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乳腺体积密度及分布的影像学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资料,描述和评估受检者女性不同年龄段乳腺体积密度(VBD)的分布规律。方法:基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1 140人次乳腺X射线摄影图像,使用Volpara 1.5.1评估女性的VBD。根据美国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VBD进行分级,将样本群体年龄根据中位数分成两组,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为进一步分析年龄因素的影响,将年龄细化分为4组(< 40岁、40~49岁、50~59岁、≥60岁),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分别评估不同年龄组受检者的乳房压迫厚度(CBT)、乳房体积(BV)、腺体体积(GV)和VBD。 结果:年龄中位数为50岁,50岁及以上受检者的CBT和BV明显>50以下受检者( t=-8.99、-7.92, P<0.001),而GV和VBD明显<50以下受检者( t=8.11、18.49, P<0.001)。CBT、BV、GV和VBD各指标在4个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7.10、22.34、25.70、122.03, P<0.001)。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受检者的VBD最低( t=-12.56、-15.27、-4.57, P<0.001),VBD与年龄呈负相关( r=0.47, P<0.001)。 结论:受检者CBT和BV与年龄呈正相关,GV和VBD与年龄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弥漫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7岁,因"发现肝硬化,脾切除术后12年,间断呕血、黑便3 d,加重18 h"入院。既往史:4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乳腺癌,行左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黏液腺癌,术后口服来曲唑2个月后因肝功能异常停药。入院查体:贫血貌,蛙状腹,移动性浊音阳性。入院后辅助检查:①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59.8 U/L,γ-谷氨酰转移酶92.2 U/L,总胆红素141.1 μmol/L,直接胆红素77.4 μmol/L,总胆汁酸254.9 μmol/L;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6.7 s,凝血酶原活动度49%,国际标准化比值1.53;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6.33 μg/L,CA125 79.89 μg/L,鳞状细胞癌抗原1.72;血红蛋白68 g/L;超敏C反应蛋白15.43 mg/L;IgA 8.60 g/L;余肝炎病原学、IgM、IgG、IgG4、补体C3、补体C4及自身免疫性肝病9项等均阴性。②肝脏血管超声检查:非典型肝炎后肝硬化背景,肝体积增大,右肝斜径160 mm,各叶比例尚协调,肝实质回声不均,沿肝内网络分隔呈片状,未见占位(图1,2);肝内网络系统回声增强增宽,沿网格系统观察未见扩张胆管,伴行之细小门静脉分支未显示,肝动脉系统显著弥漫增宽(图3~5);门静脉系统仅见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主干内径11.9 mm,左支矢状部内径8.4 mm,右支内径4.8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管腔内血流通畅,呈向肝血流(图4),主干峰值流速为20 cm/s。频谱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主干频谱呈动脉样波动;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旁肝动脉内径增宽,宽约3.4 mm,峰值流速277 cm/s;脾脏切除病史;胃底食管静脉迂曲、扩张,血流通畅。三条肝静脉走行规则,形态欠规整,CDFI显示肝静脉血流通畅。超声提示:①门静脉高压,建议除外门静脉系统发育不良可能;②门静脉-肝动脉瘘可能。下腔静脉超声检查:下腔静脉走行正常,肝后段管腔变细,前后径3.69 mm,流速229 cm/s,腹腔段未见增宽,前后径14.8 mm,流速25.9 cm/s,CDFI示全程血流通畅,PW示随呼吸静脉频谱期相性存在。提示:下腔静脉肝后段管径变细,考虑增大的肝脏压迫所致。全腹增强CT:①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伴侧支循环开放;②肝组织密度及强化改变(图6),请结合病史,建议进一步检查;③肝左叶钙化灶;④肝内动静脉瘘?⑤脾切除术后。增强CT三维重建:肝总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如常;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可见,左右支远端呈残根状,未见远端门静脉分支;胃周见增多迂曲静脉汇集一支粗大血管(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主干。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示良好,二级以上属支随着时间延迟逐渐迂曲紊乱(图7);胃左静脉主干明显增粗,可见迂曲的血管影和曲张的食管静脉。经颈静脉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回报:考虑肝血管病变。标本切片送外院会诊,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切片见肿瘤组织,其间散在残留的汇管区成分与肝细胞片团,瘤细胞大部分呈梭形、散在分布,部分形成不规则腔隙;另见肿瘤组织沿肝窦浸润并破坏邻近肝实质。免疫组化示CD31、CD34、Ki-67、ERG均阳性。为明确肝外有无转移,行PET-CT检查:肝脏弥漫高代谢灶,延迟显像代谢进一步增高,考虑恶性病变;余脏器未见明显高代谢灶。综上所述,临床诊断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治疗期间死于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批号:AF-IRB-03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外泌体源性miR-20a-5p通过靶向PIK3R1影响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骨转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浆外泌体源性miR-20a-5p通过靶向PIK3R1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ER(+)BC)骨转移的影响。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网站检索与ER(+)BC骨转移相关的数据集,选择miR-20a-5p纳入研究。收集90例ER(+)BC患者与相对应的健康人的血浆,检测血浆中PIK3R1的表达,从血浆中提取外泌体,检测外泌体中miR-20a-5p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20a-5p与PIK3R1的靶向调控关系。分别将转染NC-inhibitor、miR-inhibitor的外泌体或转染si-NC、si-PIK3R1的ER(+)BC细胞注射到小鼠左心室,Micro-CT扫描骨组织并进行骨组织TRAP染色。将转染NC-inhibitor、miR-inhibitor的外泌体与转染si-NC、si-PIK3R1的ER(+)BC细胞共培养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分子c-fos、NFATc1的表达。结果:qRT-PCR检测发现较正常血浆外泌体(1±0.26)或细胞(1±0.13),miR-20a-5p在ER(+)BC血浆外泌体(1.49±0.27)( t=12.40, P<0.001)及BC细胞系MCF-7(1.64±0.13)( t=6.03, P=0.004)、BT474(1.49±0.11)( t=4.98, P=0.008)、T47D(1.98±0.15)( t=8.55, P=0.001)中均表达升高。而与正常血浆外泌体(1±0.25)或细胞(1±0.10)比较,PIK3R1在ER(+)BC血浆外泌体(0.69±0.24)( t=8.48, P<0.001)及ER(+)BC细胞系MCF-7(0.73±0.05)( t=4.18, P=0.014)、BT474(0.61±0.05)( t=6.04, P=0.004)、T47D(0.34±0.04)( t=10.61, P<0.001)中则表达降低。PIK3R1在血浆( t=8.48, P<0.001)及ER(+)BC细胞系MCF-7( t=4.18, P=0.014)、BT474( t=6.04, P=0.004)、T47D( t=10.61, P<0.001)中则表达降低。PIK3R1被证实为miR-20a-5p的靶基因。与NC-inhibitor组小鼠相比,miR-inhibitor组小鼠的骨小梁组织体积( t=3.32, P=0.029)、骨小梁区域体积( t=6.24, P=0.003)、骨体积分数( t=7.35, P=0.002)和骨矿物密度( t=13.72, P<0.001)均增加,成熟破骨细胞数量减少。与NC-inhibitor组比较,miR-inhibitor组细胞中c-fos( t=9.04, P=0.001)和NFATc1( t=13.42, P<0.001)的表达减少。与miR-inhibitor+si-NC组相比,miR-inhibitor+si-PIK3R1组中小鼠的骨小梁组织体积( t=3.03, P=0.039)、骨小梁区域体积( t=6.37, P=0.003)、骨体积分数( t=3.36, P=0.028)和骨矿物密度( t=6.92, P=0.002)均减少,成熟破骨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中c-fos( t=7.75, P=0.002)和NFATc1( t=9.65, P=0.001)的表达增加。 结论:ER(+)BC患者血浆外泌体源性miR-20a-5p通过抑制PIK3R1表达来促进ER(+)BC骨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女性乳腺体积密度及相关乳房特征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乳腺锥形束CT(CBCT)的三维影像资料,定量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女性乳腺体积密度和相关乳房特征,比较并分析地区间及年龄间的差异和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调查了位于我国华北、西南和华南的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 440位乳腺CBCT受检者的图像资料。利用科宁Imaging Viewer阅片系统中的测量工具和基于阈值分割的腺体分割显示工具,辅助测量各项乳房特征指标及乳腺体积密度(VBD)。乳房特征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来评估;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分析各项乳房特征与年龄之间,乳房尺寸和乳房密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被调查女性胸壁有效直径( Deff)和乳房厚度(CNL)、乳房体积( BV)和腺体体积( GV)及VBD的总体中位数分别为12.5和6.8 cm、374.5和48.6 cm 3及14.6%。其中,不同地区女性的 Deff、CNL和 BV显著不同,VBD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NL、 BV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GV和VB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VBD与 Deff、CNL和 BV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结论: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多个地区女性的乳房尺寸及密度特征参数,可以为进一步开展非压迫乳房模型的建立、乳腺CBCT患者剂量评估、乳腺癌风险评估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成MRI鉴别诊断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及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合成MRI定量参数鉴别诊断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及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型乳腺癌患者20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合成MR检查,并测量以下定量参数:肿瘤直径、体积、表观扩散系数(ADC)及T 1、T 2和质子密度(PD)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按免疫组化结果分成孕激素受体(PR)阳性122例、阴性86例,雌激素受体(ER)阳性123例、阴性85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79例、阴性129例,增殖指数(Ki-67)高表达149例、低表达59例;三阴性乳腺癌36例、非三阴性乳腺癌172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分子分型及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参数单独及联合鉴别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效能。 结果:PR阴性乳腺癌的T 1值、T 2值均高于PR阳性患者( t=2.30、 Z=2.04, P<0.05);ER阴性乳腺癌的T 1值、T 2值均高于ER阳性( t=2.52、 Z=2.48, P<0.05);HER2阳性的ADC和肿瘤直径显著大于HER2阴性患者( t=-3.21、 Z=-3.22, P<0.05)。Ki-67高表达的T 2值、肿瘤体积及直径显著高于Ki-67低表达患者( Z分别为-3.47、-2.51、-2.84, P<0.05)];Ki-67高表达ADC值小于Ki-67低表达患者( t=3.94, P<0.001)。三阴性乳腺癌T 1、T 2值及肿瘤体积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 t=-3.26、Z=-5.58、 Z=-2.02, P<0.05),ADC值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 t=3.07, 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 2(OR=1.060,95%CI 1.028~1.093, P<0.001)、ADC值(OR=0.947,95%CI 0.911~0.984, P=0.005)是三阴性乳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各参数单独及联合鉴别三阴性乳腺癌的效能显示,单参数中T 2值鉴别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AUC最大(0.759),且与各参数联合诊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合成MRI的定量参数,尤其是T 2值鉴别诊断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及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具有一定价值,可能成为ADC值外评估肿瘤侵袭性的又一无需注射对比剂的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女性乳腺X线密度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健康女性乳腺X线密度(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参加乳腺健康体检女性2 027名,乳腺X线诊断分类均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1~2类,使用Quantra软件评估绝经前后女性乳腺纤维腺体体积(VFG)、乳腺体积和乳腺纤维体积密度百分比(VBD),最后计算出乳腺非纤维腺体体积(N-VFG)。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2 027名健康女性中绝经前1 149名(56.7%),其中生育女性占96.3%(1 107名);绝经后878名(43.3%),其中生育女性占97.6%(857名)。1 149名绝经前健康女性中,与未生育女性比较,生育过的女性有较低的VBD( P=0.036);生育过的女性中,随着生育次数增加,VBD呈下降趋势、N-VFG呈上升趋势;与生育1次女性相比,生育2次女性VBD下降1.12%( P<0.001)、N-VFG增加27.01 cm 3( P=0.043),生育≥3次女性VBD下降2.02%( P<0.001)、N-VFG增加90.10 cm 3( P<0.001)。878名绝经后健康女性中,与未哺乳女性相比,随着哺乳时间延长,女性VFG和VBD呈下降趋势,当哺乳时间≥24个月时,VFG降低17.25 cm 3( P=0.004)、VBD降低3.23%( P<0.001);生育过的女性中,随着生育次数增加,VFG和VBD呈下降趋势,N-VFG呈上升趋势,与生育1次女性相比,生育2次女性VFG降低11.88 cm 3( P=0.001)、VBD降低2.49%( P<0.001),生育≥3次女性VFG降低21.26 cm 3( P<0.001)、VBD降低4.19%( P<0.001)、N-VFG增加52.88 cm 3( P=0.019);随着头胎生育年龄增长,女性VFG和VBD呈增长趋势,与头胎生育年龄≤24岁女性相比,头胎生育年龄25~29岁女性VFG增加8.47 cm 3( P=0.010)、VBD增加1.16%( P=0.013),头胎生育年龄≥30岁女性VFG增加16.25 cm 3( P=0.018)。 结论:健康女性随着月经状态不同,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间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热治疗联合降解肿瘤细胞周围基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降解肿瘤细胞周围基质对聚乙二醇修饰的金纳米星(GNS-PEG)肿瘤递送及三阴性乳腺癌光热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构建GNS-PEG颗粒,观察其理化特征并检测其光热性能。在细胞水平检测常山酮(HF)和光热治疗的细胞毒性。于BALB/c裸鼠皮下接种4T1细胞建立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经尾静脉注射5次HF(HF组),对肿瘤组织切片行马松染色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基质降解效果。经尾静脉注射5次HF后再注射GNS-PEG(HF+GNS-PEG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肿瘤组织中GNS-PEG的含量。以近红外激光照射GNS-PEG组和HF+GNS-PEG组小鼠的肿瘤部位,用红外摄像机记录温度变化。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和体重变化情况。对各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切片行Ki-67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染色和HE染色,观察肿瘤增殖、凋亡及坏死情况。对各组小鼠的心、肝、脾、肺及肾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具有多枝结构的GNS-PEG颗粒,粒径为73.5 nm。GNS的吸收峰为810 nm,处于近红外区。GNS-PEG的光热转换率高达79.3%,并且可以通过激光能量控制光热效果。HF具有浓度依赖的细胞毒性,当HF浓度达1 000 nmol/L时,4T1细胞存活率低至(22.8±2.6)%。GNS-PEG的光热作用对4T1细胞杀伤效果显著,当浓度达25 pmol/L时,细胞存活率为(32.7±5.2)%。HF组小鼠肿瘤组织中胶原蛋白容积分数、TGFβ1积分光密度和α-SMA积分光密度分别为(2.1±0.2)%、3.1±0.4、5.2±1.9,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1),血管直径为(8.6±2.9)μm,高于对照组( P<0.05)。HF+GNS-PEG组小鼠肿瘤组织中金元素浓度为52.4 μg/g,高于GNS-PEG组(15.9 μg/g, P<0.05)。激光照射后,HF+GNS-PEG组小鼠肿瘤部位的温度明显高于GNS-PEG组,第4 min时,GNS-PEG组和HF+GNS-PEG组小鼠肿瘤部位温度分别为51.5 ℃和57.7 ℃;HF+GNS-PEG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得到有效抑制。各组小鼠的体重在监测期间未发生显著变化。GNS-PEG组小鼠的主要脏器未见明显异常,但HF组和HF+GNS-PEG组可见部分肝细胞水肿、变性。 结论:降解三阴性乳腺癌的肿瘤细胞周围基质能明显改善GNS-PEG的肿瘤递送,提高光热治疗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阴性乳腺癌浸润性淋巴细胞与PD-L1表达的关系及相关生存分析(附视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PD-L1表达和不同类型TILs浸润程度之间的关系,及与肿瘤体积、Ki67指数等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199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利用免疫组化分析PD-L1的表达情况和TILs的分布情况,并利用Image软件进行计数,分析比较CD8 +TILs、CD4 +TILs和PD-L1表达的关系,并进行生存分析及PD-L1表达与病理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相较于PD-L1阴性组,PD-L1阳性组的CD4 +TILs( χ2=8.75, P=0.003)和CD8 +TILs浸润密度较高( χ2=6.32, P=0.009)。PD-L1阳性患者中,相较于低浸润TILs,具有较高TILs浸润的患者可获得较长的总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1=0.012, P2=0.023, P3=0.010)。患者PD-L1表达和淋巴结阳性数量、肿瘤分期、Ki67表达成正相关( Pa=0.032, Pb=0.006, Pc=0.042),和年龄、肿瘤直径无关( Pd=1.031, Pe=0.672)。 结论:PD-L1的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预示着较高的CD4 +TILs和CD8 +TILs浸润,同时较高的CD4 +TILs和CD8 +TILs浸润预示着相对更好的生存预后。PD-L1表达与淋巴结阳性数量、肿瘤分期、Ki67表达等因素相关,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扫描视野对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不同扫描视野(FOV)CT图像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危及器官自动勾画及剂量计算精度的影响。方法:使用相同扫描条件在患者模拟定位CT等中心处及扩展扫描射野(eFOV)处建立50、60、70和80 cm FOV的电子密度转换曲线并比较其差异;扫描已知体积的标准模体,比较模体在不同FOV重建图像上自动勾画的差异。简单随机抽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乳腺癌患者30例,获取不同FOV模拟定位CT图像进行危及器官自动勾画,并与医师的勾画进行比较;基于FOV 50图像设计治疗计划,将计划移植到不同FOV重建图像进行剂量计算,比较剂量计算结果的差异。 结果:以不同FOV重建CT图像建立的电子密度转换曲线基本一致。在等中心处,标准模体随FOV增大,模体勾画体积与实际体积差异增大,最大为6 cm 3(4.8%);在自动勾画中,脊髓、气管、食管、甲状腺、健侧乳腺和皮肤的勾画精度随FOV增大而减小( t= -28.43~8.23, P<0.05),基于不同FOV图像的剂量计算比较中,锁骨上淋巴结区域靶区 V95、最大剂量和平均剂量,危及器官剂量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计划靶区覆盖度随FOV增大而减小(最大差异为4.06%)。 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危及器官自动勾画应选择FOV 50重建图像,电子密度转换曲线应依据eFOV区域电子密度模体影像建立,首选eFOV 80的重建图像进行剂量计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D-CT特殊重建图像对乳腺癌放疗心脏结构剂量评估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比较4D-CT图像及特殊重建图像在评估心脏结构"剂量-体积"指标中的差异,探讨不同重建图像对心脏剂量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15例女性左侧乳腺癌患者行心电门控4D-CT图像扫描,以心动周期5%为间隔重建0~95% 20个时相的图像。将4D-CT图像进行特殊重建,得到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平均密度投影(AIP)及总密度投影(SIP)图像。分别在4D-CT图像及特殊重建图像上勾画左心室(LV)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CA)。以0%时相为基准进行左侧乳腺癌调强计划设计,经形变配准获得20个时相的累加剂量。将0%时相的剂量分别形变配准到MIP、MinIP、AIP及SIP图像上获得相应的剂量分布。比较基于不同CT图像获得LV和LADCA"剂量-体积"指标差异。结果:在LV"剂量-体积"指标评估中,各特殊重建图像较4D-CT变化<5%的指标在MIP图像上V 5Gy、V 30Gy、V 40Gy、D max、D mean的变化率分别为3.8%、2.0%、0.9%、3.8%、1.7%,除V 5Gy、D max与剂量 累加之间不相同外( P<0.05),其余均相近( P>0.05);MinIP、SIP、AIP图像上D max的变化率分别为2.5%、3.1%、1.5%且不相同( P<0.05)。在LADCA"剂量-体积"指标评估中,只有D max在4种特殊重建图像中的变化率<5%且不相同( P<0.05)。 结论:MIP图像在进行LV"剂量-体积"评估时,V 30Gy、V 40Gy及D mean与4D-CT图像获得的剂量基本相当,可能代替4D-CT图像进行"剂量-体积"评估;LADCA的特殊重建图像不推荐替代4D-CT图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