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2年广西职业性锰危害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了解广西涉锰企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性锰危害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中的广西2019-2022年上报的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检测结果、锰暴露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企业基本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2022年锰检测单位数共768家次,检测点数(包括定点和个体)1 252个,其中77个检测点接触水平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为6.15%,以2020年超标率最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中位数为0.013(0.003~0.050)mg/m3.以检测企业数及检测点数最多的2022年数据进行分析,锰超标点集中在汽车制造业(超标率为9.46%),不同规模、经济类型企业间超标率和锰接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行业、作业时长、地区间超标率和锰接触水平不同(均P<0.001),以汽车行业、工作时长≥8h、贵港市的超标率最高.2019-2022年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为65.16%,异常率为2.78%.4年间体检率和体检异常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均以2022年的体检率和体检异常率最低,2020年的体检率和体检异常率最高.结论 广西大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锰接触水平达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不高,需重点关注贵港市汽车制造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木质家具制造业和纺织业工人噪声接触特征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木质家具制造业和纺织业工人职业性噪声接触特征及其分布状况,为我国噪声源数据库建立和噪声危害防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于2020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木质家具制造业和纺织业共653名工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测量噪声接触特征指标,分析不同行业和工种的8 h等效连续A声级(L Aeq,8 h)和峰度等变化。 结果:作业工人噪声接触L Aeq,8 h为(91.2±6.9)dB(A),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分别为37.0、105.0。84.1%(549/653)的工人L Aeq,8 h≥85 dB(A),49.0%(320/653)、68.5%(447/653)的工人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10。纺织业工人L Aeq,8 h水平高于木质家具制造业,而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低于木质家具制造业( P<0.01);织布工和纺织工L Aeq,8 h较高,枪钉工峰度指标较高( P<0.05)。作业工人峰度中位数与峰度均数呈正相关( r=0.80, P<0.01);木质家具制造业工人L Aeq,8 h与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均呈正相关( r=0.33、0.35, P<0.01);纺织业工人噪声接触L Aeq,8 h与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均呈负相关( r=-0.45、-0.40, P<0.01)。 结论:L Aeq,8 h和峰度等噪声接触特征指标的行业和工种分布差异较大,多指标联合测量有利于全面评估噪声接触及其健康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医院病理科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某医院病理科医技人员接触二甲苯、甲醛情况及防护现状,为预防职业病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选择江西省某三甲医院病理科作业场所和52名医技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病理科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布、工程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等情况,并对工作场所甲醛、二甲苯及排风设施控制风速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甲苯和甲醛的检出率为82.1%(23/28),各作业点二甲苯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个取材岗的甲醛检测结果超标,超标率为14.3%(2/14),各侧局部吸风装置及通风柜控制风速均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应加强医院病理科对职业病危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预防医技人员职业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劳动者接触水平。方法:于2018年9月,对6家输电工程和3家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工艺进行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变电工程破碎工接触矽尘、电焊工接触电焊烟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分别为2.72、14.03 mg/m 3,输电工程木工及变电工程破碎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和筑路工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结果分别为87.9、92.5、87.1、92.5、93.0、90.2 dB(A),输电工程瓦工及变电工程的瓦工、普工3、筑路工1、筑路工2接触手传振动的4 h时间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分别为5.36、5.21、5.28、10.71、5.22 m/s 2,输电工程和变电工程电焊工肢体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分别为401.19、319.68 μW/cm 2,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各岗位化学性有害因素、高温及热辐射接触水平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结论: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多个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超标情况,应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有针对性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噪声与手传振动联合作用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汽车制造业噪声和手传振动联合作用对噪声性听力损失(NIHL)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某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998名员工为研究对象,以其中352名仅接触噪声的工人为噪声组,342名接触噪声和手传振动的工人为联合作用组,304名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测试,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用χ 2检验;NIHL影响因素分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自变量纳入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 结果:各组间L Aeq,8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两比较显示,噪声组、联合作用组L Aeq,8 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噪声组与联合作用组L Aeq,8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人群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低于噪声组和联合作用组( P<0.012 5),联合作用组人群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噪声组( P<0.012 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工龄、性别、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影响后,噪声接触、手传振动与噪声联合接触均对工人听力有影响( P<0.05),其中,手传振动与噪声联合接触导致听力损失的风险高于单纯噪声接触。 结论:汽车制造业中噪声和手传振动可能存在联合作用,可增加劳动者罹患NIHL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4至2020年某油田分厂职工在岗猝死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某大型油田职工发生在岗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此类事件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4月,收集某大型油田2014至2020年死亡职工的病历资料和生前1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共纳入在岗猝死的85名职工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将职工分为接害工种(66人)与非接害工种(19人),回顾性分析猝死职工临床资料特点,分析病例的性别、年龄、工龄、工种、猝死原因分布情况,各项职业健康检查指标异常检出情况,采用χ 2检验分析工种、工龄和体检异常指标的分布情况。 结果:在岗猝死85名职工中,男女比例为16∶1,40~50岁职工猝死占比最高(54.12%,46/85),接害部门一线工种占43.53%(37/85)、工龄为20~30年职工占57.64%(49/85)。猝死原因以心源性猝死为主(78.82%,67/85)。不同工种职工的血压、血糖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24、24.22, P<0.05),不同工龄职工的血脂、血糖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2.37、31.435, P<0.05)。 结论:油田企业应落实有害因素防护措施,加强健康宣教,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油田职工在岗猝死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7至2020年莘县接尘企业粉尘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莘县接尘企业工作场所接触粉尘浓度现状,评估接尘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为制定接尘企业职业防护规范及管理制度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2月,收集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至2020年对89家接尘企业各接尘岗位的粉尘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度、粉尘种类和企业规模接尘企业的粉尘浓度检测合格率。结果:2017至2020年共监测接尘企业89家,采集粉尘样品2 132份,合格样品1 818份,总合格率为85.3%。2017至2020年各年度粉尘检测合格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分别为78.7%(447/568)、84.1%(471/560)、88.6%(418/472)和90.6%(48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6.27, P=0.003);矽尘(66.1%,41/62)、谷物粉尘(86.7%,1 549/1 786)、棉尘(84.1%,106/126)和木粉尘(77.2%,122/158)4种粉尘检测样品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66, P=0.002);大、中型企业粉尘样品检测合格率(95.1%,1 194/1 256)明显高于小型企业(71.2%,624/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 584.40, P=0.001)。 结论:莘县接尘企业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小型企业粉尘浓度检测合格率较低,矽尘职业危害依然严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构建肺功能异常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于2021年4月,选取2020年常州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中涉及粉尘的47家企业的4 255名工人,采用logistic回归对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其相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和决策分析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年龄( OR=1.03,95% CI=1.02~1.05, P<0.001)、体检类别( OR=4.52,95% CI=1.69~12.10, P=0.003)、粉尘类别[与煤尘比较,水泥粉尘( OR=3.45,95% CI=1.45~8.18, P=0.005);矽尘( OR=2.25,95% CI=1.01~5.03, P=0.049)]、血压( OR=1.63,95% CI=1.22~2.18, P=0.001)、红细胞( OR=1.94,95% CI=1.08~3.48, P=0.027)、肌酐( OR=0.08,95% CI=0.05~0.12, P<0.001)、日接触时间( OR=1.06,95% CI=1.01~1.12, P=0.034)以及总尘浓度( OR=1.29,95% CI=1.08~1.54, P=0.005)是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风险预测列线图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决策分析曲线结果显示,当列线图模型阈值概率超过0.05时进行肺功能异常干预具有更好的效果。 结论: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对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进行风险预测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制冷设备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某制冷设备生产企业工作场所电焊岗位噪声和紫外辐射的分布及强度,了解焊接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为该类型岗位的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5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6至2018年某制冷成套设备生产企业的压力容器车间和机组总装车间中电焊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576人。对其进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测量,对测量数据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压力容器车间个体8 h等效声级(L EX,8h)超标率为82.2%(37/45),与机组总装车间比较,压力容器车间焊接工人的个体L EX,8h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43, P<0.05);压力容器车间和机组总装车间焊接作业人员罩内眼部有效辐照度超标率分别为33.3%(4/12)、25.0%(3/12),罩内面部紫外辐射测量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与机组总装车间工人比较,压力容器车间工人噪声聋检出率1.5%(5/336)和听力损失者检出率20.5%(69/336)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压力容器车间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趋势=22.42, P<0.01);与机组总装车间比较,压力容器车间工人晶体浑浊、角膜云翳、听力损失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45、14.80、55.99, P<0.01)。 结论:焊接岗位工人接触噪声和紫外辐射危害容易被忽视,企业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综合保障措施,保护电焊人群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油雾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金属加工液广泛用作机械加工的冷却液、润滑剂和除锈剂等,在加工过程中会形成油雾。油雾成分复杂,对环境和作业人员可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本文综述了金属加工液油雾对人体皮肤、呼吸系统和致畸致癌等方面的健康危害,讨论了国外油雾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的制定情况,以期为我国金属加工液油雾职业健康风险防控和制定工作场所油雾职业接触限值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