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医教协同政策实施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访谈调查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医教协同政策实施后各类相关人员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的看法,为我国医教协同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1—5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北京市35家住培基地的住培学员、临床教师(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住培学员指导医师)及住培管理人员进行调查。采用扎根理论和主体框架法,对访谈原始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及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到有效访谈结果687份,其中71.86%的住培管理人员认为这项制度较为合理、利大于弊;38.07%的住培学员及45.45%的研究生导师都提到该模式有效缩短了临床人才培养时间;但也有31.98%的住培学员和22.92%的住培学员指导医师提到该模式下学员课程、科研和临床工作难以平衡兼顾,有61.62%的研究生导师指出学员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等问题。结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制度优势,但在其模式设置、科研课程及临床轮转安排、过程监督考核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省级教学医院临床医学专硕科研现状探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了解在"双轨合一"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下,科研水平处于中等的省级教学医院,临床专硕目前面临的科研现状。方法:通过对一所省级教学医院所有在读的3个年级医学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的方式对科研相关的认知、现状、自我评价进行全方位调查,并分别对专硕和学硕的科研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学硕参与科研课题的比率要高于专硕,专硕研究生即使到三年级参与科研课题的比例仍然不高。而科研论文发表情况,学硕与专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硕对科研知识的掌握状况要高于专硕。虽然学硕受到导师的科研指导相对较多,但是专硕与导师的沟通增加,并且调查显示专硕对导师、院校研究生政策和科研政策的满意度均要高于学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对研究生的自我科研压力调查发现,学硕和专硕的科研压力程度都超过了50%。结论:学硕由于专业特点及受到导师的科研指导更多,其对科研知识的掌握状况明显优于专硕。但是近年来基于科研课题管理的专硕培养模式改革,已经使得专硕生与导师交流更多,对导师、院校的满意度显著增加。另外,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压力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虚拟病人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探索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索虚拟病人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临床专硕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为临床专硕研究生复试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某高校2019年临床专硕研究生复试中97名考生(西医类)临床思维得分与初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得分、复试中面试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应届和往届考生临床思维成绩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 t检验、卡方检验和Person相关分析。 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考生的临床思维得分与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得分、复试中面试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0.09和-0.05( P >0.05);同时,应届和往届考生临床思维成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临床思维得分与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得分、复试中面试得分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考虑与3种考核形式的考核目的差异性较大有关。这为其他医学院校优化复试考核内容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不同类别规范化培训医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了解不同类别规范化培训医师(简称规培医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4月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中文版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某大学17家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全体规培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类别和培训专业的规培医师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结果:共收到有效问卷3 531份,规培医师职业倦怠3个维度情绪耗竭、去个性化、成就感低落评分依次为(10.24±6.82)分、(5.60±4.84)分、(13.36±8.12)分,职业倦怠总体检出率为53.2%(1 878/3 531)。以住院医师为参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倦怠风险较高( OR=1.40,95% CI:1.14~1.71);工作量越大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越高( OR=1.26,95% CI:1.19~1.34);受疫情影响程度越大越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OR=1.24,95% CI:1.14~1.34),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类别规培医师职业倦怠存在差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全科、妇产科等规培医师职业倦怠风险较高。培训管理部门应提高关注度,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多种途径减缓规培医师职业倦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本文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和临床检验诊断学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为实例,通过对科研创新思维的构建、科研创新技能的训练以及模块化、多重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一套全面的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且深入探讨了该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该模式有望为医学研究生培养带来积极影响,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度科研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考官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某高校医学院参加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的考官对该复试形式的效果评价与反馈情况,探讨该复试形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2021年3至5月,对2019至2021年参加某高校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117名考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对网络远程复试的满意度评价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方式的选择,了解网络远程复试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97.4%(114/117)的考官认为2019年采用传统线下复试方式的考生符合或超出预期,93.2%(109/117)的考官认为2020至2021年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的考生符合或超出预期,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15)。考官对网络远程复试形式的整体满意度为84.6%(99/117);考官对"共享屏幕播放预录制的含不规范临床操作环节的视频录像,考生观看并同步纠错"评分最高(2.53分); 考官认为网络远程复试存在问题排在前3位的是:对考生性格、心理健康情况难以直接观察[78.6%(92/117)],考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难以评估[77.8%(91/117)];对网络和硬件设备要求高[76.1%(89/117)]和考生个体特征无法进行直接观察[76.1%(89/117)];61.5%(72/117)的考官认为网络远程复试不可替代传统线下复试。 结论:复试考官对通过网络远程复试录取的考生和复试形式较为满意,网络远程复试和传统线下复试的生源质量一致,考生观看临床操作视频录像并同步纠错是考官认为的最佳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方式,但网络远程复试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线下复试。网络远程复试仍需在增强对考生个体特征考察的针对性、探索标准化的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方式和加强网络技术支持方面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携手共进,杂志与全科医生同成长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住培基地主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前任主委,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指委副主委,教育部临床医学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全科医学教育中心主任,《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副总编;从事全科医学与健康管理、医学教育与评价教学、医疗和研究近40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百余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基于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指标构建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以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区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康复治疗学、康复工程学3个专业(简称3个专业)来探究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指标。方法:结合文献研究设计问卷,2022年2至4月邀请全国多地6所高校、7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7位专家参加德尔菲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描述结果和构建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25,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87和0.463,经Kendall协调系数 W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01)。本研究构建的导师遴选指标分为3个层面,准入指标包括师德师风良好、符合年龄要求、研究生学历等8个指标;择优遴选指标包括临床能力、研究生指导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3方面的7个指标;代表性成果指标包括论文、专利、技术标准等6个指标,并根据专家对代表性成果的重要性排序得出其在3个专业下导师遴选的权重系数。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导师遴选指标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体现导师临床、教学、科研综合能力选拔要求,反映了不同专业下导师代表性成果指标的差异,为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儿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了解儿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下文简称儿科学专硕)的科研能力现状,提出培养建议。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56名儿科学专硕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0%(14/56)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64.3%(36/56)的研究生文献阅读量每月不超过4篇,92.9%(52/56)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开展科研培训课程,82.1%(48/56)的研究生认为临床工作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影响。结论:儿科学专硕的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优化科研课程设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培养科研和临床全面发展的儿科医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现况及其与师徒功能、职业胜任力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相关的师徒功能、职业胜任力等因素,为优化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对北京大学医学部9所临床医学院2016、2017、2018级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共217名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专业认同初测问卷、师徒功能量表及职业胜任力调查4个方面。采用SPSS 26.0进行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专业认同感现况及与职业胜任力和师徒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临床医学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认同整体水平和4个因子得分均较高,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级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认同整体水平及行为性、适切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师徒功能总分与专业认同均呈正相关关系( P<0.001)。 结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整体水平均较佳,且与职业胜任力、师徒功能密切相关;高年级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认同整体水平更佳。建议除了围绕职业胜任力进行培养外,同时进一步对临床医学硕士的导师培养问题及学术学位硕士就业政策进行优化也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