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煤矿井下噪声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了解井下噪声危害程度,并且为噪声措施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1月,选择四川省13个典型煤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 203个点位、609个工种进行噪声暴露情况调查,并对工作场所噪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测量结果中噪声强度P75>80 dB(A)。其中打眼工、放炮工、支护工和司机等工种测量值>80 dB(A);空压机巡视处噪声强度>86 dB(A),瓦斯抽放巡视处、主通风机操作处的噪声强度介于80~85 dB(A)。结论:煤矿井下作业噪声暴露应及时采取吸、隔声控制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采矿作业不同工种工人听力损失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矿采作业不同工种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水平,为职业性爆震聋及噪声性聋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某一金属矿山地下采掘作业人员459人为对象,排除耳疾史及非职业性听力损失后,对爆破、掘进、采集,井下机修等噪声接触人员的纯音听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高频段听力损失总阳性人数351人,阳性检出率为74.29%,语言频段合并高频段听力损失51人,阳性检出率为11.11%.不同工龄组高频段听力损失总阳性检出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耳x2=9.427,P<0.05,左耳x2=14.375,P<0.01),不同工种高频段听力损失阳性检出率掘进组最高,其次为爆破组、采矿组、机修组.爆破作业前后间接接触凿岩掘进噪声,其听力损失特点符合噪声性.结论 当从事爆破作业的员工申请职业性病诊断时,如果没有意外爆破事故记录,应按照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5年河北省某国有煤矿企业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研究河北省某国有煤企在岗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河北省某矿业集团2015年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6 372(男5 658例,女714例)例煤矿在岗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血压测量、问卷调查及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NAFLD诊断标准参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的临床诊断标准,统计被纳入研究对象的NAFLD的患病情况,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煤矿企业工人NAFLD的患病率男19.79%,女11.9%,男性NAFLD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74,P<0.01),NAFLD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体质指数(BMI)、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工种NAFLD的发病率不同,井上工种的NAFLD的患病率高于井下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6,P<0.01),井下采支工和掘进工的NAFLD患病率最低,与井下司机、信号把勾工、井下修理工、瓦斯工、下钻工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20,P<0.01);高温+矽尘作业工人NAFLD患病率最低5.15%,井上无接害人员的NAFLD患病率最高37.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80,P<0.01),接噪声人员NAFLD患病率与矽尘、煤尘、高温、高温+矽尘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9,P<0.01);对有显著差异的临床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TC、HDL-C、GGT、FPG、SBP、BMI等指标与NAFLD显著相关.结论 煤企管理人员和井上工人NAFLD的患病率较高,属于高风险人群;TG、TC、HDL-C、GGT、FPG、SBP、BMI等临床指标与NAFLD密切相关;体力劳动、环境温度和HDL-C与NAFLD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油田生产性噪声危害对作业员工听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随机选取的6个油气生产单位工作场所中噪声危害检测并分级、对作业员工进行听力测试,对油田生产性噪声危害现状及其对从业人员听力影响进行研究.结果 显示,井下作业超标率(30.85%)最高,1 191个工作场所中,Ⅰ、Ⅱ、Ⅲ级场所分别占16.21%、7.22%和0.25%,Ⅲ级主要在井下作业;14 036名接噪员工中,听力损失检出率1.70%,井下作业检出率(3.71%)高于其他作业.提示,油田生产不同作业接噪员工听力损失检出率与生产现场检测超标情况基本吻合,长期接触高强度(稳态、非稳态)噪声已经对接噪员工听力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甘肃省某金矿采选工程噪声危害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检测甘肃省某金矿工作场所39个噪声作业点,有22个检测点超标,占56.4%.各岗位人员接触噪声(Lex,8 h)声压级75.7~103.5 dB (A),超标岗位8个.提示井下噪声为金矿企业的防治重点之一,且多处于中、重、极度危害程度等级.金矿企业应加强对外包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做好外协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某煤矿职业危害接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有害因素现场检测和检查表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为改善作业环境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化学物质检测13个点,合格率为100.0%;粉尘检测29点,合格率为75.9%,噪声检测63个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范围为73.5~105.6 dB(A).井下开采工序的10个工种煤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合格率为30.0%,运转队、选煤厂、机修车间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合格率均为100.0%.26个接噪工种8h等效声级检测结果合格率为23.1%.提示,大部分井下煤尘检测点,煤尘浓度超出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是该煤矿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噪声是该煤矿的另一严重职业危害.企业应重点关注井下采掘、运输及选煤工序产生的煤尘及噪声危害,为作业人员配备高效、适宜的防尘半面罩(APF≥10)、耳塞或耳罩(SNR17-34 d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应城市某石膏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应城市某石膏企业建设项目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2019年4月,依据现场调查及资料分析确定监测项目及监测岗位,按照GBZ 159-2004及相关标准对该项目进行现状评价监测.结果 该建设项目副井绞车岗位和井下机车运输岗位噪声监测结果分别为85.2和85.6 dB(A),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井下调绞岗位和采掘作业面岗位监测点CO监测结果分别为49.4和50.4mg/m3,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结论 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部分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建议企业加强井下强制通风设施设备的管理,确保新风量,为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作业人员加强个人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听力受损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听力受损在职业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通过早期监测可对其进行有效预防.目前关于该疾病的风险评估研究尚有空缺.目的 构建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以获得适用于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最优评估模型.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况研究,共纳入2018—2019年某石油企业1423例在华北石油管理局井下医院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工人,收集其一般资料、听力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讨石油工人听力受损影响因素.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和专家意见确定模型的输入变量,应用Python构建随机森林、XG Boost和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判别能力,用校准曲线检验模型的校准能力.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家庭月收入、糖尿病史、劳动强度、体育锻炼情况、耳毒性化学毒物暴露情况、睡眠障碍、倒班情况、高温暴露情况的石油工人听力受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工龄和累积噪声暴露量的增加,石油工人听力受损检出率增加(P<0.05).年龄≥50岁、糖尿病、耳毒性化学毒物暴露、失眠、倒班、工龄≥30年、累积噪声暴露量≥90 dB(A)·年是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月收入≥11000元、中等劳动强度是听力受损的保护因素(P<0.05).随机森林、XG Boost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判断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准确率分别为95.99%、95.22%和88.62%,灵敏度分别为91.43%、89.09%和70.13%,特异度分别为97.69%、97.50%和95.47%,约登指数分别为0.89、0.87和0.66,F1分数分别为0.74、0.73和0.73,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93和0.83;Brier得分分别为0.04、0.04和0.11,观察-期望比率分别为1.02、1.04和1.21,校准曲线的截距分别为0.029、0.032、0.097.随机森林模型的校准效能最优.结论 随机森林模型的性能优于XG Boost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评估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职业紧张对新疆石油工人睡眠质量、糖皮质激素浓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新疆某地石油工人职业紧张、睡眠质量现状,检测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浓度,初步探讨职业紧张对睡眠质量、GC浓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新疆某地1 620名石油工人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取172人进行GC浓度测定,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石油工人工作环境中存在较多的噪声、粉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男性、井下作业、吸烟、饮酒的石油工人职业紧张发生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工种、倒班作业、职业紧张、饮酒是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工种为井下作业、输油、采油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分别是钻井的1.73、2.49、2.41倍,倒班工人睡眠障碍发生率是不倒班的1.80倍,职业紧张程度高的工人睡眠障碍发生率是职业紧张程度低的工人的1.92倍,饮酒者发生睡眠障碍是不饮酒者的1.29倍.睡眠障碍情况不同人员的G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紧张程度越高,GC浓度也越高(P<0.05).结论 石油工人职业紧张程度较高,睡眠质量不佳,和其工作性质密切相关,需要制定有效措施改善上述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887名井下煤矿作业工人职业紧张及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井下煤矿作业工人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影响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保护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以新疆某煤矿企业950名井下作业人员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naires,ERI)和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调查煤矿井下作业工人职业紧张及职业倦怠现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职业倦怠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87份,有效回收率为93.0%.该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煤尘、矽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手传振动、高温、工频电场、紫外辐射等.887名研究对象以男性为主(860人).作业工人中职业紧张程度高者有764人(占86.13%);职业倦怠者839人(占94.59%),其中轻度、中度及高度职业倦怠者分别检出388人(占43.74%)、392人(占44.19%)及59人(占6.6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工龄<15年组,工龄15~30年及>30年工人的职业倦怠总分分别提高2.259分和5.642分(P<0.05);相比固定白班组工人,两班倒组工人职业倦怠总分提高3.080分(P<0.05);相比ERI≤1组工人,ERI>1组工人职业倦怠总分提高3.106分(P<0.05).结论 煤矿井下作业工人职业紧张及职业倦怠形势严峻,煤矿行业管理者应定期监测井下煤矿作业工人的职业心理现况,采取积极的措施降低职业紧张及职业倦怠的发生,保护工人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