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脾主五脏之气”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脾主五脏之气”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体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整体上,“脾主五脏之气”在生理观、病理观、发病观与治疗观、养生观等体现脾在五脏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系统上,从脾-心、脾-肺、脾-肝、脾-肾、脾-胃、脾-脑等系统阐释脾与脏腑的相关性及其主导地位,为“脾主五脏之气”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论《黄帝内经》"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与五脏调控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四时五藏阴阳"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核心,其五脏调控系统是时藏阴阳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核心结构与机制的概括.时藏阴阳理论五脏调控系统具有整体地把握人体生命、重视系统内部的关系、重视系统的功能联系和动态平衡观等特点.五脏调控系统所具有的认识特点提示,在利用科学手段来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理论观点时,必须从人的整体性出发,着重于人体内部的各种关系,来探讨五脏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控制的机理,从而揭示其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基于这一认识而提出的"以时测脏"的研究思路,是对藏象概念科学内涵的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五脏盛乃能泻”对附子调控生殖路径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生殖是以肾为主导,肝、心、脾、肺共同参与的动态的生殖体系,五脏功能正常,精的藏泄有度,生殖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反之,则容易出现生殖系统的疾病.附子对生殖的调控作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五脏功能的异常可通过附子与它药的配伍恢复正常功能,因而通过五脏关系探讨附子对生殖路径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神机”调控五脏理论的“五脏咳”临证基础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神机”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法则,能调控人体气化活动,不仅每脏各受神机调控,五脏系统之间更受整体神机主导.文章应用“神机”调控五脏理论分析“五脏咳”的临证基础可具体从神主导五脏气化活动、神机调控五脏的载体、神机调控五脏的规律、神机调控五脏的表现形式、“神”主导失职是“五脏咳”产生的前提、神机失常是“五脏咳”产生的内在原因、升降出入障碍是“五脏咳”产生的基本病机并结合临床运用分类探讨,认为咳证不能只注重诊治肺咳,更应辨证求机,分析咳证与脏腑神机失调的关系,探明神机异常原因,针对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情志病与脑稳态调控——第二届中医脑科学大会概况及有关科研团队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从中医理论阐述,情志活动是五脏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动反映.中医情志病与脑稳态功能联系紧密,表现为精神情志方面异常的症状.中医药防治情志病具有悠久历史和显著的临床效果,与脑科学研究的结合日趋紧密,成为研究攻克脑病、神经系统病变等复杂疾病的重要课题之一.利用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调控脑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正在成为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肾藏精"理论探讨衰老与骨关节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医认为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和筋肉骨髓的生长发育均与五脏中的肾密切相关.本文在探论肾藏精的生理功能的同时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系统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肾虚、衰老和骨关节炎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全新的阐释,肾通过调控骨组织局部微环境和骨代谢功能影响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生发展,提示肾虚精亏是骨关节炎发病的本源.肾虚是导致衰老的核心要素,而肾虚致衰在免疫和氧化应激方面参与OA病程进展,揭示肾虚致衰是骨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机制.骨关节炎是衰老的一种表征,关节软骨细胞衰老不仅是人体衰老代谢的产物,也是诱发OA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证实清除衰老软骨细胞成为治疗OA热点.补肾强骨中药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应用于OA疾病防治,由于病情、体质之不同,效果虽存有差异,但均可得到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亢害承制"理论探讨内皮功能障碍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维持血管通透性、限制血管壁炎症活动、平衡凝血与纤溶系统的重要基础.血管内皮在病理因素持续性损伤下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和突出事件."亢害承制"中医经典理论最初是对自然界生克制化、更替演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事物稳健运行的内在调控机制,而后逐渐演变为阐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机制及指导治疗遣方的重要法则.人与自然界相应,机体内在稳态环境也需在承制规律调控下达到脏腑功能充沛、气血生化不竭状态.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即"承者失制,亢者为害"的过程.五脏承制不及,气化无力,气血津液不得布散,壅塞脉道而成痰凝血瘀,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液高黏等痰瘀之邪不得化,反亢而为害,侵损脉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变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亢害承制"理论指导下,运用"调和脏腑、驱邪化浊"治法选方遣药,乘而制之,平其所亢,可有效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而在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限制血管平滑肌增殖、降低血小板黏附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剖析双心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双心疾病是指具有与不良情绪相关的心血管躯体症状,合并或不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认知包括大脑接受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心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衍生而来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强调不良认知为情绪障碍产生的关键,为理解双心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医学理论认为心和认知过程具有密切的关系.《灵枢· 本神》中将认知过程高度概括为"任物、忆、意、志、思、虑、智"几个方面.而心为君主之官,具有主血脉、主神志和总领五脏六腑的作用.心神能够统帅感受器官执行"任物"的功能,并通过调控肾、脾、肝等脏腑完成"忆、意、志、思、虑"过程,最终整合所有信息决定"智"的结果,将心神-认知-情志进行了系统性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安神为核心,结合益气活血、健脾化痰、疏肝理气、交通心肾等治疗法则,为双心疾病和脑心同治理论探索了更加丰富的科学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药调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禀赋不耐,与五脏相关,内有湿热,外有风湿热邪蕴于皮肤,内外合邪所致.西医则认为与遗传、环境、皮肤微生物多样性、表皮屏障功能、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密切相关.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抗组胺药物、光疗等.然而临床上仍存在着反复发作、耐药性、严重不良反应、瘙痒难以控制等一系列难题.婴幼儿特应性皮炎仍需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中医药在治疗特应性皮炎发挥一定的优势作用,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虽然其作用机制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文章在对目前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基础上提出:中医药疗法治疗特应性皮炎是多靶点、多途径作用和调节于免疫反应、皮肤屏障、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微生物菌群等方面.研究以期为今后中医药试验的进一步开展及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脑论治刍议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肝)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脂肪肝的中西医治疗均缺乏安全高效的药物.新的治疗实践提示我们应该注意脑神在脂肪肝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脑神为生命主宰,可统摄五脏.现代医学也发现脑肠轴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传统服食辟谷的实践还是针对食欲中枢调控的现代研究,均支持从脑调肝的可行性.基于前期实践,我们提出脂肪肝的治疗不应局限于五脏系统,更应重视中医脑神的调控.脑神为本,肝脾为标,痰热瘀血为末.通过调神,达到抑食欲、促运动和最终治愈脂肪肝的目标.脑肝同治理论或许是未来破解脂肪肝治疗困局的关键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