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病人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虚拟病人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临床专硕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为临床专硕研究生复试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某高校2019年临床专硕研究生复试中97名考生(西医类)临床思维得分与初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得分、复试中面试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应届和往届考生临床思维成绩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 t检验、卡方检验和Person相关分析。 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考生的临床思维得分与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得分、复试中面试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0.09和-0.05( P >0.05);同时,应届和往届考生临床思维成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临床思维得分与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得分、复试中面试得分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考虑与3种考核形式的考核目的差异性较大有关。这为其他医学院校优化复试考核内容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胸外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在胸外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12月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实习的大专、本科护生共计6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2∶1比例将护生分为观察组( n=40)及对照组( n=20),所有护生均观看无创正压通气护理多媒体视频课件20 min;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每次演练30 min,观察组接受30 min的AR互动教学内容并进行针对性演练30 min,随后应用标准化病人对研究对象进行考核,比较两组间在第1、8、15及29天的成绩,同时评估两组对象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满意度,记录带教教师在第15~28天的操作培训重复次数与时间投入。使用SPSS 20.0进行卡方检验和 t检验。 结果:观察组护生第1、8、15及29天的标准化病人考核成绩得分分别为(69.14±7.02)分、(75.22±7.42)分、(79.14±7.99)分、(90.14±8.94)分,均高于对照组[(65.25±6.77)分、(70.14±6.95)分、(74.36±7.14)分、(82.69±8.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生GSE总分为(24.60±3.68)分,高于对照组的(20.47±3.25)分,自我满意度评分[(6.12±0.70)分]较对照组[(5.57±0.65)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带教教师操作培训重复次数[(8.14±0.98)次]低于对照组[(10.25±1.16)次],时间投入[(10.28±1.17)h]低于对照组[(12.14±1.35)h],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R技术能提高医院护理临床实习教学成绩、自我效能水平及自我满意度,减少带教教师的操作培训重复次数与时间投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学生心脏瓣膜病见习中应用心脏影像三维重建结合VR技术的教学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脏瓣膜病的理论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习者感觉非常抽象,学习效果不佳;床旁教学中特定病人的心脏特征无法直接向学习者展示,学习者难以将理论知识与临床表现进行建构。本研究在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临床床边见习的基础上,利用心脏虚拟影像技术,将临床病人的心脏影像进行重建,还原其心脏内部结构,辅以动态血流图像,帮助学习者厘清心脏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关系,使学习者能够直观地学习这些知识。通过本研究的教学实践发现: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和引导式的教学结合VR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与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虚拟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标准化病人作为医学教育教学与考核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面临着招募、培训、维护等多重困难。随着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虚拟标准化病人正在逐渐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它兼具标准化病人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优点,能够有效地解决标准化病人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弥补标准化病人的不足。本文对虚拟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主要介绍了虚拟标准化病人的产生背景、在医学教育各领域中的应用和初步评价、开发技术等,以期为虚拟标准化病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R技术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血管疾病护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虚拟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在脑血管疾病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86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2022年实习护生分别设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AR技术进行大脑动脉环及其构成和毗邻结构解剖的学习,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TCD进行演示和讲解。实习结束后对比两组成绩、教学满意度、临床决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SPSS 23.0进行非参数检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研究组理论、实践、综合能力考核成绩[90(89,96)、95(90,96)、93(90,96)]高于对照组[89(87,91)、90(89,92)、91(89,94)]( P<0.05);教学满意度方面,研究组各维度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风范[16(15,18)、5.98±0.91、3.38±0.52、13(11,14)]高于对照组[14(13,16)、4.23±0.65、2.37±0.36、13(10,14)];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研究组在“寻找信息、寻找方案”[(4.66±0.71)、(4.43±0.68)]2个维度的评分高于对照组[(4.00±0.61)、(4.41±0.67)],其他维度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研究组各维度包括正性定向问题、理性、负性定向、回避风格、冲动疏忽风格[12(10,12)、26(23,28)、15(13,20)、17(15,18)、16(15,18)]评分均优于对照组[10(9,11)、21(21,24)、20(17,20)、19(17,20)、18(16,20)]。护生查房考核评分:除了“与病人的沟通交流状况”[(9.04±0.53)vs.(9.21±0.39)]和“病人对护生的满意度”[(8.73±0.56)vs.(8.92±0.53)]2个条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条目均是研究组得分更高。 结论:基于AR技术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教学方式可提高护生“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性和学习、临床护理能力和对教学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虚拟仿真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创建和体验视觉化环境。其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等特征。该项技术较早在工程力学和城市规划中运用。在医学领域,诊断学是每个医学生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制作标准化病人数字模型,让医学生模拟临床医生的角色,将课堂上掌握的诊断学理论知识通过各式电子媒介与虚拟病人完成诊疗活动;按诊断学课程标准设置模拟训练和线上、线下教学,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中单一的授课方式;并通过程序性过程评价、实时反馈等,使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本文将从虚拟仿真技术的前景、虚拟仿真技术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等方面展开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学可视化在患者教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医学可视化能够帮助提升患者的理解能力,将成为患者教育实践中的有力支持,让患者更多地参与到自身的健康管理中来,提升健康管理工作能效。目前已有多种医学可视化手段被用于国内外患者教育实践,主要形式包括医学插画、医学影像、卡通漫画、表情符号、视听材料、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实物模型等。可视化内容能够增强患者的理解力,尤其是对健康素养较低的患者,其典型应用包括增强患者对自身病情与医疗信息的理解、提升治疗依从性、促进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健康自我效能。医学可视化随着技术成本降低将更加普及,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并探寻其用于患者教育的最佳形式。此外,网络上越来越多提供错误信息且充斥商业偏见的可视化患者教育材料亦值得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学教育领域基于问题学习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已经成为当今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需要对其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以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检索到的1981年至2019年的1 81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医学教育PBL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国家之间的研究合作密切。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效果、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研究趋势逐渐由PBL本身延伸到其与"虚拟病人""视频教学"等其他教学手段的结合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交互式人工智能虚拟病例系统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解决临床初学者面对真实病人时由于技能不熟练、病人配合程度不够等情况导致沟通不畅、问诊效率低下,甚至影响自信心的问题;以及在临床思维训练中,初学者不知如何整理有效信息、更有效率地完成诊断和鉴别诊断过程,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hence,AI)虚拟病例(virtual patient,VP)系统应用于诊断学问诊及临床思维训练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模拟临床真实场景的诊疗体验。让学生先与VP系统对话进行问诊训练,再到临床对真实病人进行问诊。通过模拟真实接诊病人的流程,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下主动完成搜集病历资料及临床决策,以此来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师机全程观察各组学生的诊断进度,对各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引导。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学生对VP系统模拟教学接受度高;通过作业和考核评估结果,教学效果优于以往,可以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弓状韧带综合征CT血管成像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弓状韧带综合征(MALS)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56例MALS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30例,女26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19~78岁。病人均行CTA检查。观察指标:(1)CTA检查情况。(2)相关性分析。(3)手术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统计腹腔干狭窄程度与腹腔干起始部和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距离、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最近距离的相关性,检验水准为0.05。 结果:(1)CTA检查情况。①腹腔干狭窄程度:CTA横断面检查结果示56例病人中,腹腔干闭塞2例,重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9例,轻度狭窄35例。CTA矢状面检查结果示:56例病人中,腹腔干闭塞2例,重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15例,轻度狭窄18例。②不同狭窄程度检查情况:以CTA矢状面检查结果为标准。2例腹腔干闭塞病人均未见动脉瘤、夹层及血管变异,均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代偿增粗迂曲。21例腹腔干重度狭窄病人中,2例可见动脉瘤,1例可见夹层,7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代偿增粗迂曲,8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吻合,8例可见血管变异。15例腹腔干中度狭窄病人中,2例可见动脉瘤,3例可见夹层,2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代偿增粗迂曲,4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吻合,7例可见血管变异。18例腹腔干轻度狭窄病人中,1例可见动脉瘤,2例可见夹层,7例可见胰十二指肠前后弓吻合,6例可见血管变异。56例病人均未见肝、脾、胃等脏器缺血。③腹腔干发出位置:56例病人中,43例自第12节胸椎(T12)椎体下缘水平发出,2例自T12椎体中部发出,1例自T12椎体上部发出,7例自第1节腰椎(L1)椎体上部发出,1例自L1椎体中部发出,2例闭塞。(2)相关性分析。CTA矢状面检查结果示:56例病人腹腔干起始部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的距离为(6.0±4.0)mm,腹腔干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病人的起始部距离分别为(6.2±2.8)mm、(8.1±4.4)mm、(5.3±3.2)mm。56例病人中,23例起始部距离<5 mm。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腔干狭窄程度与腹腔干起始部和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的距离无关( r=-0.205, P>0.05)。CTA矢状面检查结果示:56例病人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最近距离为(3.8±2.4)mm,腹腔干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病人的最近距离分别为(4.2±2.0)mm、(4.4±3.3)mm、(3.0±1.9)mm。56例病人中,45例最近距离<5 mm。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腔干狭窄程度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最近距离无关( r=-0.249, P>0.05)。(3)手术情况:56例病人中,2例有临床症状(腹部疼痛),54例无临床症状;4例行手术治疗,52例未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2例病人因腹部疼痛就诊,上腹部CTA检查结果示MALS,腹腔干呈重度狭窄,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腹腔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CTA检查结果示腹腔干未见明显狭窄。2例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因胰头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CTA检查结果示腹腔干重度狭窄,术中行动脉搭桥术,缓解术中、术后因胃十二指肠动脉结扎造成的肝脏缺血,避免MALS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CTA检查虚拟三维图像显示搭桥血管通畅。 结论:CTA矢状面检查结果可评估MALS病人腹腔干狭窄程度、与弓状韧带的关系以及发出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