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救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种肝叶增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外科手术切除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部分肝癌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针对这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有外科医生提出了计划性肝切除的理念即有计划地降低肿瘤分期、增加剩余肝体积(FLR),从而达到提高手术安全性,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对于前期评估或/和治疗后FLR不足的患者,肝叶增生是计划性肝切除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增加FLR。门静脉结扎术和门静脉栓塞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肝静脉剥夺术是三种主要的肝叶增生技术。本文针对这三种肝叶增生技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剩余肝体积快速增长决定ALPPS第二步手术实施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剩余肝体积(FLR)快速增长决定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第二步手术施行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12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行前入路ALPPS的19例肝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3岁。第一步手术后1周内FLR/标准肝体积(ESLV)增加超过50%的8例患者纳入快速增长组,剩余的11例患者1周内FLR/ESLV增加未超过50%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第二步手术时间、第二步术中出血量、第二步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9例患者均完成第二步肝切除,仅有1例术后死亡。快速增长组第二步手术时间(3.2±1.8)h、第二步术中出血量(554±227)ml、第二步手术后住院时间(12.6±2.4)d,优于对照组(4.7±2.2)h、(760±314)ml、(18.2±6.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第一步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5%(3/8)比45.4%(5/11)]和第二步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5%(3/8)比36.4%(4/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肝肿瘤患者以FLR快速增长(1周内增加超过50%)决定ALPPS第二步施行是安全可行的,且有利于第二步手术的实施及患者的快速康复。但本结论有待更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射频消融辅助的ALPPS在剩余肝体积不足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辅助的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RALPPS)在剩余肝体积(FLR)不足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ALPPS的29例肝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4例,年龄(46.6±9.9)岁。按是否成功行二期手术分为二期组(完成二期手术, n=18)和一期组(仅完成一期手术, n=11)。比较两组FLR、FLR占标准肝体积百分比(即FLR百分比)、FLR增长率、术后肝功能、一期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29例患者一期术前FLR百分比为(30.0±7.0)%,18例(62.1%)患者完成二期手术。一期手术后二期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519.0(362.9,696.0)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91.8(297.2,591.1)U/L,优于一期组931.0(711.7,1 131.9)U/L、851.3(426.6,888.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一期术前FLR、一期术前FLR百分比、一期手术时间、一期手术出血量、射频消融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期组两次手术间隔(21.6±6.7)d,二期术前FLR(623.2±101.8)cm 3、FLR百分比(49.0±7.0)%,FLR增长率(19.0±5.0)%。一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100.0%),Clavien-Dindo Ⅲb级及以上7例(63.6%)。二期组一期手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100.0%),无Ⅲb级及以上并发症。11例未行二期手术的原因有一期术后肝功能差和FLR不足4例、肿瘤进展6例、死亡1例。 结论:RALPPS是FLR不足肝癌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治疗效果尚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二步肝切除联合免疫靶向治疗临界可切除肝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为不可切除或临界可切除肝癌患者提供了可切除机会。ALPPS的2次手术间隔时间较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均偏高。笔者总结1例一期行腹腔镜下右侧肝动脉联合门静脉结扎术,为预防肿瘤进展,一期手术后行免疫靶向治疗,3个月后成功行二期右半肝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肝细胞癌伴大部分肿瘤区域坏死。术后随访1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这提示肝动脉+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联合免疫靶向治疗临界可切除肝癌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生物学行为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起源于二级胆管以上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其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式不同于原发肝癌。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微创技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区域淋巴结清扫以及肝移植是ICC手术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对传统检查手段的深入挖掘,包括术前增强CT、肿瘤标志物、白蛋白、血小板等,使可切除ICC的术前评估更全面,并对术后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的筛选提供了进一步分层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大量针对ICC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并可见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有效报道,然而尚无专门针对ICC的靶向药物获批应用。总之,随着对ICC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手术方案和综合治疗均有个体化治疗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联合门静脉结扎和肝脏分隔的二步肝切除术促进预留肝脏快速增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联合门静脉结扎和肝脏分隔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可快速诱导剩余肝组织再生,为既往无法手术的肝癌患者提供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被认为是本世纪肝脏外科领域具有突破性的进展之一。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对肝再生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全球有关ALPPS促进预留肝脏快速增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LPPS临床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联合肝实质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可在短期内增大剩余肝脏体积,理论上可为剩余肝脏体积不足的肝肿瘤患者提供手术切除机会。然而,ALPPS的临床应用效果目前尚无定论。现有报道提示,ALPPS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且长期肿瘤学获益尚不明确。解决以上问题是推广应用该术式的关键。本文从ALPPS适应证选择、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第二步手术时机选择、手术方式演变、与门静脉栓塞或门静脉结扎+二步法肝切除比较等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弥漫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7岁,因"发现肝硬化,脾切除术后12年,间断呕血、黑便3 d,加重18 h"入院。既往史:4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乳腺癌,行左乳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黏液腺癌,术后口服来曲唑2个月后因肝功能异常停药。入院查体:贫血貌,蛙状腹,移动性浊音阳性。入院后辅助检查:①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59.8 U/L,γ-谷氨酰转移酶92.2 U/L,总胆红素141.1 μmol/L,直接胆红素77.4 μmol/L,总胆汁酸254.9 μmol/L;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6.7 s,凝血酶原活动度49%,国际标准化比值1.53;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6.33 μg/L,CA125 79.89 μg/L,鳞状细胞癌抗原1.72;血红蛋白68 g/L;超敏C反应蛋白15.43 mg/L;IgA 8.60 g/L;余肝炎病原学、IgM、IgG、IgG4、补体C3、补体C4及自身免疫性肝病9项等均阴性。②肝脏血管超声检查:非典型肝炎后肝硬化背景,肝体积增大,右肝斜径160 mm,各叶比例尚协调,肝实质回声不均,沿肝内网络分隔呈片状,未见占位(图1,2);肝内网络系统回声增强增宽,沿网格系统观察未见扩张胆管,伴行之细小门静脉分支未显示,肝动脉系统显著弥漫增宽(图3~5);门静脉系统仅见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主干内径11.9 mm,左支矢状部内径8.4 mm,右支内径4.8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管腔内血流通畅,呈向肝血流(图4),主干峰值流速为20 cm/s。频谱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主干频谱呈动脉样波动;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旁肝动脉内径增宽,宽约3.4 mm,峰值流速277 cm/s;脾脏切除病史;胃底食管静脉迂曲、扩张,血流通畅。三条肝静脉走行规则,形态欠规整,CDFI显示肝静脉血流通畅。超声提示:①门静脉高压,建议除外门静脉系统发育不良可能;②门静脉-肝动脉瘘可能。下腔静脉超声检查:下腔静脉走行正常,肝后段管腔变细,前后径3.69 mm,流速229 cm/s,腹腔段未见增宽,前后径14.8 mm,流速25.9 cm/s,CDFI示全程血流通畅,PW示随呼吸静脉频谱期相性存在。提示:下腔静脉肝后段管径变细,考虑增大的肝脏压迫所致。全腹增强CT:①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伴侧支循环开放;②肝组织密度及强化改变(图6),请结合病史,建议进一步检查;③肝左叶钙化灶;④肝内动静脉瘘?⑤脾切除术后。增强CT三维重建:肝总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如常;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可见,左右支远端呈残根状,未见远端门静脉分支;胃周见增多迂曲静脉汇集一支粗大血管(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主干。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示良好,二级以上属支随着时间延迟逐渐迂曲紊乱(图7);胃左静脉主干明显增粗,可见迂曲的血管影和曲张的食管静脉。经颈静脉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回报:考虑肝血管病变。标本切片送外院会诊,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切片见肿瘤组织,其间散在残留的汇管区成分与肝细胞片团,瘤细胞大部分呈梭形、散在分布,部分形成不规则腔隙;另见肿瘤组织沿肝窦浸润并破坏邻近肝实质。免疫组化示CD31、CD34、Ki-67、ERG均阳性。为明确肝外有无转移,行PET-CT检查:肝脏弥漫高代谢灶,延迟显像代谢进一步增高,考虑恶性病变;余脏器未见明显高代谢灶。综上所述,临床诊断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治疗期间死于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批号:AF-IRB-03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胰切除术治疗胰腺疾病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全胰切除术治疗胰腺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行全胰切除术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25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60.9±9.4)岁,16例为计划性手术,9例为非计划性手术。25例患者中胰腺癌15例(其中4例接受新辅助或转化治疗),弥漫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6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术后共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占36%(9/25)。围手术期死亡1例,二次手术者1例。术后6个月(24例随访患者中2例死亡)空腹血糖水平(8.9±1.6)mmol/L,胰岛素用量(30.7±10.6)U/d,胰酶制剂用量(1.1±0.3)g/d。生活质量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对于部分胰腺疾病,行全胰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对于胰腺癌患者,全胰切除术的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