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小RNA-153-3p/α-突触核蛋白轴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调节骨质疏松症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53-3p如何与α-突触核蛋白(snca)相互作用影响小鼠的骨质疏松进程。方法:采用切除双侧卵巢构建骨质疏松(OVX)小鼠模型(品系),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明确病理学改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蛋白印记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目标基因的信使RNA(mRNA)及蛋白表达进行定量。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配体(RANKL)处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细胞)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法评价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破骨细胞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53-3p与snca的相互作用。结果:snca在OVX小鼠中低表达( t=11.436, P<0.05),miR-153-3p在OVX小鼠中高表达( t=15.833, P<0.05)。抑制miR-153-3p或过表达snca抑制骨质疏松,snca在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低表达( t=11.796, P<0.05),miR-153-3p在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高表达( t=10.448, P<0.05)。过表达snca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t=7.493, P<0.05;Cathepsin K: t=9.536, 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 t=20.371, P<0.05;MMP-2: t=31.924, P<0.05]。miR-153-3p通过抑制snca表达促进破骨细胞分化( F=123.390, P<0.05),过表达snca能恢复过表达miR-153-3p的效果( F=136.515, P<0.05)。双荧光素酶及蛋白检测实验结果表明miR-153-3p能负向调控snca的表达( F=92.528, P<0.05)。 结论:抑制miR-153-3p通过促进snca表达抑制破骨细胞功能,进而抑制小鼠体内骨质疏松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质疏松症骨微结构的病变与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微结构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病理性改变之一。骨微结构损伤会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骨重建失衡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微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调节骨重建,从而改善骨微结构。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促骨形成药两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抑制剂等]一方面抑制骨吸收,防止骨小梁体积、数目及连接性的进一步损失;另一方面抑制骨重建,给骨重建单元提供更多时间来提高骨矿化程度。促骨形成药物(包括特立帕肽和阿巴洛肽)通过刺激骨重建及一定程度的骨塑建促使骨代谢正平衡(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小梁数目,改善骨小梁结构。除以上两类药物之外,硬骨抑素抗体(如Romosozumab)可以中和硬骨抑素,具有双向作用,既可刺激骨形成,又可抑制骨吸收,对松质骨及皮质骨微结构的改善均有一定效果。既往有众多研究证实了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改善骨微结构、提升骨质量方面的疗效,但RANKL抑制剂促进骨塑建的具体作用机制、双膦酸盐对皮质骨孔隙度的影响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sRANKL、Omentin-1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soluble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sRANKL)、网膜素-1(Omentin-1)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关联。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7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310例绝经患者,其中PMOP患者165例,其余145例单纯绝经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sRANKL、Omentin-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 precollagen,PINP)、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e,BALP)、β-Ⅰ型胶原C端肽(β isomer of the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采用Pearson分析PMOP组血清sRANKL、Omentin-1水平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sRANKL、Omentin-1对PMOP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对PMOP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15.62±4.41)(42.56±8.53)比较,PMOP组血清sRANKL水平(26.63±8.12)升高,Omentin-1水平(32.32±5.52)降低( t=14.55, P<0.001; t=12.69, P<0.001)。经Pearson法分析,PMOP组血清sRANKL与PINP、β-CTX、OC呈正相关,血清Omentin-1水平与上述指标呈负相关。ROC曲线显示血清sRANKL、Omentin-1对预测PMOP有重要的参考意义。Logistic回归提示sRANKL升高和Omentin-1降低是PMOP的危险因素。 结论:PMOP患者血清sRANKL、Omentin-1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有相关性,有作为PMOP诊断靶点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化蛋白C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表达CC趋化因子配体2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APC)及其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是否通过调控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表达而对SLE的病情活动程度产生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4例SLE患者及35名健康对照者血浆中APC、sEPCR和CCL2水平,并对APC、sEPCR与SLEDAI及CCL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重组APC对CCL2表达和对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正态分布的2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2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2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血浆APC水平在SLE患者虽有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5.55(205.03,964.90)ng/ml和398.50(216.60,835.32)ng/ml, Z=0.221, P=0.825],而sEPCR水平则明显升高[(215±104)ng/ml和(127±73)ng/ml, t=4.734, P<0.01],导致SLE患者的APC/sEPCR比率明显下降[2.4(0.9,4.7)和4.2(2.2,8.5), Z=3.212, P=0.001];CCL2水平在SLE患者为[543.45(285.48,1 216.25)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3.5(109.825,300.30)pg/ml, Z=5.801, 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APC/sEPCR比率下降的程度与SLEDAI( r=-0.245, P=0.016)及CCL2表达水平( r=-0.262, P=0.012)呈负相关。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PC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脂多糖刺激的单核细胞株人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系(THP)-1表达CCL2,并伴随NF-κB DNA结合活性水平的受抑,这一作用可被蛋白C抑制剂拮抗。 结论:APC/sEPCR比率与SLEDAI相关性联系,提示其可作为SLE病情活动的判断指标。APC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来下调CCL2的表达,而sEPCR在SLE中的过度表达,使得APC这一抗炎作用减弱,可能与蛋白C系统对SLE病情活动程度的影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冬凌草甲素对卵巢切除大鼠骨量丢失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ORI)对卵巢切除(OVX)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组织病理学改变、骨微结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由徐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的8周龄雌性SD大鼠30只,参照随机化数字表分假手术(Sham)组、卵巢切除+溶剂(Veh)(OVX+Veh)组、卵巢切除+冬凌草甲素(OVX+ORI)组。OVX+ORI组予0.1%冬凌草甲素2 mg/kg腹腔注射,OVX+Veh组予相同体积的灭菌注射用水,均为每周2次,持续12周。获取各组大鼠血浆、骨组织标本。骨组织染色切片观察病理改变。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行骨微结构扫描和骨密度测定。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骨组织中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和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信使RNA相对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获得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浆中骨代谢指标。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OVX+Veh组比较,OVX+ORI组骨小梁断裂明显减少,完整性改善。RANKL表达量、骨硬化蛋白表达量、Ⅰ型胶原C端交联肽水平、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OVX+Veh组高于OVX+ORI组[1.62±0.04比1.02±0.06, t=26.766, P<0.01;1.60±0.04比1.08±0.04, t=29.898, P<0.01;(61.68±6.88) ng/ml比(28.97±4.07) ng/ml, t=12.937, P<0.01;(759.44±32.47) pg/ml比(435.71±31.43) pg/ml, t=22.654, P<0.01]。骨密度、OPG表达量、wnt3a表达量、β-Catenin表达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表达量、碱性磷酸酶水平、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水平OVX+Veh组低于OVX+ORI组[(96.75±8.44) mg/cm 3比(195.84±13.16) mg/cm 3, t=-20.036, P<0.01;0.56±0.04比1.00±0.05, t=-21.267, P<0.01;0.31±0.01比0.93±0.04, t=-52.286, P<0.01;0.31±0.01比1.02±0.07, t=-30.535, P<0.01;0.32±0.03比1.00±0.03), t=-50.398, P<0.01;(15.71±3.44) ng/ml比(53.21±6.99) ng/ml, t=-15.229, P<0.01;(23.83±3.54) ng/ml比(63.95±4.17) ng/ml, t=-23.217, P<0.01]。 结论:冬凌草甲素可能通过抑制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同时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雌激素缺乏大鼠骨量丢失,减少骨微结构破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减重支持训练对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保护素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早期减重支持训练对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密钙息、阿法骨化醇、福善美)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减重支持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和出院1年后(随访时)检测2组患者的腰椎BMD和骨转化调节指标(包括OPG、RANKL、RANKL/OPG)。结果:2组患者骨密度(BMD)、OPG、RANKL、RANKL/OPG在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其OPG和RANKL分别为(11.9±9.7)pmol/L和(290.7±87.0 )pmol/L,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的OPG、RANKL和RANKL/OPG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6个月后和出院1年后,治疗组患者的BMD、OPG、RANKL、RANKL/OPG均显著改善,且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相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应用减重支持训练可显著下调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OPG、RANKL的表达,提高RANKL/OPG比率,改善BMD及其骨质疏松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肌球蛋白10对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肌球蛋白10(Myo 10)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核因子-κB(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M-CSF)诱导RAW264.7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向破骨细胞分化,随机分为抗Myo 10组和对照组。应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鉴定并定量TRAP+破骨样细胞的数量。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特异性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Myo 10 KO组和对照组,通过组织学染色苏木精-伊红(HE)和MicroCT评估Myo 10抑制对骨量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TRAP染色显示Myo 10抑制将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效率,TRAP+破骨细胞的数量在抗Myo 10组为(65.6±8.4)个,高于对照组的(41.3±6.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13, P<0.05);RT-PCR结果提示Myo 10抑制反而提高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及组织蛋白酶K(CtsK)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表达值的(2.2±0.3)、(1.9±0.2)和(1.5±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10、6.086、3.602, P<0.05);在体实验则提示Myo 10抑制后将增强骨吸收功能,出现骨质疏松样改变。 结论:Myo 10的抑制能促进NFATc1的表达,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导致骨量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地舒单抗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增生及进行性骨破坏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破骨细胞在RA骨破坏中发挥重要作用。NF-κB受体激活物配体(RANK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是RA破骨细胞分化和骨破坏的关键细胞因子。地舒单抗(denosumab)是一种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在国外已应用十余年,大量临床证据提示地舒单抗可降低椎骨、非椎骨和髋部骨折的发生,已逐渐开始应用于RA患者,部分研究表明,地舒单抗不仅可以提高RA患者骨密度,还能有效抑制骨侵蚀的进展。地舒单抗已在国内上市,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一线治疗药物,亦成为预防及治疗RA骨破坏的新兴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转移性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及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转移性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及转移灶组织的免疫微环境差异,筛选与预后相关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特异性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下载结直肠癌及转移灶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31418,包括莫菲特癌症中心MCC队列的样本数据517例和Consortium队列样本数据618例;从免疫学数据库和分析门户IMMPORT中下载免疫相关基因集,包含免疫相关的基因2 483个。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RNA测序数据共695例,临床信息627例。采用ESTIMATE算法计算转移灶组织和原发肿瘤组织的基质细胞评分、免疫细胞评分、基质免疫总评分,并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对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及转移灶组织的22种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根据各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表达组,分别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筛选两种方法结果中与预后显著相关的基因(均 P<0.01),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GSE131418数据集中各基因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原发肿瘤组织和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灶组织基质细胞评分、免疫细胞评分、基质免疫总评分均低于原发肿瘤组织(均 P<0.001)。与原发肿瘤组织相比,转移灶组织中活化的自然杀伤(NK)细胞、单核细胞、CD8 + T细胞、T细胞、活化的树突细胞比例增高,而未活化的肥大细胞、未活化的树突细胞、未活化的NK细胞、活化的记忆CD4 + T细胞、M1型巨噬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灶组织与原发肿瘤组织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289个,其中上调基因101个,下调基因188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灶组织的免疫微环境中,发生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检查点通路、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细胞分化、Th17细胞分化、NF-κB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信号通路的富集。筛选出7个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ANGPTL5、FPR1、HSPA8、NR2E3、PSMD2、PSMD8、SBDS。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性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ANGPTL5( HR=2.69,95% CI 1.22~5.92, P<0.05)、HSPA8( HR=0.57,95% CI 0.33~0.97, P<0.05)、SBDS( HR=2.23,95% CI 1.18~4.21, P<0.05)是转移性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ANGPTL5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低于正常组织,在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原发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高表达ANGPTL5的患者预后更差。HSPA8在肿瘤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原发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高表达HSPA8的患者预后更好。SBDS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低于正常组织,在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原发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高表达SBDS的患者预后更差。 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与原发肿瘤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其免疫细胞浸润程度降低,整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筛选出预后相关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特异性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新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小RNA-217靶向调控骨巨细胞瘤自噬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及微小RNA(miRNA,miR)-217的靶向调控在骨巨细胞瘤(GCT)中作用。方法:在建立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和体外培养GCT0404细胞的基础上,分为空白对照组,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组(miR-217类似物组),转染miR-217组。评估各组骨巨细胞瘤的活性、增殖及迁移水平;检测miR-217、OPG、RANK、RANKL、自噬相关蛋白5(ATG5)、自噬相关蛋白7(ATG7)、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在骨巨细胞瘤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比较采用多重极差最小显著性差异(LSD)。结果:(1)miR-217在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和体外培养GCT0404细胞的调控都显著抑制GCT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细胞的发生[对照组吸光度( A)值为0.620±0.019,inhibitor NC组为0.640±0.019,miR-217 inhibitor组为0.950±0.030,inhibitorNC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miR-217 inhibitor组与inhibitor 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8.600, P<0.01)]。(2)miR-217抑制GCT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抑制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OCN 1.41±0.06,OPG 1.41±0.04,RANKL 0.54±0.01,ATG 50.65±0.12,ATG 70.67±0.03,Beclin-1 0.56±0.10,LC3 0.83±0.04, F=265.100, P<0.01)。 结论:miR-217可能通过抑制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来抑制GCT自噬,从而抑制GCT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