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高敏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咳嗽高敏感综合征(CHS)是咳嗽反射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异常,其主要特征是咳嗽敏感性增高,但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CHS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有相似之处,属于神经病理性疾病,使用神经调节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CHS机制主要包括外周和中枢神经敏感性增高,故本文从感觉传入通路、气道炎症和结构重塑、脑干调控机制和高级脑区调控环路等角度介绍CHS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侧前额叶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无痛、遗忘和肌肉松弛等。其中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全球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至今仍未阐明 [1]。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皮层网络的存在。Lee等 [2]研究表明,丙泊酚、氯胺酮和七氟烷3种以不同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全身麻醉药,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致意识消失后,均能选择性地抑制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而不影响顶叶到额叶的功能连接,认为破坏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可能是麻醉致意识消失的一个共同通路。可见,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环路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有研究者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PFC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在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伴随其功能的改变,进而对PFC进行更深入分析发现只有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存在显著差异 [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改变mPFC 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minobutyric acid type A,GABA A)受体的活性,能够影响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致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 [4]。因此mPFC可能是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重要靶点。本综述将阐述mPFC的解剖基础以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期望能有利于深入认识mPFC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脑神经环路及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酒精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最广泛使用且滥用的精神活性物质,长期过量摄入酒精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其功能受损。小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酒精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小脑皮层神经环路主要体现为外部信息通过苔藓纤维、爬行纤维传入,最终通过浦肯野细胞整合各种信息并输出指令,进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急、慢性酒精摄入会损伤人体运动协调、运动学习以及部分认知功能,其损伤机制被普遍认为是由酒精摄入导致的小脑皮层神经环路功能异常所引起的。文章结合近年来对长期酒精摄入小鼠模型的研究,对长期酒精摄入影响小脑神经网络机制的各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行为运动、运动协调、认知功能、抑郁等方面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随着精准医学的兴起,人们对探索长期酒精摄入对小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机制愈发感兴趣,如何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是未来要研究的重要命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共患睡眠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异质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共患睡眠障碍比率高,其发病机制未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excitation/inhibition,E/I)失衡、神经可塑性改变是ASD的可能发病机制,儿童早期的睡眠则是影响E/I平衡和神经可塑性的重要因素,儿童ASD与睡眠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多种基因变异(如Shank3、SynGAP等)及相关染色体疾病(如16p11.2缺失),及其所致的综合征如Rett综合征、Smith-Magenis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等均同时具有ASD和睡眠障碍的表型。另外,褪黑激素、催产素、下丘脑泌素和血清素等均参与了睡眠异常、ASD病理和神经可塑性的神经环路,促进了ASD共患睡眠障碍的发生。一些治疗如补充褪黑素、催产素、锌、铁及膳食补充剂在治疗ASD儿童睡眠障碍的同时能改善ASD临床症状。该文就ASD儿童共患睡眠障碍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依据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吞咽中枢环路激活的时空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吞咽时脑区激活情况及吞咽中枢环路的时空特性。方法:选择10名健康受试者,在磁屏蔽室内应用148通道全头型脑磁图系统采集受试者执行吞咽动作时的脑磁信号,利用CURRY8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位算法采用基于最小模分析的低分辨率电磁成像方法(LORETA),每300 ms作为一个独立分析阶段,以大脑皮层F-分布值(F-distributed)最高的位置为刺激反应区域,通过时间和空间定位,对执行吞咽动作时激活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在执行吞咽动作时,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延髓、中央后回、额下回、顶上小叶、角回、胼胝体、额中回、扣带回、眶回、丘脑、三脑室底部、放射冠、楔前叶、额岛叶、桥小脑角区、额上回、基底节等区域被激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八位脑区为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胼胝体、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10名受试者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有8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或中间区域激活为主,601~900 ms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和601~900 ms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和601~9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中间区域激活为主。结论: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早期呈现左侧偏侧性,后期呈现右侧偏侧性,存在高度的时间依赖关系,可能存在以中央区为核心的中央区-胼胝体-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相关的吞咽中枢环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摩腹法对广泛性焦虑症大鼠情感环路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摩腹法干预前后广泛性焦虑症(GAD)大鼠模型情感环路各核团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探讨摩腹法干预GAD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摩腹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摩腹组均采用慢性情绪应激法建立GAD大鼠模型,并以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对其进行评价。摩腹组大鼠建立GAD模型后给予摩腹干预,每天治疗1次,每次10 min,连续治疗14 d;模型组大鼠建立GAD模型后每天被束缚于实验台10 min,不予治疗,连续14 d;空白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情感环路核团组织的结构变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情感环路核团组织神经元代谢产物N-乙酰天冬氨酸(NAA)、谷氨酸、胆碱复合物(Cho)和肌酸的相对浓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情感环路中HRP标记细胞分布较少,情感环路活动较弱;模型组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中的NAA/肌酸比值明显升高(0.94±0.08比0.79±0.10, P<0.05),右侧海马组织中的谷氨酸/肌酸比值明显降低(0.95±0.10比1.12±0.13, P<0.01),左侧皮质组织中的NAA/肌酸和谷氨酸/肌酸比值均明显降低(1.04±0.05比1.41±0.23,1.21±0.04比1.57±0.11,均 P<0.01)。与模型组相比,摩腹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有大量HRP聚集并向四周组织扩散;摩腹组左侧海马组织中的NAA/肌酸与谷氨酸/肌酸比值明显降低(0.74±0.21比0.94±0.08,0.92±0.20比1.21±0.12,均 P<0.01),右侧海马组织中的谷氨酸/肌酸比值(1.01±0.23比0.95±0.10)与左侧皮质组织中的NAA/肌酸比值(1.12±0.09比1.04±0.05)和谷氨酸/肌酸比值(1.22±0.12比1.21±0.04)均较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摩腹法能有效增强情感环路活动,改善情感环路中海马组织与皮质组织神经元代谢产物的相对浓度,提示摩腹法治疗GA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情感环路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便失禁病理生理研究基础及诊疗策略更新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传统屏障理论认为,大便失禁与直肠肛管屏障作用失衡及大便性状相关。但在临床实践中,其被证实并不能准确解释所有类型的大便失禁。近年来,大便失禁相关机制研究已转变为从整体入手,将直肠肛门作为功能单元、通过中枢-外周神经系统支配及肛门内外括约肌调控的环路机制的新理念;以骶神经调控术为主流术式的大便失禁诊疗策略正悄然发生变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提升大便失禁诊疗需求越来越急迫,本文从大便失禁病理生理研究进展及诊疗方式更新角度,探讨其诊疗及机制研究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欲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肥胖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进食增多和能量消耗减少都会导致肥胖,两者均受下丘脑调控。下丘脑是接受、整合与发放食欲调节信号、维持体重稳定的重要中枢。中枢或外周食欲调节系统的各种促进/抑制食欲的神经内分泌因子可在下丘脑内形成复杂的食欲调节网络和相互投射的神经环路,对食欲进行综合调控。本文重点综述了食欲的中枢调控机制,并阐述外周食欲调节系统对食欲中枢的影响,以期为防治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督脉入络脑"探讨针刺督脉经穴治疗脑病的神经传导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督脉入络脑"理论阐释了督脉无论在循行还是功能上都与脑有着密切联系.基于该理论,古今医者治疗脑病首选督脉穴位.针刺督脉效应的产生依赖于穴位下的感受器将针刺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传导至中枢各级水平,然而针刺督脉经穴治疗脑病从外周到中枢的神经传导途径尚未全面总结.从现代神经生物学角度归纳外周感觉传入神经和中枢核团的诸多研究,分析了针刺督脉体表刺激治疗脑病相关联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调控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髓鞘动态变化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髓鞘形成细胞.每个少突胶质细胞伸出的突起能够包裹轴突形成多个髓鞘,以保证动作电位沿着轴突高效、快速的传导.近年的研究显示,尽管成人大脑中大部分髓鞘处于稳定状态,但实际上髓鞘的变化相当活跃.一方面,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持续分化形成新的髓鞘;另一方面,小部分已形成的髓鞘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退化.髓鞘的动态变化被认为是成年大脑神经可塑性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髓鞘的重塑,调节神经环路的功能以满足适应新环境或习得新技能的需要.在阿尔茨海默病(AD)大脑中,髓鞘的退化可导致新生髓鞘代偿性增加,但仍不足以弥补脱失的髓鞘,而促进新生髓鞘的形成可望成为改善A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