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药理学丰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探略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本文结合中药现代化发展方向探究网络药理学对中医药发展的启示作用.网络药理学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大数据的关联分析,深入分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成分的分子效应,探索其生理学、循证学依据.网络药理学通过多途径、多角度构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化学成分库,并通过多数据库的交叉关联分析探索中药各化学成分的分子生物学效应、中药协同配伍机制、毒副作用等.网络药理学通过分子层面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潜在作用,对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构建中医辨证理论微观化体系、揭示中药"七情"配伍、药对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等中药相互作用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仍相对滞后,目前仅仅对质量分数相对较高的成分进行表浅研究,仍未能从分子作用层面解释其相互作用,无法构建"点—线—面"网络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的大数据理论分析与中药临床应用实践探索仍有脱节,无法将提取出的"关键性"信号通路体现在临床用药指导方向.化学性质相反的多类型化学成分簇发生相互作用,反应产物发挥生理学活性,此类情况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应以化学反应产物为基准,而不是单纯的分析饮片所含化学成分及其靶点信息.另外,中药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流程未标准化,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性较大,分析结果的可验证性较低,如何借助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性分析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生理学效应仍是后期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命名实体识别的《神农本草经》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构建《神农本草经》知识图谱,分析本草知识、挖掘隐性知识并进行可视化展示,为古籍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 梳理并表述《神农本草经》文献涉及的知识实体类型和实体间关系,应用BIO序列标注方法生产训练语料数据集,使用自主研发的CNLP文本标注系统进行文本标注,采用BERT模型识别命名实体,基于规则与语义关联设定确定实体间关系,经知识融合后,用Cypher语言导入图数据库Neo4j-community4.4.9进行存储和可视化展示,构建知识图谱.结果《神农本草经》知识图谱包含5 273个节点、11 064个关系,其模式层包含14种实体类、16种关系类型.可通过Cypher语言查询,从中药分类、药性理论、七情配伍、中药应用方面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展示.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知识图谱可直观反映《神农本草经》所载知识及隐性关系,适用于中医药古籍的知识挖掘及直观多维展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中药相使配伍理论的源流发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药配伍应用历史悠久,是早期对于药物应用的一大飞跃性认识,也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与优势所在,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浑然一体."相使"是中药七情配伍理论中的一种,用两味或多味药组合应用以增强某种疗效,是复方用药最常见的组合形式.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从历史发生学角度对中药相使配伍关系进行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概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参附配伍对心肌细胞减毒增效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7
通过从化学基础、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成分间相互作用、生物学机制等方面进行叙述,揭示了参附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基于用药剂量和分子作用途径发现了参附方的"量-毒-时-效"关系,药效作用主要通过能量代谢途径实现,毒性作用主要是钙超载.分析乌头碱毒效转换窗口,利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与反向剂量学预测药物组分在体内的毒性阈值,预测中药早期毒性剂量、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参附配伍通过药代机制降低乌头碱的浓度,通过毒理机制对抗毒性靶点,起到"七情和合"中的相畏相杀作用.研究初步阐明了参附配伍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发展和完善了"七情和合"配伍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七情配伍理论的补骨脂药对配伍规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基于中药七情配伍理论归纳补骨脂药对配伍规律,为补骨脂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古籍与现代文献检索与分析,从相须相使、协同增效、相畏相杀、减毒降副,配伍禁忌三方面总结补骨脂配伍规律.结果 基于七情配伍理论探析补骨脂药对的配伍规律,补骨脂常用相须相使药对为肉豆蔻、蛇床子、小茴香、益智仁、肉桂、吴茱萸、巴戟天、杜仲、骨碎补、仙茅,常用相畏相杀药对为胡桃仁、生地黄、五味子、赤芍,相恶、相反禁忌药对有甘草、淫羊藿.结论 总结了常与补骨脂配伍的药对,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谢晶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角药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角药即3味中药的联合应用,是临床中配伍用药的特殊形式.根据中药性味归经及七情和合等原则同时应用3味中药,可发挥相互促进、相反相成、减毒增效的作用.在疾病诊治过程中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联合应用多组角药,常获事半功倍之效.谢晶日教授多年从事临床工作,尤擅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诊治颇有心得,认为CAG的病机多属湿阻、湿热、肝郁、血瘀、阴亏、脾胃虚寒,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在治疗上,湿阻者应芳香化湿,湿热者宜清利湿热,肝郁者可疏肝理脾,血瘀者宜行气活血,阴亏者应滋养胃阴,虚寒者应温脾散寒,同时将宏观辨病、微观辨证贯穿其中,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癌变.现将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的6组角药及用药心得总结归纳,希望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萎缩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芪芎药对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网络调控作用特征及配伍功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基于"药对-疾病"关联网络,探索黄芪-川芎(芪芎)药对改善气虚血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特点及二者配伍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数据库(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芪芎药对的有效成分并预测候选靶标;检索人类基因(GeneCards)、DrugBank、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及药物靶标(TTD)等数据库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基因靶标;通过STRING与Cytoscape 3.9.1 软件利用病证相关基因和药对候选靶标的相互作用信息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根据网络拓扑特征值筛选核心靶点;并基于Metascape平台和DAVID数据库整合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信息,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及生物功能挖掘,进一步探索芪芎药对作用机制及配伍特点.结果显示,候选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免疫调节、血液循环调控、神经递质调控、氧化应激调节等功能模块,富集于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钙信号通路和血小板活化等通路.且黄芪和川芎作用特点各有侧重,黄芪主要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和生长因子调控反应,川芎则重在改善循环系统并参与激素代谢功能,提示芪芎药对多靶点、多途径协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配伍机制.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芪芎药对可显著下调关键靶点TLR4、NF-κB、IL-1β、F2R、PLCβ1 和MYLK的表达.该研究初步揭示芪芎药对可能通过矫正免疫失调、血液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以发挥活血行血、益气清络的精气血三补功效,进而为其后续改善气虚血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支持,也为中药"相须"七情配伍的现代生物学内涵解析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方剂有毒药物配伍"增效减毒"的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方剂配伍包含了君臣佐使配伍、七情配伍、药性配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古代将一切治疗疾病的药物统称为毒药,按不良反应大小来分;现代则是以对人体不良影响为不良反应.增效即是相须相使,减毒即是相畏相杀.现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从方剂有毒药物配伍增效减毒内涵、规律和现代科技增效减毒新工艺为3个方面,重点从方剂有毒药物配伍增效减毒规律所包括的君臣佐使法,拆方法,药味、药量变化法,合方法,补脾护胃、顾护中气法、性效相制相成法等探讨方剂有毒药物配伍"增效减毒"的现代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象思维在中医治疗脑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在象思维的指导下,以自然法象、天地应象、神明之象认识脑的生理,描述脑沟壑纵横、错综复杂的结构,认为脑具有主持生命活动、支配精神意识、语言和感觉运动的功能.以天之六气、地之五行、邪正盛衰认识脑的病理,风邪犯脑、寒中于脑、暑扰神明、湿蒙清窍、燥邪伤神及火扰神昏是脑病外感因素中的主要原因.内伤因素中七情、饮食、劳逸等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瘀血、痰凝等病理产物而致脑病.以四诊之象辨病辨证,取象立意指导中医脑病治疗,法象药理规范临床用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色象、味象、声音之象、舌象、脉象等,判断内部脏腑气血的情况;将中药的形状、气味、颜色、生长环境及属性与天地自然之象相通,解释药物某种特性和功效.取象比类、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等方法是中医辨病辨证体系中的核心,象思维可以更好地阐释脑的生理和病理,丰富脑病的诊断和防治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推拿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失眠的根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肺、肾关系密切,先天禀赋、个性特征、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等均为发病的相关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常、气血亏虚等均是其重要病机.推拿疗法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单纯推拿疗法(循经推拿疗法、点穴推拿疗法、腹部推拿疗法等)、推拿联合针刺疗法、推拿联合中药、推拿联合拔罐、推拿联合其他疗法等.推拿治疗失眠仍存在以下不足:(1)手法、穴位、治疗部位的选择繁杂不一,难以对不同手法以及不同穴位的疗效进行比较;(2)手法的力度、频率、刺激量没有统一的标准;(3)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多为临床主观评价量表,缺少客观指标证据;(4)缺少病例回访报道,对推拿有无长期疗效、复发率高低研究较少;(5)缺少多中心、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6)缺少高质量外文文献,国外多将推拿作为失眠的补充疗法,相关研究较少,中文文献多注重研究推拿对失眠的有效性,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