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枢前庭信号的时空编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庭信号在大脑皮层中广泛分布,并呈现复杂的时空动力学特性,为和其他感觉信息如视觉等整合带来挑战。目前的研究表明,一方面在单细胞层面,前庭信号的空间调谐并不总是与视觉一致,并且其空间参考系涵盖头、身体和世界中心,与眼参考系为主导的视觉分离明显。另一方面,中枢前庭信号具有加速度、速度、变加速度等多种时间动力学成分,远复杂于以速度为主导的视觉信号。本文阐述了近年中枢前庭信号时空编码及其与视觉整合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吞咽中枢环路激活的时空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吞咽时脑区激活情况及吞咽中枢环路的时空特性。方法:选择10名健康受试者,在磁屏蔽室内应用148通道全头型脑磁图系统采集受试者执行吞咽动作时的脑磁信号,利用CURRY8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位算法采用基于最小模分析的低分辨率电磁成像方法(LORETA),每300 ms作为一个独立分析阶段,以大脑皮层F-分布值(F-distributed)最高的位置为刺激反应区域,通过时间和空间定位,对执行吞咽动作时激活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在执行吞咽动作时,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延髓、中央后回、额下回、顶上小叶、角回、胼胝体、额中回、扣带回、眶回、丘脑、三脑室底部、放射冠、楔前叶、额岛叶、桥小脑角区、额上回、基底节等区域被激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八位脑区为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胼胝体、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10名受试者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有8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或中间区域激活为主,601~900 ms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和601~900 ms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和601~9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中间区域激活为主。结论: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早期呈现左侧偏侧性,后期呈现右侧偏侧性,存在高度的时间依赖关系,可能存在以中央区为核心的中央区-胼胝体-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相关的吞咽中枢环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充质凝聚指导牙发育与再生的理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以及微环境的时空调控下可自发聚集形成致密化区域,这一现象称为间充质凝聚。间充质凝聚是跨物种保守的发育事件,对启动牙及全身器官的形态发生至关重要。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中也具有自组装聚集能力,利用此特性构建干细胞聚合体以模拟发育性间充质凝聚已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再生医学手段。本文讨论间充质凝聚的原理及其在牙形态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并总结干细胞聚合体的工程化构建策略及应用于牙再生领域的实践经验,旨在从“发育指导再生”的理念出发,为理解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建立新的器官再生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牙釉质形成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牙釉质形成是受到关键基因时空性程序性调控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进程。该过程覆盖年龄段长,涉及生长发育时期多,易因信号干扰或基因突变导致牙釉质发育缺陷性疾病(developmental defects of enamel,DDE)。表观遗传修饰在发育过程中对基因表达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高通量测序、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高通量测序、DNA甲基化芯片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绘制全基因组表观遗传修饰图谱成为可能。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多种表观遗传时空特异性动态修饰在牙釉质形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扩展了人们对牙釉质形成调控网络的认识,也为DDE的临床管理和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述了人牙釉质和啮齿类动物切牙牙釉质的形成过程,总结表观遗传修饰在牙釉质形成中的动态特性,阐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在牙釉质形成及牙釉质发育缺陷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Lab-in-Shoe"智能鞋的可穿戴步态分析系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发一种"Lab-in-Shoe"的可穿戴智能鞋步态时空参数分析系统("Lab-in-Shoe"智能鞋系统),实现足踝损伤患者步态功能障碍的定量评估。方法:通过将惯性传感器和鞋垫式足底压力分布传感器集成于鞋具,构成"Lab-in-Shoe"智能鞋系统的硬件主体。利用惯性传感器的加速度数据积分获得步态空间参数;利用鞋垫式足底压力分布传感器获得足底压力分布数据以及支撑相、摆动相、零速度时刻等步态时间参数和力学参数。招募8名年轻的健康受试者,年龄(25.6±1.3)岁,身高(175.4±2.2)cm。在光学动作捕捉实验室进行步态数据采集,通过比较"Lab-in-Shoe"智能鞋系统与"金标准"Vicon光学动作捕捉系统的步态数据结果,验证智能鞋系统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并对足底压力分布传感器进行传感单元的标定实验,以证明其压力数据的准确性。结果:"Lab-in-Shoe"智能鞋系统可准确获取受试者的步长、步宽、步频、步速、步态相位划分、足底压力分布以及压力中心曲线等核心步态时空参数,并且能够实现步态中的双足位姿复现。通过Bland-Altman图与"金标准"Vicon光学动作捕捉系统进行比较,"Lab-in-Shoe"智能鞋系统在慢速(0.68±0.05)m/s、最适速度(1.10±0.07)m/s和快速(1.40±0.13)m/s 3种行走速度下的步长平均误差为3.12%(范围值为2.76%~4.24%),90%的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一致性良好。步长参数在慢速、最适速度、快速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3、0.917、0.893,可靠性良好。足底压力传感器的多个传感单元标定数据均落在95%的线性回归范围内,相关系数 r=0.949( P<0.05)。"Lab-in-Shoe"智能鞋系统所采集的足底压力数据整体曲线呈现明显的双峰特性。 结论:自主研发的"Lab-in-Shoe"智能鞋系统能够实现对步态参数的便捷采集和计算,在不同行走速度下各结果参数均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有助于在临床环境下的大规模步态数据采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植物赤霉素氧化酶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赤霉素(gibberellin,G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发育及其对环境信号的反应.GA生物合成的最后部分离不开赤霉素氧化酶(gibberellin oxidase,GAox)的催化.赤霉素氧化酶是赤霉素生物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的关键酶,在植物体内的赤霉素生物合成和分解代谢途径中起到复杂的调节作用.GA20ox(gibberellin 20 oxidase)、GA3ox(gibberellin 3 oxidase)和GA2ox(gibberellin 2 oxidase)均属于赤霉素氧化酶基因家族,GA20ox和GA3ox是赤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而GA2ox是赤霉素分解代谢的关键酶,三者共同参与GA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从而保障植物在生长发育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对GA的需求.赤霉素氧化酶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阶段,受到外界环境和内源因素的精密调控,目前已经在拟南芥、水稻、杨树等物种中克隆表达,其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功能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围绕GA20ox、GA3ox和GA2ox三种酶进行介绍,对植物赤霉素氧化酶的特性、时空表达进行了阐述,并重点总结了赤霉素氧化酶的功能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系统开展赤霉素氧化酶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濒危物种疏花水柏枝残存种群有性繁殖的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本文以分布于枝江关洲岛的濒危物种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种群开花和结果性状沿高程的变化,分析该残存种群有性繁殖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结合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修建所引起生境地水位消涨节律的变化,分析其对残存种群有性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残存疏花水柏枝种群的有性繁殖在不同高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消涨带上部植株的每株花枝数、每枝花朵数、每株花朵数分别比消涨带中部植株高 66.09%、50.14%和 98.63%,比消涨带下部植株高79.50%、283.33%和461.05%.消涨带上部植株的每株果枝数、每枝结果数、每株结果数、每果种子数和种子发芽率分别比消涨带中部高60.17%、25.26%、88.05%、6.96%和30.69%,比消涨带下部高97.39%、82.45%、208.31%、19.12%和45.9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株的开花结果特性与高程、出露时期、土壤含水量以及温度变化极显著相关.环境因子对有性繁殖的影响强度依次为出露时间>高程>日均温度>土壤含水量.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对疏花水柏枝残存种群的有性繁殖具有一定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浙江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片区叶附生苔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叶附生苔是苔藓植物中特有率最高的一个类群,特殊的生理生态特性使其对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极为敏感,成为苔藓植物中最需要关注和保护的一个类群.为了解叶附生苔物种多样性及组成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我们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片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域内有叶附生苔历史调查记录且物种较为丰富的3个保护点(百山祖、十九源、五岭坑)进行叶附生苔类植物调查,比较并分析这3个保护点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类β多样性及功能β多样性在时间(1990-2020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结果表明,该片区共有叶附生苔类植物4科10属31种.与历史数据相比,本次调查新增叶附生苔7种,但有14种未采集到.在所调查的3个保护点中,仅五岭坑的物种数上升,百山祖和十九源的物种数均下降30年来,各保护点的叶附生苔总的功能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百山祖的物种分类β多样性及功能β多样性在3个保护点中最高;物种分类β多样性主要是由周转组分构成,相反,功能β多样性主要是由嵌套组分构成.与30年前相比,3个保护点之间的物种分类β多样性及功能β多样性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物种异质化现象有增加的趋势.鉴于叶附生苔物种组成随时间的明显变化,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物种组成差异随时间的加剧情况,建议在我国其他叶附生苔分布中心开展类似的调查和比较研究,以期及时更新物种名录,同时结合国家公园的建设契机,加强对叶附生苔不同分布点之间的联通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全球视域下的甘草科研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明确甘草研究现状,把握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甘草科研创新及甘草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 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数据平台检索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有关甘草的文献,运用Coocation(COOC)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筛选,采用VOSviewer可视化技术从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及期刊等方面对甘草的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及研究主题的时序与地域分布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 2000-2021年,甘草相关研究发文量总体呈多元增长趋势.中国是甘草研究的核心国家,国内医药院校是甘草科研的主体机构.国际科研环境中对甘草的定位主要是"天然药物甘草",研究主题集中于甘草的有效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和生长特性;国内则多以"中药甘草"为研究对象,在甘草及复方的临床疗效及用药经验总结方面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结论 甘草研究已进入多元、深入的稳定发展阶段,未来的研究主要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补充和拓展;用药经验的数据挖掘与传统用药规律分析是现阶段甘草的热门研究主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时空多成分模型的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2019年登革热时空分布特征及传播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2019年登革热本地病例逐日发病数,将人口密度、人均GDP、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因素作为协变量,构建基于Power-law算法的时空多成分模型,通过赤池信息量(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来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2019年累计报告3 303例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率为763.44/10万.将人均GDP纳入时间自相关成分,同时将人口密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纳入局部特性成分的时空多成分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AIC=2 317),此时时间自相关成分为0.215 1[95%CI:(0.081 2,0.570 2)]、空间流行成分为0.000 4[95%CI:(0.000 2,0.001 0)]、局部特性成分为3.015 2[95%CI:(1.650 7,5.507 8)].协变量日平均相对湿度、人口密度、人均GDP、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作用强度依次为2.815 9[95%CI:(0.021 6,367.168 5)]、1.822 7[95%CI:(1.497 6,2.218 3)]、1.208 8[95%CI:(1.057 7,1.381 6)]、0.356 1[95%CI:(0.011 9,10.673 9)]、0.310 4[95%CI:(0.003 6,126.548 2)].对发病数>20例的区域分析发现,允景洪街道、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和景洪工业园区时间自相关成分影响较大,嘎洒镇、勐龙镇和勐罕镇局部特性成分影响较大.结论 景洪市不同区域登革热时空构成存在差异性,具有不同的时空传播特征.人均GDP会扩大前期疫情对后期疫情传播的影响,人口密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则会影响研究区域登革热本地风险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