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蝙蝠携带呼肠孤病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蝙蝠能携带多种病毒,并且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能进行远距离飞行,非常容易将病毒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蝙蝠作为多种人兽共患病病毒的自然宿主,近10年来研究发现,许多新发传染病病原都与蝙蝠有关。蝙蝠携带的呼肠孤病毒具有独特的分节段双链RNA,易发生病毒间重组,引起致病力改变,是具有潜在危害的蝙蝠源病毒。以往认为人感染该病毒呈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近年发现呼肠孤病毒能导致一些严重的人类疾病。本文就蝙蝠携带的呼肠孤病毒的病毒特点、演化发展及其致病性进行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云南省蠓虫标本检出星状病毒序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云南省师宗县蠓虫携带虫媒病毒情况。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2013年7月采集自云南省师宗县的74批3 705只蠓虫进行检测,然后对扩增条带进行克隆测序。采用DNAStar软件中MegAlign进行同源性分析,使用MEGAX软件ALIGN进行序列比对和基于Maximum Likelihood (ML)方法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在云南省采集74批蠓虫样品中3批标本(SZC33、SZC42和SZ625C8-2)扩增出600 bp左右大小电泳条带;经过对以上PCR产物直接进行测序,SZC33和SZ625C8-2样本获得西藏环状病毒序列,而SZC42样品测序失败;对SZC42样品PCR产物进行克隆,挑取5个克隆进行测序,5个克隆均获得一段长为589个核苷酸(nucleotide,nt)序列,经BLASTx比对发现这5个克隆的核苷酸序列均与美国蚊虫中发现的星状病毒样病毒(culex bastrovirus-like virus, CAVL)的非结构蛋白基因氨基酸同源性最高,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蠓虫(SZC42)样本检测到的病毒基因序列与美国蚊虫中检测到的CAVL(NC_040647)、巴西污水中检测到的星状病毒(Astrovirus,AV)(MF042208)以及越南蝙蝠检测到的AV(NC_032426)遗传进化关系较近,但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结论:云南省蠓虫中发现的SZC42病毒序列为星状病毒序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早期和晚期棕色脂肪组织代谢能力与基因表达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妊娠时期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的基因表达及代谢能力变化。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正常妊娠动物模型,以同周龄未妊娠小鼠为对照组,观察妊娠各时期BAT组织形态变化,检测产热标志物解偶联蛋白1(UCP1)表达,揭示脂肪棕色化及线粒体标志基因的mRNA水平变化;此外选取妊娠早期和晚期小鼠BAT进行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筛选随妊娠进程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开展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分析。结果:随妊娠进展,BAT脂滴显著增大,产热标志蛋白UCP1表达下降( P<0.01),脂肪棕色化标志基因Ucp1、2型脱碘酶(Dio2)、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以及线粒体标志基因细胞色素C(CytC)均显著下调( P<0.001),以妊娠晚期组减弱最为显著。RNA-seq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 298个,其中906个基因在妊娠晚期上调、392个基因下调,GO及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脂质代谢、性类固醇激素、炎症因子等多种生物调节功能通路富集。 结论:小鼠妊娠晚期BAT出现脂滴变大、产热活性与代谢能力降低现象,BAT基因表达在妊娠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BAT代谢能力降低可能是引发妊娠期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尼帕病毒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尼帕病毒病(NVD)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致死率达40%~7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近20多年来国际高度关注的新发传染病之一。尼帕病毒(NiV)是NVD病原体,其自然宿主是狐蝠科的果蝠。NiV可致人和动物感染,临床谱广泛,包括无症状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致命性脑炎甚至死亡。NiV自1999年首次在马来西亚被发现以来,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流行。NiV主要通过蝙蝠-猪-人、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类造成人际传播。目前,尚无NVD特异性治疗药物和疫苗。我国目前没有NVD病例报道,但我国与NVD主要流行国家经济贸易及人员往来频繁,并且已在我国相关蝙蝠体内也检测到了NiV抗体,我国存在NVD输入与本地流行潜在风险。本文围绕NVD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等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NV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蝙蝠寄生蛛蝇中分离3株肯科伊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蝙蝠体表寄生蛛蝇中肯科伊病毒(Kaeng Khoi virus,KKV)的感染情况。方法:2014年在保山市和2017年在瑞丽市采集蝙蝠体表寄生蛛蝇标本并进行鉴定,应用细胞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序列扩增测序,对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用蛛蝇标本研磨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从瑞丽市和保山市蛛蝇标本分离到3株阳性分离物(WDBC1704、WDBC1710和BSBC1406),均能使BHK-21细胞出现圆缩、脱落的细胞病变。经RT-PCR和高通量测序扩增后,获得3株阳性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株阳性分离物的S、M、L基因均与泰国分离的KKV原型株PSC-19在同一进化支。本次分离的3株KKV与云南省既往分离株WDBC1403亲缘关系最近,其中BSBC1406株又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分支。序列对比显示3株分离株之间在M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BSBC1406与其他2株相似度仅为78.0%~78.1%,开放阅读框区中Gc蛋白的氨基酸相似度均为85.3%。结论:从云南蝙蝠寄生蛛蝇中新分离的3株KKV与原型株有较大差异,特别是BSBC1406株与其他分离株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已发生了变异,应加强云南省媒介昆虫携带KKV的监测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浙江和安徽发现霍氏鼠耳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3年3月及6月,本课题组在浙江省丽水市和安徽省池州市进行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资源调查期间,使用蝙蝠竖琴网及昆虫网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其中10号(1♂,9♀)体型较小,头体长43.34~47.12 mm,前臂长34.37~37.87 mm.耳廓尖长,耳屏较短,其长不及耳长一半;体毛柔软而浓密,背毛基部至毛尖呈黑色至深棕色,腹毛基部至毛尖呈深灰色至浅灰色;后足长8.22~9.49 mm,胫骨长16.08~17.23 mm,后足较长,超过胫骨长之半;股间膜和翼膜呈棕色,且翼膜附着于踝关节以下的跖骨处.颅骨细弱,颅全长14.92~15.82 mm,脑颅宽7.46~8.04 mm,额骨处倾斜明显,脑颅稍膨大圆润,颅顶较平,颧弓较细.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相吻合.同时,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上述鉴定结果.本发现为霍氏鼠耳蝠在浙江省和安徽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丰富了该种的基础生物学资料,扩大了对其地理分布范围的认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浙江金华发现暗褐彩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3年5月在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西溪镇寨口村附近林地中(120°17′02″E,28°58′09″N,海拔273 m)捕捉到2只雌性蝙蝠.它们体型较小,前臂长分别为30.66 mm和30.79 mm,无鼻叶,耳廓似漏斗,呈卵圆形,耳屏略呈披针形,较为细长.头骨颅全长分别是14.51 mm和14.67 mm,齿式:2.1.3.3/3.1.3.3=38,具有强壮的上颌犬齿.以上特征与暗褐彩蝠(Kerivoula furva)基本相符.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数据分析支持形态鉴定结果,故将这两个浙江样本鉴定为暗褐彩蝠,为浙江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卡氏伏翼在中国的再发现——湖南和福建分布新记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片状距缘膜.颅骨较小,脑颅饱满圆润,人字嵴和矢状嵴明显;上颚较短,颧弓发达.上犬齿尖长,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且位于齿列内侧;第一下前臼齿大小约为第二下前臼齿的一半;下臼齿为鼠耳蝠型臼齿.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相符;同时,基于COⅠ、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亦支持该鉴定结果.此次为卡氏伏翼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也是湖南省和福建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的新记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爪哇伏翼在广东分布的新记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调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使用雾网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5只伏翼(1♂、4♀)体型小,前臂长27.7~30.5 mm.头部及耳朵呈深棕色;被毛较密,背毛暗棕色,腹毛稍浅,基部褐色,毛尖灰白色;后足长约为胫骨长的一半,翼和尾膜深棕色;头骨粗壮,吻突宽平;颧弓窄而短,无眶上突,矢状嵴和人字嵴微弱;齿式:2.1.2.3/3.1.2.3=34.上述标本与爪哇伏翼Pipistrellus javanic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本发现为爪哇伏翼在广东省分布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血餐iDNA技术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生活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溶洞深处,吸食洞栖性蝙蝠的血液,在洞顶壁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属于真洞穴动物.为了探究武陵洞蛭是否具有专吸蝠血性,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按季度在湘西州境内已发现有武陵洞蛭栖息的6个溶洞中进行微生境特征数据和样品采集,利用血餐iDNA技术对106条武陵洞蛭的寄主物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该蛭种通常栖息在潮湿、粗糙及岩屑(或泥屑)厚度为0.2~0.4 cm的洞顶壁,其种群分布点通常是蝙蝠的常栖点;2)其寄主组成为翼手目动物5科5属11种,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其主要的吸血对象;3)武陵洞蛭各群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基本上均低于总体水平,冬季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均高于其他季节.总之,武陵洞蛭主要分布在蝙蝠常栖点附近的洞顶壁,因长期适应于溶洞生活,其食性已发生特化,已演化出专门吸食蝙蝠血液的行为生态习性.因此,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蛭类动物食物多样性的演化路径,揭示吸血性蛭类食性演化的行为生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