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静息态功能MRI的舌咽神经痛中枢发病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应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技术分析原发性舌咽神经痛(GP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在静息状态下脑自发性功能活动局部一致性(ReHo)的差异,从脑功能学的角度探究GPN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23例右侧原发性G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rs-fMRI图像,与23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比较。采用基于Matlab R2022a编程平台的统计参数图SPM12和RESTplus软件处理rs-fMRI图像,并计算脑功能活动ReHo值,采用双样本 t检验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比较,找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根据是否存在神经血管压迫对GPN患者进行分层和亚组分析,采用AlphaSim方法对 P值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评估差异脑区的ReHo值与患者的年龄、病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相比,GPN患者的左侧丘脑、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右侧岛叶、颞上回、颞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的ReHo值显著升高(均 P<0.05):而双侧前扣带回的ReHo值显著降低(均 P<0.05)。(2)与伴有神经血管压迫的GPN患者相比,不伴有神经血管压迫的GPN患者双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ReHo值均显著升高(均 P<0.05),而双侧前扣带回的ReHo值显著降低(均 P<0.05)。(3)GPN患者双侧前扣带回的ReHo值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呈负相关( r=-0.47, P=0.024),其余差异脑区的ReHo值与患者的年龄、病程、疼痛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均 P>0.05)。 结论:GPN患者多个参与疼痛处理的脑区存在显著的协调性异常,疼痛上行传导通路和下行抑制通路两者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失衡共同引起GPN患者疼痛调节功能的异常,GPN的发病可能是外周刺激和中枢兴奋共同导致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肯尼迪病患者60例神经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肯尼迪病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了解其神经功能状况。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2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60例肯尼迪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单纯肯尼迪病组29例、肯尼迪病合并糖尿病组31例)及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分别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体感诱发电位(SEP)、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及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采用 t检验分别对组内及组间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SEP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CHEP起始峰潜伏期等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与正常值比较,肯尼迪病组患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明显降低[正中神经(0.7±0.4)μV,尺神经(0.8±0.3)μV,腓肠神经(1.8±0.1)μV,波幅下降30%~80%],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波幅低于腓肠神经( t=2.43, P=0.010; t=2.40, P=0.010);SEP和CHEP的周围段异常(潜伏期延长115%~130%),SEP中枢段异常(潜伏期延长104%~115%),17例TST结果异常(TST 测试/TST 对照波幅比下降40%~60%)。DPN组患者SN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2.9±0.5)μV,尺神经(2.6±0.6)μV,腓肠神经(1.6±0.2)μV,波幅下降30%~50%],腓肠神经波幅低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t=2.52, P=0.006; t=2.47, P=0.007),SEP和CHEP周围段受累(潜伏期延长75%~112%),中枢段正常。与DPN组比较,肯尼迪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上肢SN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0.7±0.3)μV, t=3.18, P=0.001;尺神经(0.8±0.4)μV, t=3.20, P=0.001]。 结论:肯尼迪病患者感觉神经大、小纤维均受累,深感觉通路中枢段异常;除前角细胞受累外,锥体束功能可能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耳蜗性听力下降对中枢听觉传导通路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于听力下降的病因与中枢改变之复杂,其具体中枢机制目前尚不清晰。而耳蜗损伤是引起听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耳蜗性听力下降引起的中枢听觉传导通路变化出发,从频率分布图重组、自发活动增高和突触重塑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听力下降后的中枢变化及其伴随的耳鸣等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孤立型先天性失嗅的临床表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孤立型先天性失嗅(isolated congenital anosmia,ICA)患者嗅觉系统的电生理功能及影像学特点,探讨ICA的临床表型特征和分型方法。方法:收集2012—2019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嗅觉味觉诊疗中心的30例ICA患者,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5±19)岁。对照组为来自体检中心的健康成年人,包括男性13名,女性17名,年龄(39±14)岁。对受试者分别进行主观嗅觉功能检查(采用Sniffin′s Sticks嗅棒测试)、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和嗅通路磁共振的检测。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间嗅觉功能检测结果的差异,观察嗅球、嗅沟结构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ICA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结果:30例ICA患者主观嗅觉功能完全丧失,oERP波形均缺失,提示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36.7%(11/30)的患者tERP波形缺失,63.3%(19/30)的患者能够引出tERP波形,但与对照组相比,N 1波[(-10.33±6.93)μV比(-5.11±2.71)μV, t=-10.113, P<0.01]和P 2波[(+17.25±8.51)μV比 (+7.31±3.46)μV, t=5.443, P<0.01]的振幅均显著增加。80.0%(24/30)的患者双侧嗅球缺失,20.0%(6/30)的患者双侧对称或非对称性嗅球发育不良。56.7%(17/30)的患者双侧嗅沟缺失,43.3%(13/30)的患者嗅沟发育不良,双侧嗅沟深度均小于8 mm。嗅球体积和嗅沟深度均与年龄无相关性( r值分别为-0.174、0.325, P值均>0.05)。 结论:ICA患者的嗅觉系统在神经电生理功能和初级嗅中枢的影像学结构上均存在异常,oERP波形缺失、双侧嗅沟深度小于8 mm是ICA的重要特征,嗅球结构可能是区分ICA不同表型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极化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极化及酪氨酸激酶2/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8周龄,体质量26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5):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亚低温组(H组)。I/R组和H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2 h后恢复灌注,期间维持直肠温度36~37 ℃;H组于再灌注即刻用75%酒精行体表降温3 h,维持直肠温度32~33 ℃。于再灌注24 h时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分),随后麻醉下处死大鼠取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1型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型标记物精氨酸酶1 (Arg-1)、磷酸化JAK2(p-JAK2)及磷酸化STAT3(p-STAT3)表达,采用q-PCR法检测iNOS mRNA和Arg-1 mRNA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IL-6和IL-10含量。 结果:与S组相比,其余2组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升高,大脑缺血半暗带iNOS和Arg-1及其mRNA表达上调,p-JAK2/JAK2比值、p-STAT3/STAT3比值、IL-6和IL-10含量升高( P<0.05);与I/R组相比,H组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降低,大脑缺血半暗带iNOS及其mRNA表达下调,Arg-1及其mRNA表达上调,p-JAK2/JAK2比值、p-STAT3/STAT3比值和IL-6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 P<0.05)。 结论:亚低温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由M1型极化向M2型极化偏移,抑制中枢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CN通道在听觉传导通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HCN channel)广泛表达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过其介导的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ation current,Ih)调节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和兴奋性来影响听觉的精确加工和传导,对时间信息的精确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HCN通道结构和分布以及电生理作用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HCN通道在正常及单侧聋或双侧聋情况下听觉传导通路中的作用及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枢传导通路的新bobath技术干预对偏瘫患者的作用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基于中枢传导通路的新bobath技术对偏瘫患者干预作用及预后.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就医先后顺序差异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试验组开展经基于中枢传导通路的新bobath技术干预.分析2组运动功能[简式Fug-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血流动力学[收缩峰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的差异,比较2组的干预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FMA-UE以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Vs、Vd以及V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生理、心理、环境以及社会关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瘫患者经基于中枢传导通路的新bobath技术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普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吞咽造影录像检查的不同部位颅脑损伤患者吞咽障碍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吞咽动作由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颅神经)共同协调,需要多个器官及多组肌肉群共同参与.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的异常状况.颅脑损伤是吞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大脑皮质损伤、大脑皮质下损伤、脑干损伤、小脑损伤及颅神经损伤均可能通过破坏吞咽运动传导通路导致吞咽障碍,不同部位的颅脑损伤与吞咽功能障碍的表现存在一定关系.吞咽造影录像检查是在X线透视下针对吞咽运动进行的动态造影检查,可定性评估吞咽功能,明确吞咽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及特征.深入了解不同部位颅脑损伤患者吞咽障碍的吞咽造影录像检查特征,有助于及时判断颅脑损伤后患者可能发生的吞咽障碍类型,从而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防止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全外显子测序揭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基因突变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对18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探索PCNSL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8例免疫功能正常(无HIV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病史)、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PCNSL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全外显子测序,平均测序深度>100×.测序结果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患者的基因突变全景及突变特征.结果:18例患者均检测到明显的体细胞突变,中位体细胞突变数目为321,以错义突变为主(约占90%),突变类型以C>T为主(占50.2%),反映了与年龄相关的突变模式;前15位高频突变基因中,PSD3、DUSP5、MAGEB16、TELO2、FMO2、TRMT13、AOC1、PIGZ、SVEP1、IP6K3、TIAM1 为驱动基因.驱动基因通路富集结果显示,RTK-RAS、Wnt、NOTCH、Hippo、Cell-Cycle通路明显富集.各样本的肿瘤突变负荷在3.558 48/Mb-8.780 89/Mb之间,平均突变负荷4.953 32/Mb,与TCGA数据库中其他肿瘤的研究队列相比明显增高.结论:PCNSL频繁发生体细胞的错义突变,以点突变为主,突变类型主要为C>T.驱动基因主要参与RTK-RAS、Wnt、NOTCH、Hippo通路信号传导,表明以上通路可能与PCNSL发病机制相关.PCNSL有显著的高肿瘤突变负荷,这或许是PD-1抑制剂治疗PCNSL有效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肝-肠-脑轴"的胆汁酸信号通路神经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胆汁酸在肝脏内由胆固醇转化而成,并在肠道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进行信号传导和发挥作用.胆汁酸信号通路是机体类固醇物质的主要清除途径,其不仅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还参与调节机体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胆汁酸在胃肠道的作用机制已在糖脂代谢性疾病和肝胆疾病中得到很好的证实.此外,胆汁酸信号通路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中枢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中有所表达,具有抗炎和抗凋亡的作用.基于"脑-肠轴"、"肝-肠轴"学说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机制推导出肝、肠、脑之间存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通路,提出"肝-肠-脑轴"学说,这与胆汁酸的生成和信号传导不谋而合.本文将从胆汁酸的生物合成与信号传导过程出发,深入叙述胆汁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功能,并从抗神经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及抗氧化应激等多角度分析胆汁酸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