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医科院校分层多元英语课程体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医科院校英语分层多元课程体系,提升医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双语或全英文医学专业教学做铺垫。方法:通过专家咨询构建医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然后利用问卷和访谈方式,采集7名长期在医学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专家指标打分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门课程的专家权重。结果:学术论文写作、国际学术交流、跨文化交际、医学英语听说、医学论文写作的综合权重分别位于方案层所有指标的前5位;综合英语2的综合权重排序为第6位;四级考核的综合权重排序为第8位。结论:通用英语在医科院校仍然必修,但是可适当压低权重,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能力设定多样化的起点;同时辅以等级考试,以推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准入标准的衔接;跨文化课程板块在医科院校不纳入主科,主要以选修课为主,以增加医科院校英语课程内涵建设;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板块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制解剖学双语微课促进护理学专业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制解剖学双语微课对护理学专业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医学英语水平和知识表达技能等综合能力培养的影响。方法:成立学习小组,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微课制作。以2017级和2018级护理学专业医学生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试验组教学与学生自学中应用微课。对比考试成绩和分析调查问卷,验证自制微课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采用SPSS 20.0进行 t检验。 结果:自制微课53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期末理论及实验考试成绩均提升( P<0.05),其中学习小组成员成绩优秀率达31.25%(10/32);问卷结果显示试验组使用微课课堂教学满意度达90.24%(74/82),85.37%(70/82)的学生希望参与微课制作,100.00%(40/40)的学习小组成员认为制作微课带动了自主学习,82.50%(33/40)以上的学生表示知识表达得到有效锻炼,67.50%(27/40)的学生的医学英语从中获得提升。 结论:自制解剖学双语微课是实现护理学专业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准试验性研究设计,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参加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广州医科大学2013级和2014级四年制护理学专业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014级58名学生设为试验组,将2013级39名学生设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于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课程结束后,采用期末理论考试、自主学习能力评定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英文试题评分[(21.95±2.92)分],高于对照组学生[(20.59±2.52)分];试验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73.76±7.61)分比(69.87±9.68)分,(79.47±7.97)分比(75.92±8.34)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SPOC与交互工具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护理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与交互工具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双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重庆医科大学2018级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336名、对照组332名。试验组采用基于SPOC与交互工具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线上线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用学习成绩、在线学习及课堂表现等形成性评价指标,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为(67.84±8.65)分、对照组为(66.50±7.29)分,试验组双语章节试题得分为(5.32±1.90)分、对照组为(4.95±1.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在线学习表现及课堂表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大部分学生认为采用基于SPOC与交互工具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英语水平。 结论:基于SPOC与交互工具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语混合分组教学在心内科留学生教学查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目前留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问题,本研究在留学生教学查房中,提出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进行双语混合分组。通过典型案例的选取及翻转课堂的运用,提供疾病诊治相关中英文版学习资料给实习学生,以便其进行提前学习;并由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相互协作使用中英文完成病史采集及辅助检查资料查询;之后由带教教师带领小组开展教学查房活动,包括床旁英文病史汇报及查体、病例分析、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提高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医学英语研究进展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梳理2012至2022年国内外医学英语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和热点话题。方法:搜集近11年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医学英语研究论文,运用Excel对中外文献随年份变化的情况和高产期刊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使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结果:国内医学英语研究发文数量总体呈曲折下降趋势,而国外则呈波动上升趋势。国内医学英语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医学类期刊,而国外主要发表在语言类期刊。国内外医学英语的研究热点涵盖医学英语教育、医学语篇、医学词汇、医学沟通和英语学术发表。国内外研究的共性是关注医学英语教育和医学论文;差异体现在国内学者更关注双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学改革和医学词汇,而国外更重视跨语言文化的医学沟通和二语医学学者的英语学术发表。结论:近11年国内外医学英语研究在发展趋势、高产期刊以及研究热点上存在一定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科护理学课程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内科护理学课程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7年开始连续3个学年的秋季学期,以大连大学护理学专业本科三年级139名学生为教学对象,设计三阶段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和相应配套教学材料。采用病例翻译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医学教学环境评价量表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双语教学前学生病例翻译测试评分为[45(30,60)]分,低于教学后的[70(50,9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73.4%(102/139)的学生对本次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访谈中反映英文专业词汇较为复杂,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感知"调查的大部分条目学生给予了正面的反馈,如教学针对性强[79.7%(102/128)]、教学考虑学生需求[81.3%(104/128)]等。 结论:内科护理学课程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满意度较高,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细节上仍需继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参与式”双语教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参与式”双语教学在核医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以相同的《核医学》课程章节为教学内容,对重庆医科大学2014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及五年制的学生采用传统“灌输式”双语教学,对2015级采用“参与式”双语教学,以阶段性小测试、问卷调查及期末测试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结果:在阶段性小测试中,“参与式”双语教学的平均成绩、病例分析成绩和英文题目成绩[七年制:(82.13±10.72)分、(35.74±4.13)分、(23.03±3.40)分;五年制:(78.66±12.75)分、(34.30±5.59)分、(22.45±2.91)分]均高于“灌输式”教学[七年制:(79.21±11.31)分、(33.86±5.23)分、(22.12±2.75)分;五年制:(75.29±10.81)分、(32.70±6.04)分、(21.36±3.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式”教学总满意度优于“灌输式”教学。期末测试中“参与式”教学组的成绩亦优于“灌输式”教学,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核医学教学过程中,“参与式”双语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展望:以四川大学为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当前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通识教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通过问卷分析及访谈的方式对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从事八年制双语课程教学教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八年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教师及部分教务管理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探索改进措施。结果: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重视程度较高,但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整体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率较低,亟待改进。结论:八年制大学英语课程实施效率不理想,原因来自教师、学生双方,需从两方面进行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移动终端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图谱小程序的开发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基于小程序的辅助式教学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改进与发展建议。方法: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包含图例、组织学切片、示意图、知识点手绘图片等在内的内容涵盖广、专业性强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图谱小程序。利用其依托于微信平台的优势,建设了中英双语标注、师生实时互动交流等功能。选取30名口腔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使用图谱小程序前后进行测试,将两次学习成绩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 t检验分析。同时让45名学生使用为期1个月的图谱小程序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使用电子图谱的态度,学习过程中使用图谱小程序的满意度与意见,对未来师生共同使用图谱小程序的意见等。 结果:在使用图谱小程序辅助学习后,学生的测试成绩各项显著提高。其中,试验组填空题[(17.00±2.61)分 vs.(15.03±1.85)分]、识图题[(27.93±5.08)分 vs.(25.13±3.31)分]与总分[(78.77±8.59)分 vs.(72.90±6.08)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图谱小程序辅助教学的满意度高、对师生互动功能的认可度高,使用小程序的整体效果好。 结论:图谱作为《口腔组织病理学》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之一,在呈现组织结构的直观性与真实性等方面对口腔医学生的理论学习有重要作用。将图谱与电子媒介结合,尤其是利用便携的移动设备,无疑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