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聚乙烯亚胺修饰磁性纳米粒的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非甾体抗炎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安全,扰乱生态系统环境,而且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采用溶剂热法首先制备了氨基功能化Fe3O4 纳米粒子(Fe3O4-NH2).随后,通过室温下水溶液中的席夫碱反应,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具有支链结构的聚乙烯亚胺(PEI)成功地接枝到Fe3O4 纳米粒子上,合成了一种可回收的PEI接枝磁性纳米吸附剂(Fe3O4@PEI)并将其应用于环境水中NSAIDs的检测.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了Fe3O4@PEI的组成特性,并对影响NSAIDs萃取效果的参数进行了优化.Fe3O4@PEI对 4种NSAIDs具有高吸附性,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可对环境水样中的酮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和托芬那酸 4种NSAIDs进行定量分析,在 1~500μg/mL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在 3种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 85.6%~107.8%,日内精密度均小于 7.8%(n=6),日间精密度均小于9.5%(n=3).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高效,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非甾体抗炎药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 SOGC多囊卵巢综合征诱导排卵实践指南(No. 362)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紊乱性疾病,是引起育龄期女性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2018年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SOGC)针对PCOS患者制定了诱导排卵的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生活方式干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枸橼酸氯米芬(CC)和选择性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为一线治疗,促性腺激素(Gn)为二线治疗,体外受精为三线治疗。胰岛素抵抗者可服用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CC或LE抵抗者,如果存在腹腔镜手术的其他指征可行腹腔镜卵巢打孔术。指南提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和渐进性原则对PCOS患者进行规范诱导排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芬太尼通过活性氧/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促进自噬降低索拉非尼在肝细胞癌中的敏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芬太尼治疗肝细胞癌(HCC)疼痛时对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中心实验室,采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光镜下细胞计数检测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增殖;通过LysoTracker、丹酰尸胺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芬太尼诱发肝癌细胞自噬的水平;荧光染料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检测活性氧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上游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水平。裸鼠成瘤实验用于评价芬太尼对索拉非尼的影响。选取6周龄BALB/c雌性裸鼠1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索拉非尼组和索拉非尼+芬太尼组,每组5只。三组裸鼠均于左侧腋下皮下注射HepG2细胞(4 × 10 6个),对照组、索拉非尼组和索拉非尼+芬太尼组裸鼠每隔1 d分别给予注射0.9%氯化钠1 ml、口服索拉非尼20 mg/kg、口服索拉非尼20 mg/kg联合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kg,连续3周,于用药第4、8、12、16、20和24天测量肿瘤体积;裸鼠成瘤后处死,收集肿瘤并称质量;并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结果: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等检测结果显示,芬太尼抑制索拉非尼在HCC细胞中的作用。芬太尼促进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免疫荧光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均发现芬太尼可以促进HCC细胞自噬水平。DCFH-DA染色观察到芬太尼增加活性氧的产生,并且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芬太尼抑制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水平。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可阻断芬太尼诱导的保护性自噬,进而减轻芬太尼对索拉非尼的不良作用。三组裸鼠用药第4、8和12天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芬太尼+索拉非尼组和索拉非尼组裸鼠用药第16、20和24天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275.00 ± 11.58)和(174.00 ± 91.42)mm 3比(307.40 ± 81.39)mm 3、(701.00 ± 105.08)和(563.60 ± 89.59)mm 3比(855.20 ± 68.71) mm 3、(971.60 ± 79.87)和(691.80 ± 11.17) mm 3比(1 177.20 ± 105.79) mm 3、(705.00 ± 35.50)和(540.20 ± 80.76) mg比(1 118.40 ± 76.81) mg],索拉非尼组明显小于芬太尼+索拉非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芬太尼+索拉非尼组Ki67和LC3阳性细胞(棕色细胞)明显多于索拉非尼组。 结论:芬太尼通过诱导保护性自噬,降低索拉非尼抑制HCC细胞生长作用,加入自噬抑制剂可以减弱这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戊二酸血症I型患儿下肢畸形矫正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男性,年龄9岁,体质量39 kg,身高140 cm。2岁时因不能站立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染色体检查确诊为戊二酸血症Ⅰ型(GAⅠ)。因为患儿至今仍不能站立,入院进一步治疗,拟择期全麻下行左下肢畸形矫正手术。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有地塞米松药物过敏史,合并过敏性鼻炎。血清总蛋白浓度60.6 g/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其余检测项目未见异常,ASA分级Ⅱ级。现服用左卡尼汀、巴氯芬、盐酸苯海索片等,症状为手足舞蹈症,扁平外翻足,独立行走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药汤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月经周期、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中药汤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月经周期、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和枸橼酸氯米芬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有效率,患者中医证候的缓解情况,治疗前后患者的月经周期恢复情况、排卵率、性激素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77%(60/62)]显著高于对照组[77.42%(4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17, P<0.001);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3.87%(52/62)]显著高于观察组[43.55%(2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800, P<0.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黄体生成素(LH)[(4.28±2.04)U/L]、血清游离睾酮(T)[(1.93±0.07)nmol/L]、血清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3.17±1.07)、雌二醇(E 2)[(240.32±30.26)pmol/L]、促卵泡激素(FSH)[(3.17±1.07)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45±2.11)U/L、(3.27±0.07)nmol/L、(5.73±2.46)、(300.32±31.26)pmol/L、(5.12±1.07)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822、106.583、7.514、10.859、10.147,均 P<0.001);观察组的排卵恢复率[80.65%(50/62)]高于对照组[51.61%(3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666, P=0.001);观察组的周期排卵率[91.94%(57/62)]高于对照组[35.48%(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528, P<0.001);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水肿[4.84%(3/62)]、胃肠道反应[6.45%(4/62)]、呕吐[11.29%(7/62)]、腹泻[11.29%(7/62)]均低于对照组[9.68%(6/62)、12.90%(8/62)、19.35%(12/62)、25.80%(16/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中药汤剂有助于调节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患者体内激素平衡,促进排卵,消除闭经,增加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提高月经周期恢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相关僵人综合征33例临床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相关僵人综合征(SP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23年7月诊治的抗GAD抗体相关SP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结果:共33例患者,其中女性26例(78.8%),男性7例(21.2%),起病年龄(42±12)岁,病程24.0(10.5,37.5)个月。合并肿瘤2例(6.1%),包括侵袭性胸腺瘤和小细胞肺癌各1例。29例(87.9%,29/33)患者表现为躯干及四肢近端僵硬,14例(42.4%,14/33)患者呈发作性痉挛,18例(54.5%,18/33)患者由声光等刺激诱发。神经科体格检查发现33.3%(11/33)的患者巴宾斯基或夏道克征阳性。部分患者(36.4%,16/33)合并边缘性脑炎/癫痫或小脑性共济失调(称为复杂型SPS)。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10 6/L[四分位数:1×10 6/L,6×10 6/L;范围:(0~30)×10 6/L],28.0%(7/25)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升高。66.7%(14/21)的患者多通道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在放松状态下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收缩。极期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4(3,4)分。全部患者均接受苯二氮?类药物或巴氯芬对症治疗。30例(90.9%,30/33)患者接受一线免疫治疗,3例(9.1%,3/33)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二线免疫治疗,14例(42.4%,14/33)患者接受吗替麦考酚酯长程免疫治疗。随访时间16(10,42)个月,最佳中位mRS评分为2分,66.7%(22/33)的患者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复发率30.0%(9/30),末次随访中位mRS评分为2分,53.3%(16/30)的患者预后良好。患者预后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脑脊液白细胞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均 P>0.05)。 结论:SPS为抗GAD抗体相关神经免疫病的主要表型之一,以中年女性多见,呈慢性病程。合并肿瘤者罕见。临床可分为单纯型SPS和复杂型SPS,确诊依靠典型的症状体征、抗GAD抗体检测和肌电图检查。免疫治疗对本病有效,初始免疫治疗效果良好,复发患者的预后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肌醇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月经周期紊乱和生育障碍等症状,占无排卵性不孕症的75%。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肌醇可以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及代谢情况,改善高雄激素血症、氧化应激异常及妊娠结局,且以肌肉肌醇∶D-手性肌醇为40∶1的比例治疗效果最佳。另外,以肌醇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对PCOS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如二甲双胍、枸橼酸氯米芬及口服避孕药等与肌醇的联合用药。此外,针对PCOS患者肌醇耐受的问题,也有研究进行了探索,本文就此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纳米梅花针导入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单中心随机对照方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背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剧烈,可伴有关节活动受限,大剂量抗炎止痛药内服常诱发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且可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为减少内服药不良反应,临床可在受累关节局部涂抹外用药,但起效慢,控制疼痛疗效欠佳,研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研究提出假说,并围绕假说设计试验方案,以初步评价纳米梅花针导入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盲法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以2︰2︰1比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对照1组33例和对照2组17例。干预组采用纳米梅花针导入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对照1组采用安慰纳米梅花针配合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对照2组采用纳米梅花针针刺。每日1次,至疼痛消失为止,疗程最长7 d。采用VAS量表评价疼痛程度,从关节皮肤颜色、局部压痛、关节活动程度3个方面进行症状、体征评分,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应急药物使用时间、剂量,记录不良事件用于安全性评价。讨论:此试验设计可为"纳米梅花针透皮给药技术配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炎"提供初步循证医学证据,为后续扩大样本量验证该技术方案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试验提供样本量测算依据与试验设计方法参考。注册信息:本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完成注册,注册号ChiCTR-IOR-1701215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丁溴东莨菪碱联合双氯芬酸的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结石性肾绞痛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丁溴东莨菪碱联合双氯芬酸的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铁十二局集团中心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结石性肾绞痛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足量的抗菌药物以及静脉滴注丁溴东莨菪碱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双氯芬酸钠肌内注射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双氯芬酸钠栓剂直肠给药。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0.5 h后,对照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8.37%(38/4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48.84%(21/43)(χ 2=8.384, P<0.05),但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62±1.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1±0.84)分( t=4.394, P<0.05);治疗1 h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以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18.60%(8/43)和20.93%(9/4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4.65%(2/43)和4.65%(2/43)(χ 2=7.394、8.769,均 P<0.05);两组患者经过二次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结石性肾绞痛患者采用双氯芬酸钠肌内注射治疗的镇痛效果显著快于直肠给药,但是该治疗方法不良反应较多,并且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对于结石性肾绞痛患者采用双氯芬酸钠栓剂直肠给药的安全性较高,并且疗效稳定持久,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