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物种冠层叶片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物种间功能性状差异是生态系统物种共存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功能性状种内变异对物种共存和分布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基于林冠塔吊平台,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10种主要组成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形态、生理生化功能性状沿林冠垂直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随着林冠垂直高度的增加,叶厚、比叶重、类黄酮、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叶片碳氮比呈增加趋势.不同树种间叶片功能性状差异显著,种间变异显著影响形态和化学性状,而种内变异对生理性状变异贡献较大,且上冠层性状种内变异高于下冠层,而种间变异在垂直梯度上变化不明显.阔叶红松林叶片功能性状在林冠垂直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种间变异对阔叶红松林物种共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种内变异亦不可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辽西半干旱区青贮作物的营养品质及养分利用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探明辽西半干旱区青贮作物的营养品质和养分需求特征,本研究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设置青贮玉米、甜高粱和高丹草种植试验,对其产量、营养品质、饲用价值、矿质养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高丹草鲜产和干产都显著高于青贮玉米和甜高粱,干物质产量达到34.22 t·hm-2.(2)青贮发酵能够提高青贮作物的粗蛋白、粗脂肪,降低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含量;相较于甜高粱和高丹草,青贮玉米的营养品质更好.(3)青贮发酵提高了青贮作物的饲用价值,青贮玉米的消化性干物质、干物质采食量、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甜高粱和高丹草.(4)3种青贮作物植株的氮(N)、磷(P)、钾(K)含量无显著差异,3种青贮作物的N、P、K需求大约在200~300、60~90、320~580 kg·hm-2,高丹草的N、P、K吸收量显著高于青贮玉米和甜高粱,对K的需求量大.综合分析表明,青贮发酵能有效改善青贮作物的营养品质,青贮玉米是当地较为适宜种植的青贮作物类型,研究结果为辽西地区青贮作物的高产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雄激素受体通过微小RNA-9-5p/N-my下游调节基因1通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侵袭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AR如何通过调控微小RNA(miRNA,miR)-9-5p和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通路,从而影响胰腺导管腺癌(PDAC)细胞的侵袭。方法:对PDAC组织和相应非肿瘤组织样本的分析。我们通过在PDAC细胞系PANC-1、BxPC-3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AR,用Transwell方法观察AR对PANC-1、BxPC-3及侵袭的影响。通过生信分析寻找能够调控靶基因NDRG1表达的miRNA,并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该miRNA与NDRG1的调控关系,观察其对PANC-1、BxPC-3细胞侵袭的影响。通过转染miR-9-5p和NDRG1等基因来评估对PANC-1、BxPC-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 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 结果:相对于载体对照细胞(PANC-1、BxPC-3-Ctrl),过表达AR促进了PDAC细胞(PANC-1、BxPC-3-oeAR)的PDAC细胞侵袭(0.65±0.07比2.11±0.52、0.74±0.05比2.2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60、10.120, P<0.05)。相对对照细胞(PANC-1、BxPC-3-Scr),敲除AR抑制了PDAC细胞的侵袭(PANC-1-shAR、BxPC-3-shAR)(0.75±0.12比0.34±0.02、0.84±0.13比0.44±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117、13.155, P<0.01)。miR-9-5p模拟物能显著抑制AR过表达PDAC细胞PANC-1、BxPC-3的侵袭能力(0.67±0.06比2.25±0.22、0.88±0.07比2.07±0.32, t=15.124、8.156, P<0.05),而miR-9-5p抑制剂则能增强对照组细胞的侵袭能力(1.64±0.23比0.75±0.09、1.48±0.26比0.84±0.15, t=11.143、9.175, P<0.05)。PDAC组织里,miR-9-5p的产量明显低于正常胰腺组织(0.23±0.02比1.58±0.57, t=8.122, P<0.05)。利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我们更深入地肯定了miR-9-5p直接影响NDRG1的3’非翻译区(3’UTR),以此压低其表达。miR-9-5p的过表达显著降低了NDRG1蛋白水平(0.76±0.04比0.42±0.22, t=7.143、11.106, P<0.05),而miR-9-5p的抑制剂则提高了NDRG1蛋白表达(0.46±0.02比1.22±0.26, t=6.121、15.106, P<0.05)。oeAR显著增加了NDRG1的表达(0.37±0.02比1.56±0.45, t=8.197、8.996, P<0.05),而AR的抑制则减少了NDRG1的表达(0.66±0.05比0.22±0.04, t=11.751、6.196, P<0.05)。过表达NDRG1显著抑制PDAC细胞的侵袭能力(1.13±0.12比0.42±0.06, t=5.175、7.776, P<0.05)。NDRG1敲除PDAC细胞侵袭能力显著升高(0.56±0.06比1.36±0.27, t=16.151、17.135, P<0.01)。 结论:雄激素受体通过miR-9-5p/NDRG1通路抑制PDAC细胞侵袭的机制,为PDAC的治疗提供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133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影响人牙周膜干细胞成牙骨质分化潜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01133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成牙骨质分化潜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7~30岁10例就诊患者因正畸需要或因阻生拔除的牙齿共12颗,从离体牙上提取hPDLSC,分别转染靶向LINC01133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LINC01133,si-LINC01133)或阴性对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negative control,si-NC),以转染si-LINC01133为实验组,转染si-NC为阴性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si-LINC01133的沉默效率;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PDLSC成牙骨质分化相关蛋白包括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牙骨质附着蛋白(cementum attachment protein,CAP)、牙骨质蛋白1(cementum protein-1,CEMP-1)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和线粒体超氧化物指示剂MitoSOX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量;通过JC-1荧光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蛋白包括NADH脱氢酶[泛醌]1β亚单位8(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1 beta subcomplex subunit 8,NDUFB8)、琥珀酸脱氢酶亚单位A(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flavoprotein subunit A,SDHA)、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core protein 1,UQCR1)、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4亚型1(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4 isoform 1,COXⅣ)、ATP合成酶F1亚单位α(ATP synthase F1 subunit alpha,ATP5A)的表达水平。结果:hPDLSC的LINC01133表达水平被si-LINC01133有效沉默(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385±0.128)( t=10.72, P<0.01),沉默效率超过60%。LINC01133沉默后,hPDLSC BS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664±0.179)( t=4.62, P<0.01);CA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736±0.229)( t=2.83, P<0.05)。LINC01133沉默后,hPDLSC线粒体活性氧产量显著上升(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1.458±0.185) (t=4.96, P<0.05);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209±0.029)( t=53.99, P<0.01);NDUFB8表达水平显著上升(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1.683±0.397)( t=3.45, P<0.05);SDH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428±0.228)( t=5.02, P<0.05)。实验组UQCR1、COXⅣ和ATP5A的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INC01133可能通过调控hPDLSC线粒体功能,进而影响hPDLSC成牙骨质分化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水凝胶三维培养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特性及分化潜能的研究实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对比神经干细胞(NSC)在Matrigel水凝胶培养和悬浮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形态、增殖、分化潜能、细胞产量及存活率等情况。方法:分离提取孕12~13 d胎鼠大脑组织中的神经干细胞,用悬浮培养、三维Matrigel水凝胶支架培养2种培养方案传代神经干细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术鉴定巢蛋白(Nestin)和Sox-2的表达,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用10%的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培养基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后,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的终末分化细胞: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对应特异性标记物分别为NeuN、CNPase、GFAP。结果:免疫荧光鉴定P1代NSC,Nestin和Sox-2双阳性表达;P2代流式细胞鉴定Nestin∶90%,证明从胎鼠大脑能够获取纯度较高的神经干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表明Matrigel基质胶三维培养方案细胞产量明显升高,是悬浮培养方案的5~10倍,收取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率较悬浮培养稍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812)。本试验两种方法培养的NSC均具多向分化性能,均能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后各终末细胞所占比例基本一致( P值分别为:0.1302;0.1108;0.1605)。 结论:相比于悬浮培养,三维Matrigel水凝胶支架方案培养出的NSC,具有活性高,增殖能力强,消化后死亡率低,细胞产量大,能达到悬浮培养的5倍以上,能稳定传代及便于细胞形态学观察等优点,并在连续传至多代后仍能保持NSC的基本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艰难梭菌感染主要ST型菌株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致医院感染性腹泻艰难梭菌主要序列型别(ST81、ST8和ST42)之间的毒力特征、芽孢形成能力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住院腹泻患者送检艰难梭菌培养的稀便标本816份进行艰难梭菌分离和培养。以该院主要序列型别的艰难梭菌ST81(26株)、ST8(15株)和ST42(14株)为实验菌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艰难梭菌的毒素基因和毒素A/B蛋白的表达;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艰难梭菌的芽孢形成能力;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艰难梭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CR方法扩增耐药基因、测序及氨基酸突变分析艰难梭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氨基酸的突变位点。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ST81型菌株为 tcdA-tcdB+/cdtA-cdtB-毒素型别,ST8和ST42型菌株均为 tcdA+tcdB+/cdtA-cdtB-毒素型别,ST42、ST8和ST81型别菌株产生毒素A/B蛋白的产量分别为41.9、2.4和0.83,ST42和ST8组毒素A/B蛋白的产量高于ST8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ST42菌株毒素A/B蛋白的产量高于ST8组( P=0.045)。ST81、ST8和ST42型菌株的芽孢形成数量分别为494×10 5 CFU/ml、160×10 5 CFU/ml和166×10 5 CFU/ml,ST81型菌株的芽孢形成数量明显高于ST8和ST42型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ST81型菌株为多重耐药菌,对头孢曲松、莫西沙星、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率均为100%(26/26),ST8型菌株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为9/15,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1/15。ST81型别菌株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高于ST8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ST81型别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于ST8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5)。ST42型对头孢曲松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0和3/14。ST81型菌株对头孢曲松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ST4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ST81型菌株携带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相关基因 ermB阳性率[100%(26/26)]高于ST8组(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喹诺酮类的耐药基因 gyrA和 gyrB编码的氨基酸突变分析显示,ST81和ST8型别菌株 gyrA和 gyr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同时发生突变,但 gyr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突变位点不同。ST81型菌株为82位点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和426位天冬氨酸突变为缬氨酸,ST8型菌株为82位点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和426位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ST42型别菌株 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为单突变,82位点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 结论:ST81型和ST42均为多重耐药菌,ST81型芽孢形成能力较强,ST42型别毒力较强。ST81和大部分ST8型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较强,需警惕多重耐药性ST81、较强毒力高耐药性ST42和ST8型菌株在医院的播散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组织细胞外囊泡调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小鼠颌骨缺损愈合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肝组织细胞外囊泡(LT-EV)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并治疗小鼠颌骨缺损的生物学过程,以期为临床颌骨缺损治疗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方法:使用酶解法和差速离心法提取小鼠LT-EV,使用扫描电镜、蛋白质印迹法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仪鉴定和表征LT-EV,并通过蛋白质组学、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进一步探索LT-EV的生物学功能。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T-EV血浆浓度,计算LT-EV的血浆半衰期。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注射LT-EV 24 h后的生物学分布。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将6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LT-EV组(每组3只),所有小鼠行颌骨缺损手术,每7天行尾静脉注射(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LT-EV组注射LT-EV),术后28 d使用显微CT检测小鼠颌骨愈合程度,通过HE染色分析LT-EV的多器官生物安全性,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颌骨缺损区域成骨标志蛋白表达量。采用LT-EV处理成骨分化诱导的人颌骨间充质干细胞(hJBMSC)(取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创伤与正颌外科提供的正颌手术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颌骨骨片),并比较hJBMSC组与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差异,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LT-EV的体外促成骨分化作用。结果:LT-EV产量较高,蛋白组学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显示,LT-EV含有调节细胞生物功能的系列蛋白质。尾静脉注射的LT-EV可到达小鼠颌骨缺损区域,并促进颌骨缺损的再生修复[LT-EV组和对照组骨体积分数分别为(36.06±4.20)%和(18.58±5.61)%; t=4.32, P=0.013],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LT-EV在体外可以促进hJBMSC成骨分化,相比对照组,hJBMSC组成骨分化后ALP染色和成骨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强( P<0.05)。 结论:LT-EV产量大、易获取、生物安全性高并具备优良的促成骨作用,有望成为颅颌面骨骼缺损再生的无细胞疗法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体重指数对胰岛分离产量及胰岛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分组的供体胰腺胰岛产量和功能差异。方法:纳入研究的93例胰腺均来自器官捐献者,根据亚洲人肥胖等级分组标准,将供体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BMI:18.50~22.99 kg/m 2)、超重组(BMI: 23.00~24.99 kg/m 2)和肥胖组(BMI≥25.00 kg/m 2)。利用Ricordi方法消化胰岛,连续密度梯度法纯化胰岛,检测胰岛分离效率、胰岛活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试验(GSIS)检测胰岛素分泌能力。 结果:胰岛分离产量(IEQ)在肥胖组(BMI≥25.00 kg/m 2)更高( F=3.05, 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供体BMI水平与胰岛功能呈正相关性( r=0.37, P=0.01)。 结论:当供体BMI在一定范围内时,供体BMI水平越高,所得胰岛产量越高,且功能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年龄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效果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明确年龄因素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年龄人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60例健康女性的剩余脂肪组织,年龄18~65岁。按供体年龄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18~29岁,B组30~49岁,C组50~65岁。各年龄组的脂肪采用胶原酶分离获得血管基质成分(SVF),应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脂肪中SVF的产量和活力;体外培养获得第2代A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年龄组ASCs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各年龄组ASCs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外成脂诱导分析各年龄组ASCs成脂分化潜能,通过RT-PCR检测成脂关键基因 PPAR-γ和 CEBP-α的表达水平。建立体内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动物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周龄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3个实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将3个不同年龄组的1×10 6个ASCs和0.3 ml的脂肪颗粒混合后,注射于裸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空白对照组:注射10 μl PBS与脂肪颗粒混合物。移植后3个月取材,比较各组脂肪移植物的重量和体积,HE染色评估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所占比例,通过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移植物内脂肪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脂肪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样本比较应用one-way ANOVA,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Muse细胞分析仪结果显示,A、B、C 3组SVF计数分别为(7.06±1.28)×10 5/ml、(6.90±0.32)×10 5/ml、(6.40±0.62)×10 5/ml,活力分别为82.46%±2.81%、82.01%±3.85%、77.82%±3.45%,各年龄组SVF的含量未见差异,SVF细胞活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671, P=0.008)。各组ASCs的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105、CD73表达均在95%以上,阴性表面标志物表达均在2%以下。ASCs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减缓。体外成脂分化诱导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A、B、C 3组的吸光度值无差异,并且成脂相关基因 PPARγ和 CEBP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后3个月,A、B、C 3组移植物重量分别为(0.18±0.02) g、(0.17±0.02) g、(0.15±0.01) g,均大于空白对照组的(0.13±0.0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274, P<0.001)。A、B、C 3组移植物剩余体积分别为(262.88±17.69) mm 3、(263.83±25.96) mm 3、(240.06±25.08) mm 3,均大于空白组的(201.81±31.48) m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95, 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重量和剩余体积分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31、 P=0.012, F=3.364、 P=0.049)。HE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3个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年龄组ASCs辅助移植脂肪可见脂肪细胞分布均匀,纤维结缔组织及坏死组织较少,各组间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34、 P=0.027, F=9.314、 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内的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82、 P=0.756, F=0.421、 P=0.66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年龄ASCs辅助脂肪移植组均可观察到较多的perilipin阳性脂肪细胞,分布均匀。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新生血管数为(15.70±4.16)个/mm 2,B组(17.03±8.30)个/mm 2,C组(16.68±6.71)个/mm 2,空白对照组(11.50±4.04)个/mm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23、 P=0.019)。各年龄组新生血管密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18、 P=0.805)。 结论:人AS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但年龄因素不影响ASCs的成脂分化潜能。人不同年龄ASCs均有效地提高了裸鼠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年轻人群ASCs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优于老年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预处理及工程化改造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泌体可替代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慢性创面修复,但外泌体存在靶向性差、利用度低、产量不高等问题,使得其在慢性创面的治疗中作用有限。实现外泌体治疗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用于慢性创面修复需要克服的首要难关。研究显示对外泌体进行预处理及工程化改造,可以进一步开发其治疗潜力。该文对外泌体预处理策略及工程化改造技术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