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 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 结论: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救治流程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接诊的67例创伤骨科患者资料。在全程防护下进行筛查,根据病情进行门急诊处置或住院手术。门急诊治疗26例,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9.5岁。6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14例肢体骨折患者予手法复位后固定制动,2例皮肤裂伤患者予清创缝合,4例髋部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住院手术41例,男14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8.5岁。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接受后凸成形术,1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肘关节置换术,1例跟腱断裂患者行跟腱探查缝合,其余27例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结果:患者以骨质疏松骨折为主,分别占门急诊与住院患者的61.5%(16/26)和68.3%(28/41)。41例住院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 d,住院时间平均为4.5 d,较2019年同期患者(3.1、11.5 d)减少。住院患者中入院伴发热4例、术后发热26例,皆与原发伤或手术创伤相关。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中并发急性肺栓塞。结论:COVID-19防控仍要继续;通过严格的筛查、防护和监督来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行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比例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所增加;血源短缺是影响患者救治的主要问题;对于应手术治疗的创伤骨科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仍应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手术组1年152例二尖瓣成形手术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单手术组1年完成二尖瓣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二尖瓣成形术病因学特点、成形方法、成形效果、手术入路及术后早期结果,分析收治各类二尖瓣疾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在单手术组完成的二尖瓣手术共209例。二尖瓣手术占同期本组全部手术53.6%。男100例(47.8%),女109例(52.2%);年龄11~85岁,平均(53.5±15.2)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21例(57.9%),Ⅲ/Ⅳ级88例(42.1%)。其中二尖瓣成形术152例(72.7%),二尖瓣置换术57例(27.3%)。结果:152例二尖瓣成形术中采用全胸腔入路117例(77%)。术中应用成形环145例(95.4%),其中Physio Ⅱ成形环118例(81.4%),应用Gore-Tex人工腱索89例(58.6%)共145条,瓣叶成形15例(9.9%),缘对缘技术2例(1.3%),交界成形34例(22.4%),腱索及乳头肌劈开15例(9.9%)。退行性变成形率100%,风湿性心脏病成形率48.1%。术后1周左右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无或微量反流91例(59.9%),轻度反流58例(38.2%),中度反流3例(2.0%)。术后全因死亡2例(1.3%),无成形效果不良再次手术患者。结论:本中心退行性二尖瓣病变已成为收治二尖瓣疾病首位,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比例下降,退行性二尖瓣病变具有极高的成形率,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由于其特殊的病理解剖特点,成形率相对较低。大部分二尖瓣成形术可经全胸腔镜方式完成。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应用二尖瓣成形环结合Gore-Tex人工腱索能够取得满意的成形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病理类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修复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收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及随访结果,总结报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资料。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根据二尖瓣病变情况联合采用交界切开、瓣叶削薄、钙化剥除、腱索松解及乳头肌劈开方法,全部应用二尖瓣人工瓣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C型环)固定,合并房颤患者均采用迷宫射频消融(Maze-Ⅳ)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收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二尖瓣、心功能及心律等情况。结果:根据病理分型,术中探查可见,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8例。其中Ⅰ、Ⅱ型病例均修复成功,Ⅲ型中出现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复搏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而中转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10.62±27.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63±17.63)min,ICU停留(46.16±11.37)h,机械通气(21.60±10.89)h。全组术后30天无死亡,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3例,无卒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完成瓣膜修复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9.86±6.78)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手术等事件发生,随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P<0.001)。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修复,保留了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良好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熟练掌握心脏瓣膜修复的基础上,熟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解剖特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开展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是可行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指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友病相关骨科疾病主要包括关节内出血、慢性滑膜炎、软组织畸形、血友病性假瘤、病理性骨折及跟腱挛缩。血友病相关骨科疾病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但血友病骨科手术不同于常规手术,围手术期凝血因子的替代方案、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术中操作、术后管理、功能训练与康复,以及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检测等均可影响手术效果。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在2016年版《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采用Delphi法问卷调查的形式,制订了《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指南》,详细阐述了截骨矫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融合术、截肢术等血友病相关骨科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原则和注意事项,最终形成17条推荐意见,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规范血友病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20年6月,应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跖骨缺损长度3.2~9.5 cm,截取的腓骨瓣长度4.8~9.5 cm。其中单独第1跖骨缺损5例,同时合并有第2~4跖骨缺损7例。急诊清创后按照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操作要求将人工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及覆盖肌腱裸露创面,等待约2周后创面分泌物减少、感染初步控制后再行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其中所有第1跖骨骨缺损采取腓骨骨皮瓣移植,将腓动脉与足背动脉吻合4例,2条腓静脉与足背静脉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吻合8例。第2~4跖骨缺损切取自体髂骨植骨术。骨皮瓣供区切取皮瓣宽度不超过5.0 cm直接缝合,宽度大于5.0 cm的、切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术后门诊随访6~24个月,所有腓骨皮瓣成活,皮瓣外观、色泽正常,质地柔软,无慢性溃疡,术后12周左右骨愈合良好,顺利拆除内固定,步态正常。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跖骨缺损,血运丰富、骨愈合速度快,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抗感染能力更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2年10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6例、贵阳钢厂职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肌腱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26~58岁。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每组16例。分别采用自体PRP、双层人工真皮或两者联合进行创面治疗,并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自体刃厚头皮移植术。Ⅱ期术后7 d,观察患者自体皮成活情况,并计算成活率。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创面愈合后3、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厚度、充血情况、柔软度等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Ⅱ期术后7 d,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患者自体皮成活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P+人工真皮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0)、(24±4)d,均较单纯PRP组的(24.4±5.5)、(30±8)d明显缩短( P<0.05),也均较单纯人工真皮组的(24.8±4.9)、(32±8)d明显缩短( P<0.05)。创面愈合后3、6个月,PRP+人工真皮组患者瘢痕柔软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纯PRP组( Z值分别为12.91、15.69, P<0.05)和单纯人工真皮组( Z值分别为12.50、12.91, P<0.05)。3组患者瘢痕色泽、充血情况、厚度得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人工真皮组有1例患者覆盖双层人工真皮后10 d,因局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导致双层人工真皮部分液化脱落,予创面换药,同前再次行人工真皮移植及后续治疗;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疗效确切,不仅可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面愈合后远期瘢痕柔软度,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治疗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用部分臀大肌重建臀中肌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而缝合部分臀大肌于大转子以重建臀中肌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的患者7例,男2例,女5例,年龄42~77岁,平均52.7岁;幼时髋关节感染后遗畸形6例,Crowe 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均通过臀大肌前上部肌瓣及其肌腱于髂胫束部分离断,缝合于大转子顶和股外侧肌腱而重建臀中肌。术后康复训练,术后前3个月每个月、以后每半年到1年间返院复查X线片及髋关节活动情况。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7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78个月,平均37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48.0±3.8)分改善至术后(84.0±4.2)分,术前下肢短缩(5.2±1.2) cm改善至术后(2.4±0.6) cm,4例髋关节由术前屈曲(45.6±2.4)°改善至术后(87.6±3.6)°、外展术前(5.5±2.2)°改善至术后(28.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部分患者因臀中肌短缩和纤维脂肪化,采用臀大肌重建臀中肌功能,临床疗效良好,且不影响臀大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采用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7例,患儿年龄4~9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0 cm×12.0 cm~8.5 cm×16.0 cm,其中创面累及踝关节4例。合并趾长伸肌腱缺损3条2例、4条4例、5条1例,缺损长度5~12 cm。急诊清创后行VSD处理或人工真皮覆盖创面7~14 d,创面清洁后一期进行修复重建。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及足趾功能。结果: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于术后4~11个月行皮瓣修薄与肌腱松解术。术后定期随访4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优良,足趾远侧趾骨间关节伸展范围(50±5)°~0°,供区均无功能和感觉障碍。结论:应用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可将供区损害控制到最低,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真皮与皮瓣移植修复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人工真皮再生基质(以下简称人工真皮)和皮瓣移植治疗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门诊随访,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于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每组30例,A组为皮瓣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83±11.56)岁,包括单一软组织缺损5例,软组织缺损伴有骨折6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和(或)韧带损伤10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血管和(或)神经损伤3例,软组织缺损伴有其他2种以上复合伤6例;缺损面积为2.5 cm×1.2 cm~5.0 cm×1.6 cm;入院后急诊清创及骨、肌腱损伤处理后,行皮瓣(游离皮瓣、邻指皮瓣及岛状皮瓣)移植手术,术后1~6周开始功能锻炼。B组为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0±11.20)岁,包括单一软组织缺损6例,软组织缺损伴有骨折6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和(或)韧带损伤9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血管和(或)神经损伤5例,软组织缺损伴有其他2种以上复合伤4例;缺损面积为3.1 cm×1.3 cm~4.5 cm×1.8 cm。B组同A组清创及骨、肌腱损伤处理方式后覆盖人工真皮,待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后,二期行刃厚皮片移植,并于皮片移植术后1~2周开始功能锻炼。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皮瓣移植或刃厚皮片移植间隔时间、皮瓣或刃厚皮片成活率、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TPD及总主活动度(TAM)等方面的疗效差异。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皮瓣移植间隔时间(2.93±2.48)d,B组植皮间隔时间(19.87±3.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皮瓣成活率(96.00±9.32)%,B组皮片成活率(98.17±3.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所有患者门诊随访11~14(12.00±0.93)个月,A组部分患者术区外观臃肿,指体活动略微受限;B组患者指体活动正常,术区及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A、B组TPD分别为(8.67±2.01)mm、(9.50±1.81)mm;A、B组VSS评分分别为(3.40±1.07)分、(3.17±0.91)分;A、B组TAM评分分别为(18.30±1.97)分、(18.93±1.64)分,两组TPD测量、VSS评分及TAM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在治疗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中疗效确切,效果满意,具有与皮瓣手术相当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