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骨龄评估的经骺板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治疗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骺板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治疗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10例手术治疗的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资料,男6例,年龄(14.2±1.4)岁(范围13~15岁),骨龄13~15岁;女4例,年龄(12.4±1.2)岁(范围11~13岁),骨龄11~13岁。病程(8.3±5.3)个月(范围3~48个月)。术前行左手及腕部X线片评估骨龄,术前及随访行双下肢全长X线片评估双下肢长度及力线,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KT-1000评估关节松弛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术中关节镜检查前十字韧带、内外侧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状况。关节镜下行经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双侧骺板单束前十字韧带重建术,移植物使用自体腘绳肌肌腱。术后佩带长腿伸膝位支具,术后1个月拆除支具,开始主动活动锻炼。手术前后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的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10例关节镜检查提示前十字韧带均为完全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例、内外侧半月板同时损伤1例。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3)年(范围2~5年)。1例术后1年出现韧带再损伤,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阳性,余9例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76.1±8.2)分提高至(95.8±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3, P=0.024),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从术前(4.3±0.9)分提高至(8.3±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1, P=0.033)。9例中有1例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弱阳性,KT-1000侧侧差值>3 mm,余8例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KT-1000侧侧差值为(1.7±0.7)mm。10例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比受限均<5°。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示双下肢未出现长度及角度畸形。 结论:对青少年(男骨龄≥13岁;女骨龄≥11岁)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采用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双侧经骺板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患者直立性低血压异同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直立性低血压(OH)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组)210例、MSA患者(MSA组)85例的主动站立试验数据,同时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Hoehn-Yahr分期以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根据患者主动站立试验时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进行OH的对比分析。结果:MSA组85例患者中,MSA帕金森型(MSA-P)52例,MSA小脑性共济失调型(MSA-C)33例。帕金森病组210例患者的年龄为(61.5±11.0)岁,其中男性116例(55.2%);MSA组85例患者的年龄为(60.1±6.8)岁,其中男性44例(51.8%)。与帕金森病组相比,MSA组Hoehn-Yahr分期[2.0(2.0,3.0)期比3.0(2.0,3.0)期, Z=-5.278, P<0.001]、NMSQ评分[25.0(11.0,46.5)分比45.0(24.0,70.0)分, Z=-3.632, P<0.001]和UPDRS总分[50.0(32.0,68.0)分比65.5(44.5,78.5)分, Z=-3.073, P=0.003]更高。MSA组OH发生率高于帕金森病组[63.5%(54/85)比25.7%(54/210),χ 2=37.284, P<0.001],但OH发生率在MSA-P、MSA-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帕金森病组比较,MSA组经典型OH发生率[54.1%(46/85)比12.9%(27/210), χ 2=55.316, P<0.001]与神经源性OH发生率[36.5%(31/85)比9.0%(19/210), χ 2=32.326, P<0.001]更高,但早发型OH和迟发型OH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A组重度OH发生率也高于帕金森病组[57.6%(49/85)比16.7%(35/210), χ 2=49.894, P<0.001],但临床前期OH和轻度OH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帕金森病与MSA患者的OH的发生率、时间变化、严重程度及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均有不同,OH类别不同可能有助于鉴别MSA与帕金森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早期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和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集关于早期活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9月17日。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活动,包括床上被动或主动辅助活动、坐于床边、床旁站立、转移至床旁椅和辅助步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分析文献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0项RCT研究,共1 32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60例,试验组663例。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7项研究为A级,3项研究为B级,提示纳入文献整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的临床证据表明,早期活动不会增加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的病死率〔优势比( OR)=0.92,95%可信区间(95% CI)为0.75~1.13, P=0.449〕;亚组分析显示,早期活动有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病死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病死率: OR=1.02,95% CI为0.74~1.40, P=0.927;6个月病死率: OR=0.95,95% CI为0.70~1.27, P=0.712;12个月病死率: OR=0.60,95% CI为0.33~1.10, P=0.101)。漏斗图显示,纳入文献分布不完全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出院后的病死率,且有降低病死率的趋势,但由于纳入文献较少、样本量较小且各研究早期活动具体实施情况存在差异,仍需要开展大量的高质量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体感觉训练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行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每组29例.常规组采用关节活动度(ROM)训练、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负重站立及行走训练等常规康复疗法,试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K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的患膝关节主动活动度(120.3± 17.1)°优于常规组(100.4± 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0,P=0.00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试验组(93.2±5.3)分高于常规组(80.6±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9,P=0.000);Berg平衡量表评分[试验组(52.4±1.6)分高于常规组(43.7±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8,P=0.000);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试验组(92.5±3.1)分高于常规组(85.6±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75,P=0.000).试验组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10% (27/29),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2.41%(21/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0,P=0.017).结论 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对髌骨骨折微创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膝的关节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岭南无痛蜂疗联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岭南无痛蜂疗联合麦肯基(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LDH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磁热振疗法和麦肯基疗法.磁热振疗法采用日本磁热振治疗仪(TM-3200),根据患者的感觉与症状选择合适强度(高温、热、温热、低温4个档位),每次20 min,1次/d,每周7次,共持续治疗2周.此外接受McKenzie疗法,由治疗师辅助或患者主动完成俯卧位伸展运动、俯卧位伸展运动配合加压、站立位侧移运动等步骤训练,每个步骤间休息1 min,每2 d治疗1次,共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休息0.5 h后接受无痛蜂疗.治疗前先对患者进行蜂疗耐受试验,在双侧足三里分别使用1只蜜蜂进行蜂疗,观察15 min无不良反应后,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每隔1 d给予无痛蜂疗.治疗选择腰椎棘突双侧的华佗夹脊穴,首次治疗选取穴位为第5腰椎棘突旁的华佗夹脊穴,左右各1穴.随后每次增加2穴,每穴1只蜜蜂,依次按第4腰椎、第3腰椎、第2腰椎、第1腰椎双侧夹脊穴的顺序加针,增加至10只蜜蜂量后不再增加.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障碍情况;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疗效评价,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2周后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DI评分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95%)明显高于对照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岭南无痛蜂疗联合McKenzie疗法可明显改善LDH患者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障碍情况,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但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并加强随访,为临床治疗LDH提供更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国产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国产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robot-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ATKA)的近期疗效.方法 以2020年10月-12月拟接受初次单侧TK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TKA组和RTKA组[术中应用骨圣元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辅助系统(YUANHUA-TKA)].共63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3例主动退出试验,最终纳入60例进行分析;其中RATKA组28例,传统TKA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骨关节炎病程、手术侧别以及术前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静息及运动评分、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及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偏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膝关节VAS静息及运动评分、ROM、KSS评分以及WOMAC疼痛、僵硬、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术后3个月行步态分析(屈伸角).摄膝关节正侧位以及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算HKA偏移程度及胫骨平台后倾角(lateral tibia component,LTC)、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rontal femoral component,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rontal tibia component,FT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ateral femoral component,LFC),评价下肢力线及假体位置.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RATKA组手术时间较传统TKA组延长(t=12.253,P=0.001),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82,P=0.07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膝关节VAS静息及运动评分、ROM、KSS评分以及WOMAC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手术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分析显示RATKA组患者屈伸角较传统TKA组增大(t=9.469,P=0.003).术后3个月X线片复查示两组假体均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等不良事件.两组HKA偏移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KA偏移手术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4,P=0.267).两组FFC、FTC、LF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KA组LTC小于传统TKA组(t=17.819,P=0.000),更接近理想值.结论 采用国产机器人行RATKA能提高截骨、假体安放位置以及下肢力线精准度,获得较好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促进认知和运动行为提升方面有巨大潜力,其可提升人体的静态平衡能力.目的:探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招募沈阳体育学院36名健康学生为试验对象,男24名,女12名,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分别接受电流强度为0(假刺激),1,2 mA的阳极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刺激20 min.刺激前及刺激后即刻、30 min,测试受试者的动态平衡能力.研究已经通过沈阳体育学院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字[2020]12号.结果 与结论:①受试者接受1 mA阳极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即刻、30 min的双足动态稳定指数、右足动态稳定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刺激后30 min的偏移距离显著缩短(P<0.05);②受试者接受2 mA阳极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后30 min的双足动态稳定指数、右足动态稳定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刺激后即刻、30 min的偏移距离显著缩短(P<0.05);③不同刺激强度的阳极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人体动态平衡的效果无差异(P>0.05);④结果表明,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短暂提升人体的动态平衡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双足站立和单足站立的动态稳定性,还可以促进主动运动过程中步态的稳定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检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并筛查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2020年2-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4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采用主动站立试验和直立倾斜试验测量血压并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北京版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检查(MMSE)评估认知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14)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及其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改良Hoehn-Yahr分期评估疾.病分期,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评估便秘,金帕默帕金森病嗅觉障碍辅助诊断卡评估嗅觉功能.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经直立倾斜试验检测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高于主动站立试验[62.96%(34/54)对24.07%(13/54);x2=19.048,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左旋多巴日等效剂量(LEDD)高(OR=1.029,95%CI:1.007~1.051;P=0.010)、便秘(OR=16.268,95%CI:1.213~227.972;P=0.035)、UPDRS 总评分高(OR=1.303,95%CI:1.034~1.643;P=0.025)、UPDRS Ⅲ 评分高(OR=1.438,95%CI:1.041~1.986;P=0.027)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而MMSE评分高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保护因素(OR=0.606,95%CI:0.418~0.880;P=0.008).结论 直立倾斜试验诊断帕金森病伴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高于主动站立试验.多巴胺受体激动药-LEDD、UPDRS总评分和UPDRS Ⅲ评分高以及存在便秘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更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频率骤降反应功能成功治疗起搏器术后晕厥复发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75岁.因"20年内反复晕厥5次"于2019年8月20日入院.患者20年前长时间站立后觉空气闷热,随即出现意识丧失,晕厥前无胸痛、心悸、头晕、黑矇等前驱症状,晕厥过程中无双眼上翻、四肢抽搐,醒后活动如常.之后患者分别于2009、2016、2017、2018年发作类似晕厥共5 次,最后一次晕厥发作在饱食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时口服"培哚普利"治疗,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2016 年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端50%狭窄,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普伐他汀、单硝酸异山梨酯"等治疗.2017 年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不能耐受长时间站立.入院查体:BP 152/82 mmHg (卧位)、160/92 mmHg(立位);神清,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6次/ 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V级,神经系统反射( -),颈动脉窦按摩试验( -).实验室检查:D-D 0. 82 mg/L,NT-proBNP 182. 30 ng/L.体表心电图: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 Holter):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平均心率66次/min,大于2. 0 s的长R-R间期共91次,最长R-R间期3. 6 s.心脏彩色超声提示左心房增大(41 mm),室间隔中上段局部增厚(14 mm),主动脉瓣少量反流,LVEF 0. 66.肺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脑弥散功能成像提示双侧额顶叶皮质下、双侧基底节及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及缺血灶;颈椎MR+颈段脊髓水成像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间盘后突、变性.由于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不能耐受长时间站立,无法配合直立倾斜试验( head-up tilt test,HUTT).根据患者的症状及Holter的结果,推测患者反复晕厥的原因可能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于2019年8月29日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跷脉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跷脉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内收肌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9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儿童康复专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SCP儿童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以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其中主动运动30 min/次,其他治疗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3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跷脉推拿,其中跷脉推拿15 min/次,主动运动15 min/次,其他治疗同对照组,1次/d,5次/周,持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内收肌肌张力;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量内收肌角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项)评估儿童D、E区运动功能.同时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AS评分均明显降低,内收肌角度和GMFM-88 D、E区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更低,内收肌角度明显更大,GMFM-88 D、E区功能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23/3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跷脉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SCP儿童内收肌痉挛,降低内收肌肌张力,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提高站立、行走、跑和跳等粗大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