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风险分层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风险分层研究.方法:选取 2019 年 9 月—2022年 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 AHF病人 9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分为未入院组和再入院组.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通过决策树分析,依据模型预测个体风险评分,构建危险分层系统.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贫血、营养不良、心房颤动、脑钠肽升高均是 AHF老年病人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次入院的危险因素(均P<0.05).由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危险分层系统将所有病人分为 5个亚组:极低危组、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各风险组非计划性再入院概率分别为 7.18%、10.18%、35.89%、52.79%、65.82%.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贫血、心房颤动、脑钠肽升高、营养不良是 AHF老年病人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和风险分层,可以为AHF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OPD患者行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不良事件的差异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接受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N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不良事件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CABG手术的COPD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体外循环,分为ONCABG组(64例)及OPCABG组(154例),对其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FEV160%为分界点分为4个亚组(ON1、ON2、OP1、OP2),探讨术后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18例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63.81±7.72)岁,其中男149例(68.35%)。ONCABG组和OPCABG组在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组分析中,ON1(FEV1≤60% ONCABG,22例)组术后肺部感染(72.73%对45.65%, P<0.05)、术后心房颤动(59.09%对32.61%, P<0.05)的发生率高于OP1(FEV1≤60% OPCABG,46例)组。 结论:FEV1≤60% COPD患者ONCABG术后肺部感染、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于OPCAB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基底动脉闭塞亚型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基底动脉闭塞亚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经机械取栓术治疗的96例基底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卒中的机制分为三组:基底动脉栓塞无椎动脉狭窄组(第1组,33例)、椎动脉狭窄伴基底动脉闭塞组(第2组,30例)、基底动脉内原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组(第3组,33例)。术后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行头颅CT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出血;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不同亚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基底动脉闭塞部位、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96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均顺利完成,其中,91例(94.8%)血管再通成功;三组患者首选血管内治疗的方式、血管再通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第1组相比,第2、3组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长、手术时长、发病至再通时长均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96例患者均接受术后90 d的临床随访,其中31例(32.3%)预后良好(mRS≤2分);三组患者预后良好、死亡、术后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发病至再通时间后,组别与临床良好预后结果无关( P=0.132)。 结论:不同基底动脉闭塞亚型经个体化机械取栓术治疗后发病至再通的时长可能不同,但其总的疗效相当;基底动脉栓塞无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所需的时间较短,但其与预后良好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血流感染三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 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ubspecies equisimilis,SDSE)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常定植于咽部、胃肠道、尿道和女性生殖道,可导致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坏死性筋膜炎、脑膜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现回顾性分析3例SDSE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3例患者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SDSE,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主要症状为发热。2例患者伴有下肢皮肤红肿,1例伴有脑梗死与眼内炎。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SDSE血流感染好发于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发热、皮肤软组织炎症为主要表现,治疗应首选青霉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隐源性卒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作为临床上主要的缺血性卒中亚型之一,隐源性卒中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房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颈动脉蹼、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等疾病,需要进行详细、针对性的评估,并需高度重视其复发风险。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概念的提出,使之成为一种治疗相关性疾病,应针对不同病因采用抗血小板、抗凝、介入和手术等治疗,以降低其卒中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龄老年NVAF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长期随访结果及其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1日至7月30日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根据入组时的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和低龄老年组(年龄≥65岁~<80岁),进一步根据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将高龄老年组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进行亚组分析。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每半年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记录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随访结束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或患者死亡日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老年NVAF患者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纳入患者177例,其中高龄老年组107例,年龄(88.64±5.43)岁,低龄老年组70例,年龄(69.87±7.47)岁。高龄老年组随访(4.30±1.72)年,低龄老年组随访(4.80±1.63)年,期间两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例(15.9%)比10例(14.3%), P>0.05],而高龄老年组患者发生出血事件和严重出血事件的比例均高于低龄老年组[分别为49例(45.8%)比7例(10.0%),和15例(14.0%)比1例(1.4%),均 P<0.05]。高龄NVAF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出血事件者49例(出血组),未发生出血事件者58例(未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病、恶性肿瘤的比例更高,有出血史的比例更高,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更高(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HAS-BLED评分高、既往出血史、合并恶性肿瘤是高龄老年NVAF患者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高龄老年NVAF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与低龄老年患者相当,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高,而年龄、HAS-BLED评分、既往出血史、合并恶性肿瘤是其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心房颤动(房颤)病史患者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其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植入心脏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烟酒史等)和随访资料(包括起搏模式、起搏比例及植入后用药)等,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结果:入选223例患者,年龄(70.23±8.88)岁,其中男113例,随访(17.94±9.05)个月。①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45例(20%,45/223),包括症状性房颤21例(47%,21/45)和心房高频事件(AHRE)24例(53%,24/45),AHRE中亚临床房颤(SCAF)10例(42%,10/24)。②新发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在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房性早搏百分数、平均心率及最快心率、心室起搏百分数、起搏模式、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上述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 OR=0.170,95% CI 0.050~0.573, P=0.004)、饮酒史( OR=9.319,95% CI 2.688~32.304, P<0.001)、左心房内径( OR=1.143,95% CI 1.024~1.276, P=0.018)、心室起搏百分数( OR=1.045,95% CI 1.023~1.067, P<0.001)、最快心率( OR=1.044,95% CI 1.021~1.067, P<0.001)、房性早搏百分数( OR=2.001,95% CI 1.427~2.807, P<0.001)是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经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31,截断值0.249,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6.0%。 结论:联合性别、饮酒史、左心房内径、心室起搏百分数、最快心率、房性早搏百分数对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伊伐布雷定致心房颤动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伊伐布雷定致心房颤动(房颤)的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提取2015年第2季度至2019年第4季度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E)报告。根据首要可疑药物,AE报告被分为伊伐布雷定组和其他药物组,并各自分为房颤事件与非房颤事件组。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对伊伐布雷定相关房颤信号进行检测,房颤事件报告数≥3且 ROR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1为房颤信号阳性。通过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评价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校正 ROR值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比较伊伐布雷定相关房颤事件和非房颤事件组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剂量和适应证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的临床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伊伐布雷定致房颤的影响因素。 结果:纳入分析的报告为6 019 954例,伊伐布雷定组1 799例(0.03%),其他药物组6 018 155例(99.97%)。伊伐布雷定组中房颤事件组51例(2.83%),其他药物组中房颤事件组24 266例(0.40%)。伊伐布雷定致房颤事件总体 ROR为7.21(95 %CI:5.45~9.52),总体校正 ROR为6.81(95 %CI:5.13~9.02);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总体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60岁组比较,70~79岁和≥80岁组患者应用伊伐布雷定后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比值比( OR)=6.525,95 %CI:1.896~22.456, P=0.003; OR=4.948,95 %CI:1.050~23.315, P=0.043)]。 结论:伊伐布雷定有导致房颤的风险,高龄可能与伊伐布雷定相关房颤风险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0年陕西省克山病病情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掌握陕西省克山病病情现状,为当地克山病控制和消除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5-11月,在陕西省29个病区县(区、市)的全部病区乡(镇)开展克山病病情监测工作,以病区村为单位,收集病区人口学资料,由村医线索调查疑似心肌病病例并收集患者近期门诊或住院临床检查资料;组织疑似病例进行临床查体、心电图描记、胸部X线和心脏超声检查。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2019版)的通知》进行病区达标情况评估。结果:全省共有病区乡(镇)174个、病区村2 653个,病区村常住人口2 819 342人。共搜索出克山病疑似病例87例,克山病确诊病例29例,其中慢型克山病27例、潜在型克山病2例,未检出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及病程< 1年的新发病例。29例克山病病例心电图异常改变以ST-T改变、室性早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心房颤动多见,其中心电图单项改变占6.90%(2/29),两项改变占44.83%(13/29),3项及以上改变占48.28%(14/29)。胸部X线检查心胸比率正常者1例,轻、中、重度增大者分别有10、13、4例;心脏超声检查左心房增大者13例、左心室增大者15例、全心增大者6例。结论:陕西省所有病区乡(镇)均达到国家克山病消除标准。应持续做好克山病监测,加强慢型克山病患者自我管理及潜在型克山病患者的随访观察,积极开展克山病患者治疗项目,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促甲状腺素于正常高值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素(TSH)于正常高值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期间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219例OPCABG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0例,女49例;年龄35~82岁,平均(64.77±8.36)岁。根据术后7天内是否发生心房颤动(房颤),分为房颤组(64例)和未发生房颤组(155例)。收集两组病例资料,测定甲状腺功能指标。全组患者按正常范围内的TSH值(0.55~4.78 μIU/ml)等分为4个亚组(Q1~Q4),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 P<0.1的变量纳入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TSH Q1~3组相比,TSH Q4组术后房颤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年龄≥60岁、同型半胱氨酸≥18 μmol/L、TSH于正常高值均是OPCABG术后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SH于正常高值是OP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