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联合预后营养指数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149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入院后首次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90 d的疾病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93例)和死亡组(56例),比较2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和PNI预测HBV-ACLF患者90 d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NLR和PNI与HBV-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NLR和PNI对HBV-ACLF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死亡组的NLR高于生存组,而PNI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NLR联合PNI评估HBV-ACLF患者不良预后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42,95% CI:0.779~0.906)大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联合血清钠(MELD-Na)及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COX回归分析显示NLR≥3.03和MELD评分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NI > 36.13是评估HBV-ACLF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NLR联合PNI可提高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易感性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0(C-H-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发病风险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86例HBV-ACLF和4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入院时的血液标本。常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tio,INR)、肌酐(creatinine,Cr)、白蛋白(albumin,ALB)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XCL10 mRNA水平,DNA测序法检测CXCL10基因rs56061981位点基因型。卡方检验比较ACLF和CHB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按是否携带T等位基因分组, t检验比较两组ALT、TBil、INR、MELD、ALB、CHE及CXCL10 mRNA水平的差异。 结果:CHB组和HBV-ACLF组比较,性别、年龄、酗酒史、吸烟史、HBV基因型、HBeAg状态和HBV-DNA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CLF组CXCL10基因rs56061981位点CT+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CHB组( χ2=4.83, P=0.03和 χ2=4.95, P=0.03),有显著性差异。基因型CT+TT是CHB进展成HBV-ACLF的危险因素( OR=2.897, 95% CI:1.09~7.68);等位基因T是CHB进展成HBV-ACLF的危险因素( OR=2.746, 95% CI:1.10~6.89)。携带T等位基因的ACLF个体血浆INR值和MELD评分明显高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 t=2.63, P=0.013和 t=2.7, P=0.011),有显著性差异。ALB和CHE明显低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 t=2.67, P=0.01和 t=3.545, P=0.001),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间血清TBiL和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ACLF易感性及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关联。等位基因T可能是HBV-ACLF的易感基因,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信号共抑制分子疱疹病毒侵入介导因子-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通路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死率高,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大量肝细胞坏死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除肝移植外,尚无特效治疗。细胞信号共抑制分子疱疹病毒侵入介导因子(HVEM)-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参与多种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并通过调控Janus激酶3-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通路影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可能在HBV-ACLF的发病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综述阐述了HVEM-BTLA通路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以及其在HBV-ACLF免疫触发和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与机制,并讨论了HVEM-BTLA通路作为HBV-ACLF潜在治疗靶点、短期或长期临床预后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二聚体有助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与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诊断和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HBV-ACLF诊断中国标准研究(COSSH-ACLF)开放队列,随机纳入142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ACLF患者和非ACLF患者,不同ACLF等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以28 d和90 d为终点比较生存组和病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研究D-二聚体和其他实验室指标以及预后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估D-二聚体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并利用外部125例ACLF患者进行验证。用 Student t 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连续计量数据,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的连续计量数据。 结果:ACLF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2 588.5(1 142.8,5472.8)μg/L]与非ACLF组中的[1 385.5(612.0,3 84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CLF-3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ACLF-1/2级(ACLF-3对比ACLF-1, P<0.001;ACLF-3对比ACLF-2, P<0.05)。28/90 d病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的患者( P<0.001)。D-二聚体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高密度脂蛋白C等指标以及各项预后评分(COSSH-ACLFs、CLIF-C ACLFs、CLIF-OFs、MELDs)呈显著正相关。D-二聚体预测ACLF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AUROC分别为0.751(95%可信区间:0.649~0.852)和0.787(95%可信区间:0.695~0.878),与其他评分的预测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5例外部验证组验证了类似结果。 结论:D-二聚体水平在ACLF患者中显著增高,同时是影响ACLF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治的HBV-ACLF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和SII、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蔡尔德-皮尤改良评分(CTP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 d时患者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曼-惠特尼 U检验和 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II与HBV-ACLF预后预测模型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CTP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效能,计算SII预测HBV-ACLF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共纳入140例HBV-ACLF患者,生存组88例,其中男65例,女23例,年龄为(47.69±11.96)岁;死亡组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为(52.73±12.22)岁。死亡组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CTP评分和感染率高于生存组,死亡组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预后营养指数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9, Z=-2.84, t=-4.81, Z=-2.15, Z=-4.91, Z=-3.47, Z=-3.36, Z=-3.83, Z=-4.69, Z=-4.56, Z=-6.31, χ2=24.96, t=3.06, t=3.03, Z=-7.57, t=4.12,均 P<0.05)。SII与CTP评分( r=0.272 7, P=0.001)、MELD评分( r=0.365 8, P<0.001)和MELD-Na评分( r=0.381 1, P<0.001)均呈正相关。SII的AUC最大,为0.80,MELD评分为0.76,MELD-Na评分为0.74,CTP评分为0.73。SII的最佳截断值为447.49, SII≥447.49患者的90 d生存率[38.60%(22/57)]低于SII<447.49患者[79.52%(66/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80, P<0.001)。 结论:SII可用于评估HBV-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SII≥447.49提示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和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入院后12周内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及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转归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共入选148例HBV-ACLF患者,12周生存91例,死亡57例。死亡组年龄、总胆红素(TBI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MELD评分高于生存组〔年龄(岁):50.00(44.50,55.00)比43.00(34.00,53.00),TBIL(μmol/L):310.30(240.70,405.70)比266.40(184.20,360.20),NEUT%:(74.52±13.05)%比(66.64±12.35)%,lg HBsAg(kU/L):3.72(3.29,3.92)比2.97(2.49,3.78),MELD评分(分):24.27(19.71,27.40)比21.88(18.83,24.38),均 P<0.05〕,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甲胎蛋白(AFP)低于生存组〔ALB(g/L):29.80(27.05,31.05)比30.80(28.00,33.90),CHO(mmol/L):1.98(1.50,2.38)比2.49(2.05,3.01),PTA:(30.37±7.09)%比(32.94±6.03)%,AFP(μg/L):21.54(9.28,51.54)比66.16(24.50,152.80),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HBsAg和AFP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分别为77.843、1.439、0.995,均 P<0.05〕。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NEUT%+HBsAg+AFP三者联合的HBV-ACLF短期预后模型(NHA-ACLF模型),其公式为logit(NHA-ACLF)=-5.441+5.688×NEUT%+0.430×lg HBsAg-0.005×AFP,该模型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0,优于单独使用NEUT%(AUC=0.696)、lg HBsAg(AUC=0.670)、AFP(AUC=0.703)及MELD评分(AUC=0.640)的预测价值。当NHA-ACLF模型评分最佳截断值为0.459时,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79.1%。 结论:NEUT%、HBsAg和AFP可作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与MELD评分相比,NHA-ACLF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是否参与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方法:收集HBV-ACLF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CD8 +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状况。进一步体外培养HBV-ACLF患者的外周血分选的CD8 +T细胞,一组加入PD-L1-IgG融合蛋白(ACLF+PD-1组),一组加入IgG融合蛋白(ACLF组),分析其增殖能力(ki67)和CD8 +T细胞活力(CD69)及分泌效应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能力。 结果:入组的30例HBV-ACLF患者和健康对照者,ACLF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绝对数(333.88±147.74)个/μ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872.50±206.64)个/μl( P < 0.001)。相对于健康对照者(7.02%±2.12%),ACLF患者外周血的CD8 +T淋巴细胞PD-1表达明显升高(13.33%±2.52%), P = 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体外培养,相对于健康对照,ACLF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活力(CD69)和增殖能力(ki67)均减弱( P值均< 0.001);产生IL-2、IFN-γ、TNF-α水平减弱(均 P < 0.001)。相对于ACLF组,ACLF+PD-1组CD8 +T细胞活力(CD69)和增殖能力(ki67)进一步减弱( P值均< 0.05);产生IL-2、IFN-γ、TNF-α水平进一步降低(均 P < 0.05)。 结论:HBV-ACLF患者存在CD8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PD-1可能参与调控ACLF患者的CD8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线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基线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qHBcAb)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91例(HBV-ACLF组),并纳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例(CHB组)及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50例(HBV携带组)为对照,收集qHBcAb、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 DNA等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qHBcAb、HBsAg和HBV DNA数据进行对数转换。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qHBcAb水平与生存结局的相关性;随访90 d,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qHBcAb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HBV-ACLF组基线qHBcAb水平为(4.83±0.42)IU/ml,高于CHB组[(4.59±0.54)IU/ml]及HBV携带组[(3.86±0.74)IU/ml]( P均<0.05)。随访90 d后,HBV-ACLF组生存46例(50.5%),死亡45例(49.5%)。生存患者基线qHBcAb水平高于死亡患者[(4.93±0.22)IU/ml比(4.70±0.52)IU/ml, P<0.01]。生存和死亡患者在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抗凝血酶Ⅲ活性、血小板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是否合并肝性脑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基线qHBcAb是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 HR=0.027,95% CI 0.001~0.696, P<0.05)。基线qHBcAb水平预测肝衰竭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95% CI 0.525~0.752, P<0.05),截断值为4.89 IU/ml。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 P<0.05)。 结论:基线qHBcAb水平与HBV-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作为预测HBV-ACLF临床结局的一种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当qHBcAb<4.89 IU/ml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感染诱发急性肾损伤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感染诱发AKI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至2016年住院治疗的51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及AKI严重程度分组,对其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发生、生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BV感染(67.8%)和酒精性肝病(20.0%)是主要病因。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腹腔、肺部及血液。多因素分析显示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乳酸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是ACLF患者发生感染后诱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后出现AKI患者28、90、360 d的累计病死率显著高于无AKI患者(51.6%和20.5%,70.2%和40.3%,73.4%和45.9%; P值均< 0.01)。两组患者死亡主要发生在随访早期(0~28 d)和中期(29~90 d)。随访后期(91~360 d),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感染是ACLF患者发生AKI的重要诱因,基础肝病及感染严重程度与ACLF患者感染诱发AKI明显相关,感染后一旦发生AKI,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死较高,早期准确评估其临床转归、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目前应用于HBV-ACLF预后的模型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及其衍生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及其衍生评分,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评分,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评分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但对于HBV-ACLF特定人群,尚未就预后模型达成共识。本文总结了目前应用于HBV-ACLF患者的预后模型,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