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18年7月-2021年12月本院9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常规间歇牵引+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功能障碍程度及生活质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为82.22%(37/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05, P=0.044)。联合组治疗后腰背疼痛、骨节酸楚、膝部酸软、活动不利积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8.40、15.81、15.40、26.50、59.58, P<0.01),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t=5.62, P<0.01),ODI低于对照组( t=9.43, P<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联合组VA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表现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 F值分别为240.00、17.19, P<0.01),且下降幅度与治疗方式间有交互作用( F=6.66, P<0.01)。 结论:中频脉冲电刺激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有助于减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康复路径护理联合中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康复路径护理联合中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路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频电刺激治疗。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庇斯布赫昏迷分度表(G-PCS)、Fugl-Meyer肢功能运动评分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对干预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NIHSS、G-PCG、FMA及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有所降低,而G-PCG、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康复路径护理联合中频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联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对Perthes病患儿髋关节血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联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对Perthes病患儿髋关节血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儿股骨头缺血坏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Perthes病患儿分为HBO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包括蜡疗、中频电疗、磁疗、红外偏振光疗等),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HBO治疗。2组患儿均每天治疗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儿股骨头外侧颈升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并行髋关节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级(其结果分为0~Ⅲ级)。结果:治疗后发现HBO组及对照组患儿PSV[分别为(25.27±5.23)cm/s和(22.18±4.39)cm/s]、RI[分别为(0.55±0.05)和(0.58±0.04)]及CDFI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物理因子联合HBO治疗能进一步改善Perthes病患儿髋关节血流情况,对缓解患儿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手法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脊柱手法治疗,每次20 min,每周2次,共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颈痛治疗方案(中频和高频电疗法),每次治疗时间40 min,每周4次,共2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进行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记录2组患者的颈椎屈伸活动度和竖脊肌、斜方肌上束的振幅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NDI、颈椎活动度、竖脊肌及斜方肌上束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VAS、NDI及颈椎活动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 P<0.05),且优于对照组( P<0.05)。2组患者治疗2周后竖脊肌及斜方肌上束RMS、MF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竖脊肌RMS[(24.07±5.86)μV]、MF[(78.87±8.03)Hz]及斜方肌上束RMS[(27.67±3.72)μV]、MF[(75.73±7.42)Hz]改善较为优异( P<0.05)。 结论:脊柱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颈部肌群肌力,提高肌肉抗疲劳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冲击波疗法对海航飞行员慢性颈腰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海航飞行员慢性颈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选择120例患有慢性颈腰痛的海航飞行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疗法治疗,中频电疗法组采用传统疗法+中频电疗法联合治疗,ESWT组采用传统疗法+ESWT联合治疗。对3组飞行员的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健康评估12项简表(SF-12)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ESWT组总有效率(97.5%,39/40)高于对照组(62.5%,25/40)和中频电疗法组(85.0%,3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3组疼痛VAS、NDI评分、腰椎JOA评分和SF-12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ESWT组疼痛VAS和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和中频电疗法组,腰椎JOA评分和SF-12评分高于对照组和中频电疗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SWT能够有效地改善慢性颈腰痛海航飞行员疼痛症状、颈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频治疗技术增加家兔背阔肌容积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频治疗技术对家兔背阔肌容积增加的作用。方法:2022年4—10月,于清华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开展。15只成年新西兰白兔分为A、B、C组,每组5只。右侧背阔肌为实验侧,左侧背阔肌为对照侧。分别对应A组6档(7.062 mA)、B组9档(10.593 mA)、C组12档(14.124 mA)3个不同档位的电流强度。分别于实验12、24、36次后用超声采集背阔肌肌肉厚度数据,并于电刺激36次结束后,取背阔肌标本测量活体肌肉厚度、湿重,分别送HE染色、MASSON染色。结果:A、B组在电刺激12、24、36次后超声采样显示,右侧背阔肌厚度均较左侧增加,B组右侧较左侧厚度增加37.89%。A、B组电刺激36次后采集的湿重数据显示,右侧背阔肌湿重均较左侧增加,B组右侧较左侧肌肉质量增加5.04%。结论:中频治疗技术的不同电刺激模式可引发肌纤维增粗或萎缩。中频治疗技术的9档(10.593 mA)可成为诱导肌纤维增粗的适宜选择,12档(14.124 mA)可成为诱导骨骼肌变纤细的适宜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眼部组织的损伤作用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泪液分泌、晶状体以及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豚鼠进行眼部激光照射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并依据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持续时间的不同将豚鼠随机分为高频短时(HFST)组、高频长时(HFLT)组、中频短时(MFST)组、中频长时(HFLT)组、低频短时(LFST)组和低频长时(LFLT)组,每组6只。各组豚鼠右眼进行500 lx的激光照射作为实验眼,左眼不接受任何干预作为对照眼。高频激光照射为15次,中频照射为10次,低频照射为5次,每次照射时间间隔为10 min;短时照射为30 s/次,长时照射为60 s/次。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对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泪液分泌量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斜照法评估各组豚鼠晶状体透明性变化情况;采用眼底照相法评估豚鼠眼底和视盘大致形态;采用视网膜电图(ERG)记录法评价各组豚鼠视网膜功能变化;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结果:HFST组、HFLT组、MFST组、MFLT组、LFST组和LFLT组实验眼泪液分泌量分别为8.00(7.37,9.00)、8.75(8.25,9.00)、8.50(7.75,9.50)、9.00(8.50,9.50)、8.00(7.37,8.75)和8.25(7.75,8.75)mm/5 min,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502, P=0.240);各组豚鼠实验眼泪液分泌量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豚鼠双眼晶状体均透明,实验前后眼底均未见出血和渗出;HFST组实验眼ERG暗适应3.0 a波振幅值低于LF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间实验眼ERG暗适应3.0 b波振幅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58, P=0.268);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ERG a、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间豚鼠实验眼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52, P=0.463)。 结论:500 lx激光照射对眼表组织和晶状体无明显损伤,但一定程度上造成视网膜功能损害,损伤程度主要与激光照射频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眶内穴位电针干预对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眶内穴位电针干预对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和动眼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将纳入的60例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眶内穴位电针刺激治疗,采用疏密波(疏波1 Hz,密波20 Hz),30 min/次,1次/日,每周5 d,共治疗8周;对照组给予调制中频电治疗,采用变频调制,中频载波频率4.0 kHz,低频调制频率0.2~150 Hz,20 min/次,1次/日,每周5 d,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的睑裂高度、瞳孔直径、对光反射评分、眼球运动功能评分、动眼神经功能评分及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睑裂高度[(6.16±1.96) mm]、瞳孔直径[(4.75±1.33)mm]、对光反射评分[(0.53±0.68)分]、眼球运动功能评分[(0.83±1.05)分]、动眼神经功能评分[(2.99±3.45)分]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4.85±1.92)mm、(5.78±1.16)mm、(0.83±0.75)分、(1.53±1.17)分、(5.64±3.57)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眶内穴位电针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动眼神经麻痹后出现的眼肌运动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物理因子疗法联合综合消肿治疗盆腔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疗法联合综合消肿治疗(CDT)对盆腔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盆腔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62例,根据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23例)及重度组(1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物理因子治疗(包括中频电疗、空气波压力治疗及超声波治疗等)及CDT治疗(包括手法引流、多层绷带包扎、功能锻炼及家庭护理等),连续治疗20 d为1个疗程。于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下肢周径变化,并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患肢细胞外水分比率变化情况。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患肢水肿程度、患肢细胞外水分比率均较入选时有不同程度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重度组患肢细胞外水分比率下降值[(10.68±2.06)%]明显大于轻度组及中度组[分别为(6.74±2.18)%和(8.54±1.85)%],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物理因子疗法联合CDT治疗能有效促进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淋巴回流,减轻患肢肿胀,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腰椎牵引、超短波及中频电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包括平板支撑、单侧肘膝支撑、手膝位平衡、跪位转体、空中蹬车及仰卧屈髋屈膝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同时对患者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腰腹肌动静态耐力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指标及腰腹肌动静态耐力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0±0.47)分]、ODI评分[(16.71±3.34)分]、动静态平衡能力指标[分别为(23.78±4.02)s和(9.20±1.93)s]及腰腹肌动静态耐力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DL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腰腹肌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