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磷酸酯酶症的口腔表现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低磷酸酯酶症(HPP)患儿口腔临床表型、基因变异类型,并探讨其口腔表现与基因变异类型的关系,为口腔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的8例HPP患儿,其中5例进行致病基因测序,对8例患儿的口腔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变异类型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HPP患儿中男性3例、女性5例,主诉均为乳牙过早脱落。3例为牙型,5例为儿童型(2例同胞姐弟初诊时为牙型,5岁时修改诊断为儿童型)。第一颗乳牙脱落的年龄为9~18个月,诊断年龄为20~104个月。牙型仅表现为乳前牙过早脱落,儿童型波及多颗乳磨牙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显示乳恒牙牙髓腔宽大、髓角高耸,根管壁较薄,部分病例伴牙釉质发育不良、牙根短小,乳磨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所有患儿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值(30~107 U/L)均低于健康同龄人,1~3岁女童ALP值儿童型(30~33 U/L)与牙型(61~107 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例患儿及家系检测到8个肝-骨-肾-ALP基因(ALPL)变异位点,均为错义变异,其中c.1334C>G(p.Ser445Cys)和c.1259G>T(p.Gly420Val),为新的变异型;1例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4例为复合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结论:儿童型和牙型HPP常于儿童口腔科最先发现,轻型HPP常被延迟诊断,HPP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ALP值和ALPL基因变异位点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模拟 力对不同根吸收时期乳牙牙周膜干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 力对不同根吸收时期乳牙和恒牙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索乳牙生理性根吸收的相关机制。 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因乳牙滞留拔除的健康乳切牙12颗和口腔颌面外科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第一前磨牙6颗,根据牙齿类型及牙根吸收程度分为:乳牙牙根未吸收组(the unresorbed group,UN组)、乳牙牙根吸收组(the resorbed group,R组)和恒牙组(the permanent teeth group,P组),每组各6颗。从各组牙周膜分离原代PDLSC并进行传代培养,对各组PDLSC分别加载0~45、0~90、0~135、0~180、0~225、0~270 kPa的流体动态压力,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分别检测加载压力后1~7 d的细胞增殖能力;对各组PDLSC分别加载0~45、0~90、0~135、0~180、0~225 kPa的流体动态压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各时间各组均以未加载压力作为对照。加载0~90 kPa的流体动态压力作用于细胞骨架,纤维型肌动蛋白(fibrous actin,F-actin)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微丝的改变。结果:不同流体动态压力下,各组PDLSC均具有一定自我增殖能力。UN组和R组在0~180 kPa及以下动态压力作用3~7 d的 A值均显著高于P组( P<0.05),但在0~270 kPa压力作用下1~7 d,UN组、R组和P组 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UN组和R组PDLSC在0~180 kPa及以下动态压力作用下的 A值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0~225及0~270 kPa压力作用下,3~7 d的 A值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组PDLSC在0~225 kPa及以下压力作用下1~7 d的 A值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0~270 kPa压力作用下,仅3 d(1.386±0.131)和5~7 d的 A值(分别为:1.728±0.226、2.029±0.168、2.263±0.210)分别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相比各组对照组,UN组、R组和P组PDLSC分别在0~90 kPa及以上、0~135 kPa及以上和0~180 kPa及以上流体动态压力作用下 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凋亡显著升高( P<0.05)。F-actin染色结果显示,在0~90 kPa压力下,各组细胞微丝均呈绿色丝状,R组和P组细胞微丝沿细胞长轴排列,UN组细胞微丝部分纤维结构改变,排列更紧密。 结论:不同根吸收时期PDLSC受到力学刺激后的生物学特性均发生改变,牙根未吸收期乳牙PDLSC对力学刺激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下颌乳磨牙复杂冠根折1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牙外伤是临床较为常见问题,但容易被忽视[1],其在乳恒牙中均有发生.由于儿童无法评估潜在的外伤风险,加之运动协调能力相对较弱,乳牙外伤的发生率相较于恒牙更高.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乳牙外伤的发生率为11%~47%[2-4].乳磨牙外伤多发生于单侧,双侧乳磨牙牙外伤比较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双侧乳磨牙复杂冠根折病例的诊治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水平阻生上颌中切牙的临床治疗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 1 例水平阻生上颌中切牙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过程并文献复习,以期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此患者的口腔锥形束CT的检查资料、面相及口内照片和模型等数据、方案制定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文献复习.结果 水平阻生上颌中切牙主要表现为替牙前中期上颌前牙区有中切牙缺失或乳牙滞留、缺牙间隙缩小、邻牙向缺失处倾斜,口腔锥形束CT检查示牙冠唇向生长,牙根处于发育期,根尖孔未闭合,牙根短且向上弯曲,与牙冠约呈 65°.通过治疗,水平阻生上颌中切牙进入牙弓并排齐,未见牙根吸收,无叩痛、松动及温度刺激痛.结论 采用扩弓矫治器牵引配合局部固定法排齐水平阻生中切牙是治疗水平阻生埋伏中切牙的有效治疗方式,可提高患牙保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侵袭性牙颈部外吸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牙体吸收可分为生理性吸收和病理性吸收.成熟乳牙的牙根吸收即为生理性吸收.病理性牙体吸收则包括牙内吸收和牙外吸收.牙内吸收也被称为髓腔内吸收,包括炎症性吸收和替代性吸收.牙外吸收始发于牙根外表面或牙颈部,可分为炎性吸收、替代性吸收、压力性吸收和侵袭性颈部外吸收等.侵袭性颈部外吸收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牙体硬组织丢失的病理性损害,通常从釉牙骨质界开始,在牙本质中周向或水平方向延伸,大多不侵犯牙髓.正畸、创伤、漂白、全身性疾病及某些药物的使用等均可导致侵袭性颈部外吸收.其临床表现通常为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大部分均是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因为在根尖平片影像中往往会误诊为龋病或牙内吸收,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牙齿颈部外吸收的情况,临床上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进行检查.对侵袭性牙颈部外吸收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完全了解,会导致临床上对该疾病的疏忽或治疗不当,甚至造成牙齿丧失.本文就侵袭性牙颈部外吸收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发病机制、易感因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聚乳酸根管桩修复乳牙残根残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乳牙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乳牙残根残冠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以往只能选择对症处理或拔除.随着医用材料的发展,聚乳酸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并能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体外,对人类身体无毒害的优良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的应用为婴幼儿乳牙残根残冠的修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就近年关于聚乳酸根管桩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适应证及临床应用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氧化物凝聚体与氢氧化钙用于活髓切断术治疗乳磨牙深龋患儿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三氧化物凝聚体(MTA)与氢氧化钙用于活髓切断术治疗乳磨牙深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活髓切断术的乳牙深龋患儿60例,深龋乳磨牙60颗,随机分为两组,C组患儿行活髓切断术中采用氢氧化钙材料,M组患儿接受MTA材料.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儿随访期间的手术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8个月的满意度.结果:手术治疗后6个月,M组的手术有效率显著高于C组(P<0.05);M组牙髓炎、根分叉阴影、根内吸收、继发龋的发生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M组患儿治疗后18个月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MTA和氢氧化物材料用于乳磨牙深龋患儿活髓切断术的疗效均显著,但是MTA的疗效更为持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儿童口腔医学的发展与普及,临床对乳牙牙髓病、根尖周病进行根管治疗已经非常普遍.乳前牙根管系统较为简单,乳磨牙根管系统复杂,而临床医师对乳磨牙根管系统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根管治疗的成功与否.但因乳牙牙根生理性或病理性吸收导致难以获得完整的牙体标本,故以往对乳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报道较少.随着新技术的使用,对乳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对乳磨牙根管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管数目上.随着对乳磨牙根管数目认识的逐渐统一,根管的分型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牙牙根吸收情况对乳牙牙髓干细胞提取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多种组织,如骨髓、牙髓、胎盘、脐带和脂肪等,其中乳牙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干性和生物学活性,无排异反应,免疫调节能力强,是非常优秀的生物治疗细胞来源之一.由于乳牙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适宜于大规模培养,因此为牙髓干细胞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目的:观察乳牙牙根吸收情况对牙髓干细胞提取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判断乳牙源齿的拔除时机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采集173例小学生173颗源齿,年龄7-9岁.在采集前对源齿进行根尖X射线片或曲面体层片检查,检查标准以及方法均遵照世界卫生组织专业检查标准.按牙根吸收情况将乳牙分为牙根吸收1/3、牙根吸收1/2、牙根吸收2/3、牙根完全吸收(髓室底完整)、自然脱落的乳牙5种情况,采集的源齿在拔牙离体后7 s内放入培养液中,于2-4 ℃的冰箱中保存,24 h内由专业的冷链物流送至北京口腔干细胞库进行乳牙牙髓干细胞的提取和保存,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牙根吸收1/3的源齿32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30颗,成功率94%,继承恒牙异位萌出12颗,平均萌出时间(2.19±0.18)个月;②牙根吸收1/2的源齿35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32颗,成功率92%,继承恒牙异位萌出11颗,平均萌出时间(1.89±0.13)个月;③牙根吸收2/3的源齿59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54颗,成功率92%,继承恒牙异位萌出8颗,平均萌出时间(1.42±0.12)个月;④牙根完全吸收但髓室底完整的源齿37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34颗,成功率92%,继承恒牙异位萌出2颗,平均萌出时间(1.03±0.15)个月;⑤自然脱落的乳牙10颗,牙髓干细胞提取成功0颗,继承恒牙异位萌出4颗,平均萌出时间(0.65±0.23)个月;⑥结果表明,自然脱落的乳牙为无牙髓的牙齿,无干细胞;乳牙在Ⅱ度松动以内,牙根吸收2/3以上或牙根完全吸收但髓室底完整存在的情况下,提取成功率高,且对恒牙的萌出无太大影响,为最佳的乳牙源齿采集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NF-α对人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促破骨细胞形成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人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促破骨细胞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处于生理性根吸收时期的自然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建立SHED与破骨前体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cells,PBMCs)的间接共培养模型,在破骨诱导培养液中加入0、5、10、50、100 ng/mL不同浓度的TNF-α,通过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破骨相关基因及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0 ng/mL的TNF-α刺激下,PBMCs中破骨相关蛋白CTSK和TRA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Western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SHED胞质内p-IκBα和胞核内p65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在10 ng/mL的TNF-α刺激下显著高于无TNF-α刺激组.结论:炎症细胞因子TNF-α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SHED促破骨细胞形成能力具有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