参皂苷Rh2、青蒿琥酯等可通过调控miR-214、miR-155、miR-19a等的表达,进而抑制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转导来改善UC;氯化两面针碱、小檗碱、白藜芦醇等可通过调控miR-31、miR-146a、miR-146b等的表达,进而抑制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转导来改善UC;芒果多酚、复方芩柏颗粒、黄芪多糖可通过调控miR-126、miR-193a-3p的表达,进而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转导来改善U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