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数字乳腺断层摄影、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三维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X线摄影(DM)、超声检查(US)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疑似致密型乳腺肿块患者,均进行DBT、DM、US以及病理活检,其中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有121例,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并用ROC曲线分析各项诊断方式的预测效能。结果:DM诊断准确率为72.30%(107/148),在良恶性肿块分辨中诊断正确率为74.38%(90/121);US诊断准确率为78.38%(116/148),在良恶性肿块分辨中诊断正确率为79.34%(96/121);DBT诊断准确率为83.78%(124/148),在良恶性肿块分辨中诊断正确率为84.30%(102/121);三项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8.65%,在良恶性肿块分辨中诊断正确率为99.17%。DM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AUC为0.687,灵敏度为74.4%,特异度为63.0%;US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AUC为0.767,灵敏度为79.3%,特异度为74.1%;DBT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AUC为0.829,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81.5%;三项联合诊断致密型乳腺肿块的AUC为0.977,灵敏度为99.2%,特异度为96.3%。结论:DBT、DM、US联合诊断能够提高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的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导管原位癌影像学诊断、病理学升级及影像学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最常见的表现为无症状钙化,MRI最常见的表现为非肿块性强化,超声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富血供肿块,不伴后方特征。空芯针穿刺活检术是术前诊断DCIS的常用方式,由于穿刺针类型及取样大小的差异,病变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学升级。近年来,对于DCIS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争议。随着乳腺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的进展均有望帮助管理DCIS和解决过度诊断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诊断乳腺放射状病变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数字乳腺X线摄影(DM)对放射状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在DBT上表现为放射状病变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6例患者(共78个病灶)的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78个病变分为良性放射状病变(46个)和恶性放射状病变(32个),对其DBT表现特征进行对比。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在DBT上对两组放射状病变轮辐状结构、中心密度、整体大小、中心大小及周围毛刺长度方面进行对比。结果:DM、DBT对78个放射状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9.0%(46/78)、100%(78/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诊断准确度分别为65.2%(30/46)、74.4%(5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M、DBT诊断恶性放射状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64.3%(18/28)、84.4%(27/32);特异度分别为66.7%(12/18)、67.4%(31/46);误诊率分别为33.3%(6/18)、32.6%(15/46),漏诊率分别为35.7%(10/28)、15.6%(5/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BT上良恶性放射状病变的病灶整体大小[分别为18.0(14.9,29.2)mm、26.5(20.2,34.9)mm]、中心大小[分别为(3.5(2.5,4.5)mm、4.5(3.5,5.5)mm)及周围毛刺长度[分别为(11±6)mm、(13±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病灶中心大小5 mm为截点,良恶性放射状病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病灶整体大小2 cm为截点,良恶性放射状病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BT能提高放射状病变的检出及诊断准确度,为临床医师手术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摄影模式下的乳腺X射线摄影的剂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数字乳腺X射线断层融合成像和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两种模式下乳腺X射线摄影剂量比较,以及平均腺体剂量与乳腺密度、压迫厚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数字乳腺X射线断层融合成像(DBT)的乳腺疾病患者以及同时期在本院行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FFDM)的体检人群的乳腺X射线摄影资料,记录压迫厚度、压迫力度及平均腺体剂量(AGD),由两名从事乳腺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依照2013年ACR BI-RADS MAMMOGRAPHY对乳腺腺体密度进行分型,分为a(腺体组织<25%)、b(腺体组织约25%~50%)、c(腺体组织约50%~75%)、d(腺体组织>75%)4型,分析在FFDM、DBT模式下,不同腺体密度、不同压迫厚度与AGD的关系。结果:无论是FFDM还是DBT模式,随着乳腺腺体密度增加AGD逐渐增加,AGD a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学影像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医学影像设备更新换代快,成像技术日新月异,在临床上各种新技术的验证和应用成为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重点。X线摄影技术的发展体现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等方面;CT进展包含迭代算法、低剂量、双能量或能谱成像等方面;MRI进展包括MR集合序列、压缩感知技术、多层MR成像技术、MR弹性成像及四维血流分析MRI等方面;人工智能在智能摆位,检查流程优化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剂量DBT和FFDM在早期乳腺癌筛查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射线成像(DBT)和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FFDM)在早期乳腺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以乳腺肿块、乳腺胀痛为主要表现的246例女性患者,年龄(47.3±6.2)岁,范围28~65岁,均进行常规FFDM及低剂量DBT检查,并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活检。将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FFDM单独检查、低剂量DBT单独检查及二者联合筛查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分析比较FFDM单独检查、低剂量DBT单独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腺体剂量和检查时间。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不同检查方法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结果:纳入研究的246例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早期乳腺癌192例、乳腺良性病变54例;经FFDM单独检查诊断为早期乳腺癌154例、乳腺良性病变92例;经低剂量DBT单独检查诊断为早期乳腺癌169例、乳腺良性病变77例;经FFDM联合低剂量DBT诊断为早期乳腺癌177例、乳腺良性病变69例。低剂量DBT单独检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FFDM单独检查(86.98%对75.00%、96.30%对81.48%、89.02%对76.42%、98.82%对93.51%、67.53%对47.8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000~13.677,均 P<0.05);FFDM联合低剂量DBT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FFDM单独检查(90.63%对75.00%、94.44%对81.48%、91.46%对76.42%、98.31%对93.51%、73.91%对47.8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5~20.644,均 P<0.05);与FFDM联合低剂量DBT相比,低剂量DBT单独检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9~1.283,均 P>0.05)。FFDM单独检查、低剂量DBT单独检查及FFDM联合低剂量DBT诊断早期乳腺癌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655、0.722、0.792)。FFDM单独检查[(1.03±0.18)mGy]、低剂量DBT单独检查[(1.04±0.19)mGy]及二者联合检查的腺体剂量[(1.06±0.21)mGy]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529, P>0.05),FFDM单独检查时间[(6.25±0.52)min]与低剂量DBT单独检查时间[(6.33±0.57)mi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26, P>0.05)。 结论:相较于FFDM,低剂量DBT在早期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更高,且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可作为临床对早期乳腺癌进行筛查的重要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数字化乳腺断层合成摄影及其联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由于我国女性乳腺多属于致密型乳腺,而乳腺X线摄影筛查对致密型乳腺中非钙化病变检出灵敏度较低,数字化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虽然能够减少致密乳腺组织中对病变的掩盖,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召回率,但DBT具有图像数量多导致医师阅片时间延长的局限性。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联合DBT应用于乳腺癌筛查应用前景广泛。该文就DBT以及DBT联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数字乳腺X线断层摄影定位与二维立体定位下乳腺病变不同活检方式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数字乳腺X线断层摄影(DBT)定位与立体定位下乳腺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10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乳腺活检的患者250例,其中DBT定位下活检136例(DBT定位组)、立体定位下活检114例(立体定位组)。立体定位组穿刺活检方法包括核芯针穿刺活检(CNB)和金属丝定位,DBT定位组穿刺活检方法包括CNB、金属丝定位、真空辅助乳腺活检(VABB)。采用 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不同活检方法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定位时间、穿刺时间、获得首张有效定位相的次数、曝光次数、并发症情况。 结果:金属丝定位活检中,DBT定位组穿刺成功率为100%(33/33),立体定位组穿刺成功率为96%(48/5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15);与立体定位组比较,DBT定位组操作时间、定位时间更短,获得首张有效定位相的次数、曝光次数更少( P<0.05);DBT定位组与立体定位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71)。CNB中,DBT定位组与立体定位组穿刺成功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0);与立体定位组比较,DBT定位组操作时间、定位时间、穿刺时间短,获得首张有效定位相的次数、曝光次数少,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DBT定位组与立体定位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7)。21例接受DBT下VABB,操作时间为(19.90±3.38)min,定位时间为6.00(6.00,7.00)min,穿刺时间为(13.42±3.28)min,获得首张有效定位相次数为1.00(1.00,1.00)次,曝光次数4.00(3.50,5.00)次,1例穿刺后出现剧烈疼痛。 结论:与立体定位活检比较,DBT定位活检可减少操作时间及曝光次数,且能针对更多乳腺病变类型,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和数字乳腺摄影筛查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DBT的影像组学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索基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对术前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乳腺癌患者的DBT图像及临床资料,按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98例患者,按照病理结果分为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146例和TNBC 52例.利用3D Slicer软件勾画感兴趣区(ROI),Python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用t检验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特征,对临床及影像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构建模型,利用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评估模型预测效能,并用Delong检验对各个模型的AUC进行比较.结果 最终选择初潮年龄、肿块伴钙化及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P<0.05)建立临床及影像模型,选取4个重要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将两组特征相结合构建联合模型.上述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分别为0.818、0.886和0.896,在测试集中的AUC为0.785、0.866和0.870.结论 基于DB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术前可有效预测TNBC,为临床诊断TNBC提供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