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甘草素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是全世界范围内高频率发生的恶性肿瘤.最近的研究表明,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SL)在肿瘤增殖和转移中发挥抗肿瘤活性.因此,研究旨在探讨ISL在抗LUSC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梯度浓度ISL处理LUSC细胞,探究ISL在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抗癌特性.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寻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MIR22HG/miR-24-3p/Fas配体 基因(Fas ligand Gene,FASLG)之间可能的互作关系.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LUSC 细胞中 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 的表达,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克隆形成、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增殖、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上皮间充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RNA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和双萤光素酶实验验证 lncRNA MIR22HG 与 miR-24-3p、miR-24-3p与FASLG的结合关系.结果 ISL可以显著抑制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生信分析及临床样本分析发现lncRNA MIR22HG在LUSC中低表达,ISL可以促进lncRNA MIR22HG的表达,抑制LUSC细胞 的恶性行为.此外,lncRNA MIR22HG可以海绵吸附miR-24-3p进而调节FASLG的表达.miR-24-3p在LUSC中上调表达,FASLG在LUSC中下调表达.过表达FASLG可以逆转miR-24-3p过表达对LUSC增殖、转移以及EMT进程的促进作用.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ISL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表明ISL有潜力作为治疗LUSC的新型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患者镇静治疗现状及期望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ICU内重症患者镇静治疗的现状及期望,为ICU患者镇静治疗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在2023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年会期间,开展问卷调研,对收回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最终收回500份问卷,剔除3例每月收治患者数填写错误的问卷,对497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临床医生对镇静达标时间的期望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需要单次操作、癫痫持续状态及人机不协调的患者中;50%以上医生认可镇静成功需满足达到预设的镇静目标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低血压是镇静治疗时更为担心的问题;近50%的医生认为开始镇静治疗时更为关注低血压的发生。结论:ICU内重症患者镇静治疗时,临床医生期望更快达标,同时避免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在开始给予镇静药物时,因此具有起效迅速、镇静达标率高、循环抑制轻等特点的镇静药物,将更符合现阶段ICU患者镇静治疗的需求,提升临床镇静治疗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源性与非脑源性疾病所致应激性溃疡相关胃肠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差异: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脑源性疾病与普通重症监护病房(GICU)非脑源性疾病患者的应激性溃疡(SU)及临床有意义的应激性溃疡伴胃肠道出血(CIB)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的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NCU及GICU连续性收治的SU患者,以CIB和30 d全因死亡事件为主要终点指标。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相应变量的差异,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主要终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6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SU患者(NCU组149例,GICU组112例),其中女性88例(33.7%),年龄为65(53,76)岁。SU患者中有136例(52.1%)发生CIB,NCU组和GICU组各有68例。相比GICU组,NCU组的SU患者年龄更大,高血压和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比例更高,但有冠心病史、有慢性胃病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等药物、有肝功能不全、有肾功能不全、有呼吸衰竭和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比例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类似地,与GICU组相比,NCU组CIB患者有卒中病史的比例更高,但有冠心病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等药物、有肾功能不全和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CU组SU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明显低于GICU组(16.2% vs 29.7%,χ2=6.748,P=0.009),但对应的2组CIB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9% vs 41.8%,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提示30 d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等药物[比值比(OR)=2.439,95%可信区间(CI):1.131~5.259]、有输血治疗(OR=3.329,95%CI:1.558~7.112)、有呼吸衰竭(OR=3.405,95%CI:1.61~7.198)和有CIB(OR=3.793,95%CI:1.529~9.414)。而应用鼻胃管(OR=5.209,95%CI:2.820~9.620)、有呼吸衰竭(OR=3.672,95%CI:1.620~8.325)和国际标准化比值>1.5(OR=2.119,95%CI:1.023~4.389)与CIB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预防性治疗(OR=0.277,95%CI:0.100~0.768)有助于降低CIB的发生风险。结论:NCU组(脑源性)和GICU组(非脑源性)CIB患者中未发现危险因素及30 d全因死亡率的显著性差异。应用鼻胃管、有呼吸衰竭和国际标准化比值>1.5与CIB发生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而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治疗很可能有助于降低2组患者的CIB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瑞戈非尼致严重手足皮肤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因确诊肝恶性肿瘤4月余的患者,2023年1月13日经瑞戈替尼片120 mg治疗,1月16日出院后患者自行将瑞戈替尼片加量至160 mg,服药10 d后出现全身皮肤发红、发痒、手部和足部为著,口腔黏膜糜烂、出血,手部脱皮、发痒、水泡,伴发热(最高40℃).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的用药史,采用Naranjo's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判断该不良反应可能为瑞戈非尼所致的皮肤毒性.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5.0版,判定此不良反应分级为3级,建议暂停瑞戈非尼靶向治疗,给予激素,漱口液治疗.医师采纳该建议,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0 mg静脉滴注,康复新液漱口、卤米松局部涂抹等对症治疗7 d后好转,皮肤毒性分级降至1级.临床药师及时识别并干预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了。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等大中型动脉血管,是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当斑块破裂并阻塞全身主要的动脉血管时,可导致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但临床现状仍任重道远。近年来,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因其无创性、精确性和实时反馈的优点,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精准治疗中极具前景。本文就超声造影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山西医药杂志》稿约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主要反映山西省医学科研成果及学术动态,以中、初级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设有专论、论著、实验研究、基础研究、预防医学、调查研究、影像诊断、综述、讲座、临床研究、药物研究、中医中药、误诊分析、医学检验、医学教育、临床护理、病例报告等栏目.欢迎广大基础、临床、预防等各级各类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并远处转移胰腺癌系统性治疗的梳理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胰腺癌目前总体疗效欠佳,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系统性治疗是合并远处转移性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自吉西他滨、氟尿嘧啶在胰腺癌中奠定基石药物地位后,白蛋白紫杉醇、脂质体伊立替康等新剂型药物的应用提升了胰腺癌的治疗疗效。AG、FOLFIRINOX方案是目前转移性胰腺癌的标准一线治疗。作为FOLFIRINOX方案的优化版,NALIRIFOX方案的高质量证据得到认可,已写入最新发布的NCCN指南的一线方案。靶向治疗方面,PARP抑制剂的确切疗效为BRCA1/2突变胰腺癌患者的维持治疗提供了更优策略,KRAS G12C抑制剂的成功问世为相应突变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及KRAS其他突变位点的药物研发带来了曙光和信心。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研究的重要突破方向,具体方式包括将免疫冷肿瘤变成免疫热肿瘤,扩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适用人群;另一方面则是寻找新兴的免疫疗法,如CAR-T疗法、TCR-T疗法、mRNA疫苗等。诸多的深入探索和创新疗法为晚期胰腺癌患者带来了生存希望,临床医师应和基础医学专家、药物研发科学家密切协作,加速新药或新疗法在胰腺癌这一难治性肿瘤中的开发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扩张症的气道病理生理特点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及气道重塑被认为是支气管扩张症重要的气道病理生理特征,常常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促使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生和发展.文章从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和重塑角度对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对关键作用靶点的干预,能有效应对该病的治疗.目前部分临床研究提示有些中西药对支气管扩张症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及气道重塑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多数研究样本量小,缺乏充分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肾脏病患者肌少症机制和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肌少症是一种全身性、退行性的骨骼肌疾病。它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关,随着慢性肾脏病进展,肌少症的发生比例也明显上升,这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及营养支持、运动训练和药物治疗等诊疗措施进行综述,以期加深临床医务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识,帮助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肌肉功能和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DTA在口腔临床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乙二胺四乙酸(EDTA)是口腔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因其作用温和,能够稳定螯合无机物、去除玷污层,传统中常用于根管治疗中钙化物的去除、牙周翻瓣术后的根面处理等.随着近年来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大量研究发现EDTA因其螯合作用可与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起到疗效"增强剂"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EDTA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在口腔牙体牙髓病根管治疗中的根管消毒、牙髓再生治疗中的根管冲洗、牙周再生治疗中的根面处理、修复中的黏接面处理、外科中的抗菌作用及骨再生等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及临床使用中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