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BV感染相关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06例行肝移植H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χ2检验进行HCC复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HCC复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HCC复发的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106例肝移植HCC患者复发23例,复发率为21.70%;死亡20例。肿瘤分化程度( χ2=6.066, P=0.014)、肿瘤最大径( χ2=4.916, P=0.027)、有无包膜侵犯( χ2=5.543, P=0.019)、术前甲胎蛋白(AFP)( χ2=5.458, P=0.019)、HBV-DNA( χ2=5.446, P=0.02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χ2=12.161, P<0.001)、miR-424( χ2=4.400, P=0.036)、染色质域解旋酶DNA结合蛋白8(CHD8)( χ2=10.561, P=0.001)、T-钙黏蛋白(T-cad)( χ2=48.723, P<0.001)、层粘连蛋白(LN)( χ2=18.506, P<0.00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 χ2=11.178, P=0.001)与HCC复发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6.5 cm( OR=1.69,95% CI为1.25~3.17, P=0.002)、术前AFP>400 ng/ml( OR=1.38,95% CI为1.09~1.92, P=0.038)、CHD8阳性( OR=0.77,95% CI为0.52~0.89, P=0.021)、T-cad阳性( OR=0.84,95% CI为0.68~0.92, P=0.006)、LN阳性( OR=1.22,95% CI为1.03~1.50, P=0.013)是HCC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函数模型logit( P)=0.262+0.523 X1+0.326 X2-0.259 X3-0.286 X4+0.203 X5,其中 X1、 X2、 X3、 X4、 X5分别为肿瘤最大径、AFP、CHD8、T-cad、LN。ROC曲线分析显示,其预测HCC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49(95% CI为0.763~0.894, P<0.001),准确率为83.02%,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81.93%,临界值为0.736。由logit( P)函数模型可知, P=1/(1+e - Y),其中 Y=0.262+0.523 X1+0.326 X2-0.259 X3-0.286 X4+0.203 X5。随机抽取1例患者,根据其临床资料,经计算 P=0.564,小于临界值0.736,可认为在准确率为83.02%的情况下,该患者不会出现HCC复发。 结论:肿瘤最大径、术前AFP、CHD8、T-cad、LN表达状况与肝移植后HCC复发有关,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HCC复发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KDM6B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介导的足细胞-巨噬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6B(KDM6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及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转染的人足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HBx介导的足细胞-巨噬细胞转分化(PM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至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HBV-GN的48例患者肾活检标本,以30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肾活检标本及15例肾肿瘤患者癌旁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法观察HBV-GN患者肾组织KDM6B及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分析肾组织KDM6B表达水平与HBV-GN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Western印迹法检测足细胞中KDM6B、F4/8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的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6的含量;同时利用KDM6B小干扰RNA(siRNA)沉默HBx质粒转染的人足细胞中KDM6B基因表达后,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KDM6B、F4/80及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V-GN患者肾组织KDM6B表达增加(0.022±0.004比0.006±0.002, P=0.006)。HBV-GN不同病理类型组间KDM6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9)。此外,在HBV-GN患者足细胞中可观察到KDM6B和F4/80的共表达。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 -1·(1.73 m 2) -1或尿蛋白≥3.5 g/d的患者肾组织KDM6B表达分别高于eGFR≥60 ml·min -1·(1.73 m 2) -1或尿蛋白<3.5 g/d的患者(均 P<0.05)。HBx转染人足细胞后KDM6B、F4/80、MHC-Ⅱ以及CD40表达均上调(均 P<0.05),上清IFN-γ和IL-6含量均增加(均 P<0.05);将KDM6B基因沉默后,HBx所诱导的足细胞F4/80表达下调,H3K27me3表达则上调(均 P<0.05)。 结论:HBx可通过诱导足细胞KDM6B表达启动PMT,可能参与HBV-GN局部组织免疫微环境紊乱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混合型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优势成分截断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中与预后相关的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成分比例截断值,为肿瘤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进行手术的46例cHCC-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同时选取同期行手术的HCC患者和ICC患者各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其相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使用 t检验、 χ2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cHCC-CC和HCC及ICC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最后利用X-tile软件分析cHCC-CC肿瘤成分比例的最佳截断值。 结果:cHCC-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ICC患者[(54.33±12.55)岁比(61.20±11.21)岁, t=-2.433, P<0.05],cHCC-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400 U/ml比例高于ICC患者[30.43%(14/46)比0.00%(0/0), χ2=11.190, P<0.05],并且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率也高于ICC患者[80.43%(37/46)比36.66%(11/30), χ2=16.948, P<0.05],但cHCC-C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低于ICC患者[10.86%(5/46)比36.66%(11/30), χ2= 7.270, P<0.05]。cHCC-CC患者中肿瘤直径≥5 cm者占比明显高于HCC患者[71.73%(33/46)比46.66%(14/30), χ2= 4.837, P<0.05],并且HCC-CC患者中组织学分级低分化者占比低于HCC患者[67.39%(31/46)比90.00%(27/30), χ2= 5.135, P<0.05]。cHCC-CC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明显高于ICC组[69.56%(32/46)比26.67%(8/30), χ2= 8.733, P<0.05]。通过X-tile软件分析得出cHCC-CC中ICC成分占比最佳截断值为15%,≥15%ICC成分组总生存期明显优于3%~14%ICC成分组[75.67%(28/37)比44.44%(4/9), χ2= 5.654, P<0.05]。 结论:cHCC-CC中HCC及ICC成分所占比例与预后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促进甲胎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编码X蛋白促进甲胎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评估肝癌患者HBV感染与否与AFP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在PLC/PRF/5肝癌细胞系中转染HBV、HBx及P53真核表达质粒,36 h 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检测HBV和HBx对P53和AFP表达的影响,以及P53对AFP表达的影响;在PLC/PRF/5细胞中转染包含AFP基因启动子和沉默子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改变明确沉默子区域,再将包含沉默子的报告载体与HBV/HBx质粒共转染PLC/PRF/5细胞,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的改变验证HBV/HBx对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作用;用ChIP实验验证P53在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结合,并证实HBx对P53与作用序列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统计分析发现HBV感染与AFP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HBV阳性肝癌患者的血清AFP值总体中位数为296.8 ng/ml,而HBV阴性患者的AFP总体中位数为71.5 ng/ml( P=0.02),HBV阳性肝癌患者的AF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BV阴性肝癌患者;P53可以抑制AFP表达( P<0.001),而HBV和HBx均能抑制P53表达( P=0.0011、 P=0.0027),并促进AFP表达( P=0.0014、 P<0.001);HBV和HBx可以作用于AFP基因沉默子区域,促进基因转录( P<0.001、 P=0.0019; P=0.0046、 P=0.0015);P53与AFP基因沉默子的结合作用能够被HBx所够削弱。 结论:HBx可通过抑制P53表达,并且抑制P53在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结合,以此促进AFP基因转录,并进一步促进AFP蛋白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易感性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0(C-H-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发病风险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86例HBV-ACLF和4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入院时的血液标本。常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tio,INR)、肌酐(creatinine,Cr)、白蛋白(albumin,ALB)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XCL10 mRNA水平,DNA测序法检测CXCL10基因rs56061981位点基因型。卡方检验比较ACLF和CHB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按是否携带T等位基因分组, t检验比较两组ALT、TBil、INR、MELD、ALB、CHE及CXCL10 mRNA水平的差异。 结果:CHB组和HBV-ACLF组比较,性别、年龄、酗酒史、吸烟史、HBV基因型、HBeAg状态和HBV-DNA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CLF组CXCL10基因rs56061981位点CT+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CHB组( χ2=4.83, P=0.03和 χ2=4.95, P=0.03),有显著性差异。基因型CT+TT是CHB进展成HBV-ACLF的危险因素( OR=2.897, 95% CI:1.09~7.68);等位基因T是CHB进展成HBV-ACLF的危险因素( OR=2.746, 95% CI:1.10~6.89)。携带T等位基因的ACLF个体血浆INR值和MELD评分明显高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 t=2.63, P=0.013和 t=2.7, P=0.011),有显著性差异。ALB和CHE明显低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 t=2.67, P=0.01和 t=3.545, P=0.001),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间血清TBiL和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ACLF易感性及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关联。等位基因T可能是HBV-ACLF的易感基因,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下调微RNA-223靶向NLRP3炎症小体促进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足细胞焦亡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微RNA(microRNA,miRNA)-223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蛋白(HBV X protein,HBx)诱导的HBV相关性肾炎(HBV-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足细胞焦亡中的潜在功能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人肾足细胞中过表达 HBx基因来模拟HBV-GN的发病机制。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焦亡相关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223的下游靶标;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焦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足细胞损伤标志物Desmin和Nephrin的表达;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足细胞细胞核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Caspase-1活性。将足细胞分为以下9组: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空质粒组(转染空质粒)、HBx过表达组(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HBx过表达+miRNA-223 mimic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和miRNA-223模拟物)、HBx过表达+miRNA-223 inhibitor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和miRNA-223抑制剂)、HBx过表达+miRNA-223 mimic+NLRP3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miRNA-223模拟物和NLRP3过表达质粒)、HBx过表达+miRNA-223 mimic+NLRP3 siRNA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miRNA-223模拟物和NLRP3 siRNA)、HBx过表达+miRNA-223 inhibitor+NLRP3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miRNA-223抑制剂和NLRP3过表达质粒)、HBx过表达+miRNA-223 inhibitor+NLRP3 siRNA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miRNA-223抑制剂和NLRP3 siRNA)。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Bx过表达组miRNA-223表达较低( P < 0.05)。TUNEL染色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敲低NLRP3减弱HBx过表达引起的足细胞损伤和焦亡( P <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NLRP3是miRNA-223的下游靶点之一。功能回复实验证明,NLRP3过表达削弱了miRNA-223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P < 0.05)。miRNA-223 mimic和NLRP3 siRNA的共同加入使HBx过表达诱导升高的NLRP3炎症小体及炎性因子表达下降,焦亡细胞数量减少(均 P < 0.05);而同时引入miRNA-223 inhibitor和NLRP3过表达质粒则使足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和炎性因子的表达上调,Caspase-1活性升高,焦亡细胞数量增加(均 P < 0.05)。 结论:HBx可能通过下调miRNA-223靶向NLRP3炎症小体促进HBV-GN足细胞焦亡。miRNA-223有望成为治疗HBV-GN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Bx基因突变及PLA 2R表达在乙肝相关膜性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突变在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M型磷脂酶2受体(PLA 2R)表达以及可能的致病机制研究。 方法:由肾穿刺活检证实的HBV-MN的患者103例,根据肾组织PLA 2R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分为2组,PLA 2R阳性组66例,PLA 2R阴性组37例。采用 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生化指标;根据HBV-MN病理分期的不同,MNⅠ期(病理损伤较轻)和MNII-Ⅲ期(病理损伤重),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肾脏病理损伤;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PLA 2R表达强度与肾脏病理损伤的差别;最后分析两组患者HBx基因突变位点。 结果: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t=2.803, P=0.006);而血白蛋白水平( t=-0.313, P=0.755)、血肌酐( t=-0.332, P=0.741)、胆固醇( t=0.312, P=0.756)、补体C3( t=0.589, P=0.55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NⅠ期在两组所占比例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X2=7.449, P=0.006);MNII-Ⅲ期两组差别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 X2=10.15, P=0.034);其次,将PLA 2R阳性组根据不同PLA 2R荧光染色强度与不同MN病理分期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r=0.325, P=0.008)。最后,分析两组间HBx基因序列突变,发现nt1753位点突变可能与PLA 2R表达相关。 结论:研究中2/3的HBV-MN患者存在肾组织PLA 2R阳性表达,PLA 2R阳性组患者伴有尿蛋白排泄量增多以及肾脏病理损伤加重;同时,HBx基因中nt1753位点突变与PLA 2R的表达相关,可能是PLA 2R阳性HBV-MN重要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Bx促进ZO1的泛素化降解增加肝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HepG2细胞ZO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闭锁小带蛋白1(ZO-1)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方法:分别转染HBV全基因质粒(pcDNA3.1-HBV1.1或pcDNA3.1-HBV1.3)、空载质粒(pcDNA3.1)和HBV编码蛋白质粒(pHBc、pHBs、pHBp、pHBx)至肝癌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细胞中ZO1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转染pHBx,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检测ZO1泛素化水平,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转染靶向ZO1的siRNA,乳酸脱氢酶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及周期,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两组数据间比较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瞬时转染pHBV1.1和pHBV1.3后,相较于空载体对照,HepG2细胞中ZO1的蛋白水平分别下降了42.99%±6.8%和55.0%5±4.56%,其mRNA水平无显著变化;Huh7细胞中ZO1的蛋白水平分别下降了17.46%±4.94%和47.53%±3.38%。转染pHBx后,ZO1蛋白水平下降了47.02%±3.4%,而转染pHBc、pHBs和pHBp后ZO1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染pHBx未影响ZO1的mRNA水平。转染pHBx导致HepG2细胞中ZO1泛素化水平显著增加,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转染靶向ZO1的siRNA后HepG2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周期无明显变化,而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升高。结论:HBx可通过促进ZO1蛋白的泛素化降解,增加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促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之一。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在真核细胞内介导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降解。近年来研究发现,UPS在HBV感染及相关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靶向HBV X蛋白(HBV X protein, HBx)干预HBV感染或HBV相关肝癌的进展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对HBx通过UPS促进HBV感染和肝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过表达对肝癌细胞脂代谢及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X(HBX)蛋白过表达对肝癌细胞脂代谢及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EBPα/SREBP-1)通路的影响。方法:用HBX过表达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油红O染色检测肝癌细胞中脂滴堆积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脂代谢相关基因C/EBPa、SREBP-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N)的表达水平;CCK-8法、油红O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C/EBPa在过表达对HBX调节人肝癌细胞脂代谢和增殖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和 t检验分析。 结果:HBX表达增加显著促进人肝癌细胞脂质堆积( P<0.05),且增加脂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C/EBPα(0.15比0.38, t=1.351, P<0.05)和SREBP的表达水平(0.25比0.29, t=1.252, P<0.05)。C/EBPα过表达进一步加强了HBX对人肝癌细胞C/EBPα/(0.22比0.39, t=1.343, P<0.05)、SREBP-1 (0.19比0.36, t=1.481, P<0.05)和FASN的表达(0.24比0.42, t=1.422, P<0.05)。 结论:HBX和C/EBPα相互作用,并通过影响下游基因SREBP-1的表达,从而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脂质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