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对产后生理性乳胀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对产后生理性乳胀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足月分娩、Ⅱ~Ⅲ度生理性乳胀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住院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加湿冷敷,对照组按传统乳腺疏通手法加低频脉冲仪器治疗。两组均在接受干预后24 h判定疗效,评估产妇乳房胀痛、肿胀以及乳腺管通畅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乳房胀痛评分、乳房硬度评分以及乳腺管通畅程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 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 P<0.05),观察组疗效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淋巴回流手法治疗生理性乳胀能有效减轻乳房胀痛、肿胀,改善乳腺管通畅程度,其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按摩加低频脉冲仪器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对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乳液淤积、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并发症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对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乳液淤积、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选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接收的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穴位按摩干预,研究组在穴位按摩同时配合吸乳器吸引干预。观察两组乳液淤积情况、纯母乳纯养率差异,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妇乳液淤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3 d、5 d、7 d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乳头凹陷、短平产妇进行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可有效疏通乳腺乳液,预防乳液淤积情况,降低乳房胀痛、急性乳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母乳喂养指导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母乳喂养技巧掌握情况、产后开始泌乳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指导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母乳喂养技巧掌握情况、产后开始泌乳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产妇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应用产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母乳喂养指导。结果:研究组自我护理技能、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乳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乳房胀痛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泌乳量充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母乳喂养指导可以提高产妇自我护理技能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且可以提高乳汁的分泌、母乳喂养率,降低乳房疼痛度和乳涨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产科病房住院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睡眠质量现状。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00例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中有50例产妇PSQI评分>7分,50例产妇PSQI评分≤7分,PSQI总平均评分为(10.41±1.18)分;其中各因子平均评分为:睡眠质量因子平均(1.95±0.71)分、入睡时间因子平均(0.89±1.27)分、睡眠时间因子平均(2.57±0.77)分、睡眠效率因子平均(2.41±0.92)分、睡眠障碍因子平均(1.34±0.47)分及日间功能因子平均(1.43±0.88)分。对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房胀痛、切口或宫缩痛及EPDS评分是影响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 P<0.05)。 结论:本研究选取的100例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中,有50例产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7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房胀痛、切口或宫缩痛及EPDS评分是影响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医护人员缓解产妇产后抑郁状态,教导产妇通过正确的乳房按摩及挤奶手法缓解乳房胀痛,缓解切口疼痛及宫缩痛给产妇带来的不适感,是改善剖宫产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有效护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挤奶日记联合针筒收集初乳法对母婴分离产妇早期泌乳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挤奶日记联合针筒收集初乳法对母婴分离产妇早期泌乳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11月产科病区住院的母婴分离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2—6月作为对照组,2018年7—11月作为试验组,每组40例,2组产妇均给予常规泌乳指导,试验组产妇在常规泌乳指导的基础上,指导记录挤奶日记并提供针筒收集初乳。比较2组产妇产后3 d的挤奶频率及挤奶量、泌乳启动时间、泌乳Ⅱ期时间、乳房胀痛情况及42 d纯母乳喂养率。结果:试验组产妇产后0~24 h、25~48 h、49~72 h的挤奶次数分别为(7.25 ± 1.53)、(7.40 ± 1.26)、(8.50 ± 0.82)次,高于对照组的(4.18 ± 2.62)、(6.35 ± 1.73)、(7.35 ± 1.7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408、-3.102、-3.824, P值均<0.01);试验组49~72 h挤奶量中位数50.30 ml,高于对照组的30.7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3.773, P<0.01);试验组泌乳启动时间、泌乳Ⅱ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分别提前了(9.82 ± 3.62)h及(15.83 ± 0.7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480、4.871, P<0.05);试验组72 h内乳房Ⅲ度胀痛情况为5.0%(2/40),低于对照组的25.0%(10/40),42 d纯母乳喂养率达62.5%(25/40),高于对照组的22.5%(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6.772、13.095, P<0.05)。 结论:挤奶日记联合针筒收集初乳法可有效提高产妇的挤奶次数,增加泌乳量,提前泌乳启动时间及泌乳Ⅱ期时间,从而促进纯母乳喂养率及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提高,并且能有效减轻乳房胀痛的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推拿联合揿针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乳腺推拿联合揿针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济南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产后缺乳产妇60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产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乳腺推拿治疗,观察组在乳腺推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观察两组乳房硬结、乳房胀痛缓解情况,双侧乳腺泌乳通畅率和治疗前后泌乳量。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泌乳通畅度、乳房胀痛及乳房硬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4、4.65、2.62,均 P < 0.05)。治疗前,两组泌乳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两组泌乳量均增加,观察组泌乳量为(116.54±5.94)mL,对照组为(108.46±4.64)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51, P < 0.05)。 结论:乳腺推拿联合揿针治疗产后缺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阶段刺激泌乳模式配合吸奶法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阶段刺激泌乳模式配合吸奶法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8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产后护理及常规泌乳指导,观察组在常规产后护理基础上采取分阶段刺激泌乳模式配合吸奶法进行泌乳指导。研究期间,对照组、观察因新生儿病情危重而转院脱落2例和1例,最终纳入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比较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泌乳Ⅱ期时间分布情况、产后96 h内的泌乳量、产后72 h乳房胀痛情况、产后42 d喂养方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12~24 h泌乳始动时间、产后49~72 h泌乳Ⅱ期时间的分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产后24 h、48 h、72 h、96 h的泌乳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72 h乳房胀痛Ⅱ、Ⅲ度分布占比低于对照组,产后42 d主要母乳喂养率63.41%(26/41)高于对照组40.00%(1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97.56%(40/41)高于对照组85.0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分阶段刺激泌乳模式配合吸奶法可刺激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泌乳Ⅱ期时间提前,有利于增加泌乳量、减轻乳房胀痛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围生期无缝隙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健康产妇及新生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产前产后无缝隙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对产妇及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9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分娩的健康产妇3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生期无缝隙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分别对产妇(泌乳量的多少、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乳房胀痛和皲裂发生情况以及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发生情况)及新生儿(异常体温、睡前哭闹及黄疸例数)2个方面进行临床评价。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3天63.33%(95/150)的产妇泌乳量足,显著多于对照组的51.33%(77/150);观察组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率为64.00%(96/1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67%(82/150);观察组产妇乳房胀痛和皲裂发生率为11.33%(17/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7%(43/150);观察组在产后6个月内,每月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发生黄疸44例,明显少于对照组6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23~15.01, P<0.05)。 结论:通过对健康成年产妇实施这种无缝隙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产妇泌乳量,让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同时减少乳房胀痛和皲裂的发生,对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新生儿也可以减少黄疸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火龙罐疗法治疗缓解产妇产后乳房胀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火龙罐疗法在缓解产妇产后乳房胀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期间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产后乳房胀痛产妇,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在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的基础上,采用乳房按摩、中药外敷乳房的治疗方法;试验组则采用旋转、点、震、闪等手法对产妇乳房、背部膀胱经与乳房反射区、膻中等穴进行火龙罐疗法.治疗3 d后,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满意率、泌乳量,治疗前后乳房胀痛、肿胀硬度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产妇乳房胀痛、肿胀硬度发生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产妇乳房胀痛、肿胀硬度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泌乳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总满意度98.33%(59/60)高于对照组78.33%(4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火龙罐疗法治疗产后乳房胀痛产妇,可明显降低产妇乳房胀痛程度,促进乳汁分泌,提高产妇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艾灸配合穴位按摩对高龄产妇产后泌乳量和乳房胀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艾灸配合穴位按摩对高龄产妇产后泌乳量和乳房胀痛的影响.方法:将196例高龄产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艾灸配合穴位按摩,均治疗3天.治疗后比较两组产妇产后12、72 h乳房疼痛程度、乳房肿胀硬度、胸肋胀痛情况、饮食情况、情志状态及泌乳量.结果:产后12 h,两组产妇乳房疼痛程度、乳房肿胀硬度、胸肋胀痛情况、饮食情况、情志状态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泌乳量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神色情况得分高于观察组(P<0.05);产后72 h,两组产妇乳房疼痛程度与肿胀程度均降低(P<0.05),胸肋胀痛情况、饮食情况、神色情况与情志状态得分均降低(P<0.05);产后72 h,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乳房疼痛与乳房肿胀缓解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胸肋胀痛情况、饮食情况、神色情况与情志状态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泌乳量较对照组提高(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91/98),高于对照组的81.63%(80/98)(P<0.05).结论:艾灸配合穴位按摩可增加高龄产妇产后泌乳量,减轻乳房胀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