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R对ICU腹腔感染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乳酸与白蛋白比值(LAR)对重症监护室(ICU)腹腔感染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因腹腔感染引起脓毒症的17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院内死亡分为生存组(n=94)和死亡组(n=81).收集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及血乳酸和白蛋白水平并计算LA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AR对于ICU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分析LAR与ICU死亡率之间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量表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降钙素原(PCT)、乳酸、白蛋白、LAR及手术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R预测ICU脓毒症休者预后的AUC为0.765(95%CI:0.695~0.835),高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乳酸、PCT,以LAR=1.295作为截断值,其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79、0.707.Kaplan-Meier曲线显示,高水平LAR(LAR≥1.295)的ICU死亡率高于低水平LAR(63.2%vs.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LAR水平升高,脓毒症死亡率呈升高趋势(P<0.05).结论 LAR是ICU腹腔感染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可有效预测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未成熟血小板比率联合其他指标对脓毒症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脓毒症是由感染因素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目前对于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在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已有一些研究,但关于IPF联合其他指标在脓毒症中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IPF联合其他指标在脓毒症严重程度及其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 2020 年 11 月—2022 年 11 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 60 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情况:严重程度按定义划分,可分为严重脓毒症组 24 例与脓毒性休克组 36 例;严重程度按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划分,可分为低SOFA组26例(SOFA评分<6分)与高SOFA组34例(SOFA评分≥6分);按预后划分,可分为生存组 39 例与死亡组 21 例.对比不同分组患者IPF及其他血液指标[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与白蛋白比值(LAR)]的差异,绘制不同联合指标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其评估价值.结果 死亡组患者肺部疾病所占比例、基线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量表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基线SOFA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高SOFA组患者肺部疾病所占比例、基线APACHEⅡ评分、死亡所占比例高于低SOFA组(P<0.05).对于治疗开始 48 h IPF,脓毒性休克组患者高于严重脓毒症组,高SOFA组患者高于低SOFA组,死亡组患者高于生存组(P<0.05).因不同组患者治疗开始 48 h IPF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故截取 48 h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IPF在预测脓毒性休克及高SOFA评分的AUC分别为 0.70(95%CI=0.55~0.83,截断值为 3.95%)、0.72(95%CI=0.60~0.86,截断值 7.70%),预测死亡的AUC为 0.73(95%CI=0.58~0.89,截断值为6.10%).IPF+基线APACHEⅡ评分+NLR、IPF+基线APACHEⅡ评分+LAR预测高SOFA评分的AUC分别为0.91(95%CI=0.84~0.98)和0.93(95%CI=0.84~0.99);IPF+NAR+PLR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AUC为0.90(95%CI=0.81~0.98).结论 IPF联合不同血液指标能够提高临床实践中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能力,治疗开始 48 h IPF+基线APACHEⅡ评分+治疗开始 48 h NLR及治疗开始 48 h IPF+基线APACHEⅡ评分+治疗开始 48 h LAR在脓毒症严重程度预测中具有较高效能;而治疗开始 48 h的IPF+NAR+PLR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方面效能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新冠肺炎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符合美国感染病学会/美国胸科学会(IDSA/ATS)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处理指南推荐标准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sCOVID-19)和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武汉三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6例sCOVID-19患者和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收治的135例sCAP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诊断及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病原学及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案、预后及结局。比较sCOVID-19与sCAP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二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sCOVID-19与sCAP患者的28 d病死率分别为50.9%(59/116)和37.0%(50/135);sCOVID-19患者氧合指数(PaO 2/FiO 2)≤250 mmHg(1 mmHg≈0.133 kPa)的比例显著高于sCAP患者〔62.1%(72/116)比34.8%(47/135), P<0.01〕,可能的原因是sCOVID-19患者双肺多发肺叶浸润的比例明显高于sCAP患者〔94.0%(109/116)比40.0%(54/135), P<0.01〕,但sCOVID-19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比例却低于sCAP患者〔45.7%(53/116)比60.0%(81/135), P<0.05〕。进一步分析与患者死亡相关的临床指标发现,对于sCOVID-19患者,PaO 2/FiO 2、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比例(NEU%)、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白蛋白(ALB)、Ca 2+、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接受机械通气、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液体复苏的比例也较存活组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需要机械通气、NLR>10、TBil>10 μmol/L、乳酸脱氢酶(LDH)>250 U/L是sCOVID-19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sCAP患者,年龄、BUN、ALB、血糖(GLU)、Ca 2+及D-二聚体等指标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方面未见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UN>7.14 mmol/L,ALB<30 g/L是sCAP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sCOVID-19患者的氧合功能较sCAP患者更差,可能是由于病变累及双肺的比例高导致。sCOVID-19和sCAP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存在差别的指标相类似,提示两种疾病对肾功能、营养状态以及凝血功能等影响具有相似性;但两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仍存在差异,考虑sCOVID-19对肺的氧合功能、炎症瀑布反应、肝功能影响更大,而sCAP对肾功能、营养状态影响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对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AFR)对体外循环(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安徽省儿童医院诊断为室间隔缺损的患儿,依照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KI将患儿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收集患儿人口学资料、术前资料、术中数据、术后数据以及CPB期间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FR对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15例患儿,其中AKI组28例,非AKI组187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肺炎史、慢性心力衰竭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KI组患儿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AKI组(0.526±0.028比0.538±0.030, P=0.048)。AKI组患儿CPB时间(min:74.1±12.1比65.8±11.3, 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min:41.7±9.7比37.2±9.4, P=0.021)明显长于非AKI组,低温停循环比例明显高于非AKI组(21.4%比8.6%, P=0.047),而两组术中超滤比例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KI组患儿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AKI组(d:5.3±2.0比4.0±1.7, P<0.001),但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低血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KI组患儿CPB期间血糖(mmol/L:9.4±1.3比8.8±0.8, P<0.001)、血乳酸(mmol/L:2.2±0.3比2.0±0.3, P=0.015)、血肌酐(μmol/L:79.7±11.5比74.4±10.9, P=0.018)水平明显高于非AKI组,AFR明显低于非AKI组(8.5±1.3比10.2±1.6, P<0.001),而两组CPB期间血红蛋白、血尿素氮、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R是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保护因素〔优势比( OR)=0.439,95%可信区间(95% CI)为0.288~0.669, P<0.001〕;血糖( OR=2.133,95% CI为1.239~3.672, P=0.006)、血乳酸( OR=5.568,95% CI为1.102~28.149, P=0.038)是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FR预测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4(95% CI为0.712~0.897, P<0.001);最佳截断值为≤9.05时,对应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2.7%。 结论:CPB期间低AFR(≤9.05)是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CPB期间AFR对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血液学指标探讨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及列线图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血液学指标探讨接受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的80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收集基线期、最佳缓解期和疾病进展(PD)期的血液学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截至随访截止日期,80例患者中63例PD,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16.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HR=2.09,95% CI为1.17~3.74, P=0.013),治疗线数( HR=2.23,95% CI为1.21~4.12, P=0.010),基线期的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 HR=0.75,95% CI为0.57~0.97, P=0.028),最佳缓解期的D-二聚体( HR=1.00,95% CI为1.00~1.00, P=0.002)、乳酸脱氢酶(LDH)( HR=1.01,95% CI为1.00~1.01, P=0.006),PD期的血红蛋白( HR=0.97,95% CI为0.96~0.99, P<0.001)、D-二聚体( HR=1.00,95% CI为1.00~1.00, P=0.002)、C-反应蛋白( HR=1.01,95% CI为1.00~1.01, P=0.011)、白蛋白(ALB)( HR=0.91,95% CI为0.87~0.96, P=0.00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HR=1.16,95% CI为1.05~1.27, P=0.002)和LMR( HR=0.62,95% CI为0.42~0.90, P=0.012)均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 P<0.10的变量进行筛选,得到9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最佳缓解期的纤维蛋白原、LDH,PD期的血红蛋白、D-二聚体、C-反应蛋白、LDH、ALB和LMR。将上述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HR=0.91,95% CI为0.86~0.97, P=0.004)、PD期的LDH( HR=1.01,95% CI为1.00~1.01, P=0.013)和ALB( HR=0.82,95% CI为0.67~0.99, P=0.041)均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1、2年OS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5% CI为0.65~0.89)、0.75(95% CI为0.66~0.88),C-index为0.71(95% CI为0.64~0.78),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一致性较好。低风险组患者( n=40)的中位OS为29.9个月(95% CI为22.5个月~NA),明显优于高风险组( n=40)[13.4个月(95% CI为11.4~23.5个月), χ2=11.30, P<0.001]。 结论:年龄、PD期的LDH和ALB均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1、2年OS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疗大数据对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一种利用医疗大数据算法筛选临床数据库中能够用于评估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核心指标。方法:基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朝阳急诊病房临床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检索技术,以数据库中老年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气、实验室指标集合数据,使用计算机语言Python批量计算出影响老年肺炎患者死亡的关键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实验室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本研究使用的筛选方法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入选265例患者,死亡64例,存活201例。取每例患者入院首次检测指标的数据,最终从472项指标中筛选出23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关键指标,包括:血常规指标7项、血气指标3项、肿瘤标志物指标3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4项、营养及器官功能相关指标6项。①肺炎死亡患者血气关键指标:51.6%(33例)的患者Cl -浓度为97~111 mmol/L,81.2%(52例)的患者血乳酸(Lac)为0.5~2.5 mmol/L,87.5%(56例)的患者H +浓度为0~46 mmol/L。②肺炎死亡患者血常规关键指标:46.9%(30例)的患者血红蛋白(Hb)为80~109 g/L,67.2%(43例)的患者血中嗜酸粒细胞比例(EOS%)为0.000~0.009,51.6%(33例)的患者血中淋巴细胞比例(LYM%)为0.00~0.09,50.0%(32例)的患者血中红细胞计数(RBC)为(3.0~3.9)×10 12/L,54.7%(35例)的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WBC)为(0.0~9.9)×10 9/L,48.4%(31例)的患者血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为10.0%~14.9%,48.4%(31例)的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CRP)为0.0~49.9 mg/L。③肺炎死亡患者肿瘤标志物关键指标:76.6%(49例)的患者血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TPSA)为阴性(比值为0),92.2%(59例)的患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为0.0~11.0 μg/L,75.0%(48例)的患者糖类抗原125(CA125)为0~104 kU/L。④肺炎死亡患者凝血功能关键指标:68.8%(44例)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57~96 s,73.4%(47例)的患者D-二聚体为0~6 mg/L,93.8%(60例)的患者凝血酶时间(TT)为14~22 s,89.1%(57例)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的抑制率为0%~53%。⑤肺炎死亡患者营养及器官功能关键指标:92.2%(59例)的患者B型脑钠肽(BNP)为0,46.9%(30例)的患者前白蛋白(PA)为71~140 mg/L,90.6%(58例)的患者尿酸(UA)为21~41 μmol/L,75.0%(48例)的患者白蛋白(Alb)为10~20 g/L,93.5%(60例)患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比值)为0~0.9,84.4%(54例)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为0~6.68 μmol/L·s -1·L -1。⑥ 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A和Lac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A可使死亡风险降低0.9%,Lac可使死亡风险增加69.4%;实验室指标与患者死亡预测模型预测效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0,说明本研究使用的筛选方法效果较好,通过本研究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老年肺炎患者预后。 结论: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从急诊病房临床数据库中筛选出23项用于评估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核心指标,为临床评估老年肺炎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CAR与临床指标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HCAR)与临床指标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随机抽取西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236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线资料信息、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按照其院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 n=164)和预后不良组( n=72),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基础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抗生素使用时间、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机械通气时间、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PaO 2、PaCO 2、乳酸、HCA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资料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CAR、NLR、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预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将2组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量化赋值明确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预后不良组吸烟、合并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Nrf2基因型为AA型的患者比例及HCAR、NLR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CHE、PA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 P值均<0.05)。HCAR、NLR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0.789,且HCAR敏感度(69.4%)明显高于NLR(63.9%)、CHE(67.6%)、PA(59.4%)。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吸烟、合并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Nrf2基因型为AA型、HCAR≥1.09、NLR≥9.48、CHE≤3.976 kU/L、PA≤137.525 mg/L是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HCAR、NLR水平增高,CHE、PA水平偏低,及吸烟、合并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可能引起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不良,需要临床医师对其进行密切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化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92例成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症患者21例,轻症患者271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史、基础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患者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292例患者中,重症患者21例,重症率为7.2%,死亡1例,重症病死率为4.8%。21例重症患者年龄为(65.5±15.7)岁,其中男19例(90.5%),11例(52.4%)合并有基础疾病,7例(3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271例轻症患者年龄为(48.7±15.7)岁,其中男135例(49.8%),74例(27.3%)有基础疾病,36例(1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30, χ2=12.930、5.938、4.744,均 P<0.05)。与轻症患者比较,重症患者入院时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酐、血清胱抑素C、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D-二聚体、B型钠尿肽前体、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 U=2 091.5、1 928.0、1 215.5、729.0、1 580.5、1 375.5、947.5、789.5、1 209.0、1 434.0、638.0、964.5、1 747.5、1 258.0),而淋巴细胞绝对值、白蛋白、转铁蛋白、CD3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CD4 +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 U=1 263.5, t=4.716, U=1 214.0、962.0、1 167.5、9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白蛋白[比值比(odds ratio, OR)=0.8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675~0.961]、肌红蛋白( OR=1.010,95% CI 1.004~1.016)、C反应蛋白( OR=1.016,95% CI 1.000~1.032)、CD3 +T淋巴细胞计数( OR=0.996,95% CI 0.991~1.000)、CD8 +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 OR=1.006,95% CI 1.001~1.010)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 结论: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病例以老年男性居多,且多合并有基础疾病。白蛋白、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CD3 +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 +T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之一,值得更多临床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ELLP综合征患者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HELLP综合征患者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HELLP综合征患者84例168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30.96±4.09)岁。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分娩孕周、HELLP综合征分型和发病时间、胎次、怀孕次数、收缩压和舒张压、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为激素)总使用量及使用时间、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及血清白蛋白、血清尿酸、24 h尿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TBIL)水平。全身情况允许者行OCT检查;全身情况不允许但有视力下降主诉或直接检眼镜检查可疑视网膜脱离者,行B型超声检查辅助诊断。根据有无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将患者分为视网膜脱离组(网脱组)和非视网膜脱离组(非网脱组),分别为31 (36.90%,31/84)、53 (63.10%,53/84)例。网脱组31例患者中,行OCT检查17例34只眼。组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者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 χ2检验。筛选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为自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84例患者中,HELLP综合征分型为部分型、完全型分别为41 (48.81%,41/84)、43 (51.19%,43/84)例。与非网脱组比较,网脱组患者分娩孕周短( t=2.51),舒张压更高( t=-2.61 ),激素总使用量更大( Z=-2.14)、使用时间更长( Z=-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BIL ( Z=-2.49)、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t=2.06),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升高( Z=-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升高增加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发生风险( P<0.05 )(比值比=1.20, 95%可信区间1.06~1.37 )。行OCT检查的34只眼中,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不光滑、增厚、与脱离的视网膜似有粘连者18只眼。视网膜脱离复位后,RPE上述改变仍然存在,但有所缩小;椭圆体带仍有不连续、局部断裂、甚至广泛缺失16只眼。 结论: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升高是HELLP综合征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危险因素;部分患者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椭圆体带仍有缺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的多中心回顾分析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12家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4例危重烧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例、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2例、黑龙江省医院5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0例、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9例、解放军第924医院12例、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浙江省台州医院4例、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例。统计患者的总体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致伤因素、是否合并基础疾病以及伤后入院时间。根据伤后28 d内的存活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89例)与死亡组(35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与伤情(同前总体临床特征);伤后第1个24 h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伤后第1个24 h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伤后第1个24 h脏器功能指标,包括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尿素、血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电解质指标(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镁及血磷)、尿酸、肌红蛋白、脑钠肽;伤后第1个24 h感染及血气指标,包括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pH值、氧合指数、碱剩余、乳酸;治疗情况,包括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否行抗凝治疗、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及液体复苏情况。筛选影响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中男82例、女42例,年龄60~97岁,体重指数23.44(21.09,25.95)kg/m 2,烧伤总面积54.00%(42.00%,75.0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面积25.00%(10.00%,40.00%)TBSA,主要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以火焰烧伤者为主,合并基础疾病者43例,以伤后入院时间≤8 h者为主。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第1个24 h PT、APTT、D-二聚体、FDP、INR、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血肌酐、血糖、血钠、尿酸、肌红蛋白、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37、5.49、5.26、5.97、2.18、1.95、2.68、2.68、2.51、2.82、2.14、3.40、5.31、3.41、2.35、3.81、2.16、-3.82, P<0.05);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9.44、28.50, P<0.05)。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伤后第1个24 h APTT均为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17、1.10、1.10、1.09、1.27,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40、1.04~1.21、1.05~1.19、1.05~1.17、1.07~1.69, P<0.05)。 结论:危重烧伤老年患者多为火焰烧伤,常伴随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常伴有炎症反应增强、血糖升高、纤溶激活、脏器功能损害等,这与其预后相关。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和APTT是该群体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