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后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变化对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衡水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首次行PPCI术治疗的235例STEMI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IN将患者分为CIN组和非CIN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术前、术后6 h、24 h、48~72 h的血清HMGB1、胱抑素C(CysC)、肌酐(SCr)水平差异性.对术后CIN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PPCI术后CIN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33例发生CIN,发生率14.04%.与非CIN组比较,CIN组患者入院时血糖(A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升高[(9.66±3.49)mmol/L 比(7.85±2.35)mmol/L、(15.08±4.33)%比(13.10±5.12)%、(124.03±13.87)ml 比(118.81±11.74)m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既往肾病及心力衰竭病史占比也较高(均P<0.05).CIN组术前、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血清HMGB1、CysC水平均高于非CIN组.术后24 h和48~72 h的血清SCr水平也高于非CIN组(P<0.05),但两组术前和术后6 h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G、术前和术后6h较高水平的HMGB1、CysC是PPCI术后CIN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CIN的曲线下面积(AUC)较大的是术后6 h和术前血清HMGB1水平,分别为0.974(95%CI 0.947~1.000)、0.964(95%CI 0.934~0.995),术后 6 h 血清 HMGB1 特异度最高.结论 STEMI 患者PPCI术后6 h和术前HMGB1对预测术后CIN的发生均具有良好预测价值,术后6 h HMGB1水平变化预测价值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粪便钙卫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多在接触致敏食物后数小时到数天出现腹泻、黏液便、血便、反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食物过敏原激活肠道T细胞分泌TNF-α、IL-4等促炎细胞因子,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向肠腔迁移,引起肠道炎症反应、造成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目前尚无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食物回避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诊断。近年来粪便生物标志物作为判断肠道炎症的特异性指标广泛应用于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但在胃肠道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报道甚少。该文将重点阐述粪便钙卫蛋白、粪便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及38 000蛋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to-lymphocyte,NLR)的变化,了解其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及38 000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吉林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收治的60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设为A组,将同期收治的60例非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设为B组,另将6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C组,比较3组患者HMGB1表达水平、NLR、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CD3 +、CD4 +、CD8 +和CD4 +/CD8 +T淋巴细胞)和38 000蛋白的差异,分析HMGB1、NLR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和38 000蛋白的相关性。 结果:A、B、C组患者HMGB1分别为(5.63±1.40)ng/mL、(4.00±1.59)ng/mL和(2.19±0.88)ng/m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HMGB1=101.72, P<0.001);NLR分别为(3.17±0.41)、(1.88±1.51)和(1.43±0.1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NLR=727.79, P<0.001)。CD3 +、CD4 +和CD4 +/CD8 +细胞水平与HMGB1( r=-0.66、-0.66和-0.70, P均<0.001)和NLR( r=-0.88、-0.88和-0.86, P<0.001)呈负相关,CD8 +、38 000蛋白与HMGB1( r=0.67,0.40, P均<0.001)和NLR( r=0.80,0.61, P<0.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HMGB1、NLR水平升高,并且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38 000蛋白具有相关性,可将其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能力和感染程度,为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性粒细胞与急性胰腺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性粒细胞活化和持续浸润是AP胰腺损伤和炎症反应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本文阐述中性粒细胞在AP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聚焦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募集、浸润、迁移、逆向迁移及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等在AP中的作用,为未来精准靶向中性粒细胞治疗AP的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严重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的观察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面积烧伤可诱发复杂的免疫反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中性粒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其在患者烧伤休克阶段的功能作用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观察到,烧伤休克患者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值)明显增加,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在烧伤患者或动物模型中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存在左移现象。通过琼脂糖迁移模型评估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显示其趋化能力在烧伤患者早期即出现明显下降,这种下降与细菌内毒素激活P2RX1介导中性粒细胞趋化停止信号有关。进一步研究观察到,从烧伤休克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来的中性粒细胞释放了更多的抗菌蛋白,但抗菌蛋白并非是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途径产生的,而主要是通过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的胞吐作用来实现的。同时,烧伤患者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和NET进行抗菌的能力明显减弱。此外,中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结合蛋白及中性粒细胞表面P2RX1表达增加促进了血管渗漏的发生。因此,针对以中性粒细胞为代表的免疫系统早期干预和调节将有利于重度烧伤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症外源性ARDS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的转录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从转录组水平探讨脓毒症ARDS的早期诊断及防护机制。方法:将12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脂多糖(LPS)致脓毒症ARDS模型组(模型组,腹腔注射LPS 15 mg/kg)与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6只。分别提取两组大鼠左肺组织RNA,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的双端测序模式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DESeq2软件以| log 2差异倍数(FC)|≥3且 P<0.001筛选DEG。对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分离并提取2021年3月至1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收治的20例脓毒症患者及20例年龄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 结果:共筛选出DEG 286个,其中上调基因202个,下调基因84个。GO富集分析表明,DEG主要参与了中性粒细胞趋化迁移、抗菌体液反应、宿主免疫应答及体液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主要通过参与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作用。PPI分析共筛选出节点蛋白262个,相互作用关系852条边;筛选出前15位关键基因,分别为IL-6、TNF、IL-10、IL-1β、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CXCL10、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XCR2、CXCL9、CC趋化因子配体7(CCL7)、CXCL11、CCL1、CXCL13、CCL12、CCL22。采用RT-qPCR对脓毒症ARDS患者与健康对照者PBMC进行差异基因测序验证,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5个代表性关键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IL-6 mRNA(2 -ΔΔCt):2.803±1.081比0.951±0.359,TNF mRNA(2 -ΔΔCt):2.376±0.799比1.150±0.504,CXCL10 mRNA(2 -ΔΔCt):2.500±0.815比1.107±0.515,CXCR3 mRNA(2 -ΔΔCt):1.655±0.628比0.720±0.388,CCL22 mRNA(2 -ΔΔCt):1.804±0.878比1.010±0.850,均 P<0.05〕,与RNA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炎症细胞趋化迁移脱颗粒、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和CXCL10/CXCR3、IL-17等信号通路在脓毒症外源性ARD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肺损伤机制和临床防治的新思路及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纤维蛋白原、NLR及F-NLR评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相关的多种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可预测其发生、发展及预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分别作为凝血系统及炎症的代表性指标,可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胃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增强有显著的相关性;高NLR和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缩短密切相关。由二者联合的F-NLR评分结合了两者在预测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优点,在胃癌预后预测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在重症感染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s)是一类由必需脂肪酸衍生而来的脂质介质,具有抗炎/促消退作用。SPMs主要包括脂氧素(lipoxin)、消退素(resolvin)、保护素(protectin)和胞壁质(maresin)。不同种类的SPMs可结合不同受体,如甲酰肽受体2(ALX/FPR2)、G蛋白耦联受体32(DRV1/GPR32)、G蛋白耦联受体18(DRV2/GPR18)或趋化因子样受体1(ERV1/CMKLR1),经核因子-κB、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通过限制中性粒细胞迁移浸润,调节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发挥促炎症消退作用。SPMs分子在危重疾病严重程度、预后预测和临床干预效能方面具有潜在临床价值。本文就SPMs在重症感染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潜在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DPN、HMGB1、NGAL在尿路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脂联素(ADPN)、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尿路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30例尿路感染患者作为尿路感染组,另外选取本院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患者的ADPN、HMGB1、NGAL水平,分析ADPN、HMGB1、NGAL在健康组与尿路感染组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健康组相比,尿路感染组的ADPN表达降低,HMGB1、NGAL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着尿路感染严重程度的加重,ADPN的降低加剧,HMGB1、NGAL的升高加剧(均 P<0.05)。以尿路感染为因变量(否=1,是=0),以ADPN、HMGB1、NGAL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DPN、HMGB1、NGAL为尿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均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PN与HMGB1呈负相关( r=-0.458, P=0.001);ADPN与NGAL呈负相关( r=-0.542, P=0.001);HMGB1与NGAL呈正相关( r=0.511, 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ADPN、HMGB1、NGAL单项诊断相比,三项联合诊断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较高( P<0.05)。 结论:ADPN在尿路感染患者中表达降低,HMGB1、NGAL表达升高,且ADPN、HMGB1、NGAL的升高或降低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柏酮抗脓毒症潜在靶点的筛选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黄柏酮的分子特性,筛选并鉴定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分析黄柏酮的药理参数和分子特性;通过化合物靶标预测平台工具SwissTargetPrediction服务器和化学成分靶向蛋白服务器(DRAR-CPI),以Z'值<-0.5筛选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OMIM)数据库、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和药物靶标数据库(TTD)中已报道的蛋白信息与脓毒症相关疾病靶标进行匹配,筛选黄柏酮抗脓毒症的靶点;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软件鉴定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结果:黄柏酮口服生物利用度(OB)为81.58%,药物相似度(DL)为0.57,表明其口服吸收较好,具有很好的成药性。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DRAR-CPI服务器共筛选到242个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其中有13个靶点与脓毒症直接相关。经分子对接软件鉴定,组织蛋白酶G(CTSG)、胱天蛋白酶1(CASP1)、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蛋白C(凝血因子Ⅴa和Ⅷa抑制因子,PRO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白细胞介素-10(IL-10)、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C5a受体1(C5AR1)、胱天蛋白酶3(CASP3)、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凝血酶受体(F2R)和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为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自由结合能分别为-32.55、1.26、-30.00、300.08、-31.88、-30.29、-21.38、-30.79、16?777.84、-21.80、6?443.36、-20.38、-23.47 kJ/mol。结论:黄柏酮通过调控PROC和F2R抑制凝血并改善炎症反应;调节MIF、S100A9、G6PD和IL-10起到免疫应答作用;调节CTSG、CASP1、MAPK1、C5AR1和CASP3起到保护脓毒症损伤器官的作用;调控CXCR2减少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过度迁移,减轻组织损伤;调控NAMPT改善细胞能量状态,减少氧化应激从而保护细胞不受损害,并通过减轻脓毒症的症状和炎症反应来发挥其抗脓毒症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