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在头颈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EZH2是多梳抑制复合物2的催化亚基之一,具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作用,通过甲基化组蛋白3第27位赖氨酸参与对目的基因的负性表观遗传调控。既往研究表明,EZH2在头颈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EZH2有望成为治疗头颈恶性肿瘤新的分子靶点。本文就EZH2的结构与功能,EZH2在头颈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ERG蛋白在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中人类果蝇相关基因(HERG)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胆囊切除术的60例胆囊病变患者的胆囊组织,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6.0±14.0)岁。按是否存在胆囊结石分为胆囊结石组和对照组(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患者),每组各30例。彩超检测并计算胆囊收缩率。分别切除胆囊颈、体、底部组织做切片,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检测HERG蛋白和CD117(Cajal间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胆囊结石组胆囊收缩率为(65.8±4.1)%,低于对照组(73.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4, P<0.001)。免疫组化显示HERG蛋白主要分布在胆囊组织的黏膜层,呈棕黄色。Western检测胆囊结石组胆囊底部的HERG蛋白相对表达为(0.293±0.102),低于对照组(0.694±0.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8, P=0.027)。免疫荧光染色显示HERG蛋白主要分布于胆囊上皮Cajal间质细胞中。胆囊结石组胆囊底部Cajal间质细胞中HERG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而胆囊颈部和体部Cajal间质细胞中HERG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组织中均存在Cajal间质细胞和HERG蛋白,胆囊收缩率下降可能与胆囊底部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中的HERG蛋白表达下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梳基因家族蛋白在常见皮肤T细胞淋巴瘤及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表观遗传抑制因子PcG家族成员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1/2(EZH1/EZH2)、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EED)及胚胎干细胞抑制蛋白(SUZ12)在常见皮肤T细胞淋巴瘤及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CTCL/LPD)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2—201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的93例CTCL/LPD及8例扁平苔藓皮损石蜡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EZH2、EED、SUZ12及EZH1蛋白表达。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93例中包括44例蕈样肉芽肿(MF)、17例NK/T细胞淋巴瘤(NK/TCL)及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淋巴瘤样丘疹病(LyP)、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V-like LPD)及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各8例。93例CTCL/LPD中83例(89.2%)EZH2、81例(87.1%)EED、78例(83.9%)SUZ12、37例(39.8%)EZH1阳性;8例扁平苔藓中1例EZH2、8例EZH1阳性,EED、SUZ12全阴性。CTCL/LPD与扁平苔藓4种蛋白的表达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41.75、39.74、39.36及32.83,均 P < 0.001),且MF、NK/TCL、PC-ALCL、LyP、HV-like LPD及SPTCL与扁平苔藓的表达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α = 0.008 3,均 P < 0.001)。同时,EZH2与EZH1的表达评分在MF、NK/TCL、PC-ALCL、LyP、HV-like LPD及SPTCL中均呈负相关( rs分别为-0.60、-0.68、-0.89、-0.74、-0.93、-0.80,均 P < 0.05)。 结论:PcG家族成员EZH2、EED、SUZ12及EZH1在CTCL/LPD中表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莫特塞尼与EZH2抑制剂GSK126联合应用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探讨多激酶抑制剂莫特塞尼联合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EZH2)抑制剂GSK126对肝癌Huh7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初步阐明其相关机制.方法:不同浓度(0、1、5、10、20、40和60 μmol·L-1)莫特塞尼处理Huh7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Huh7细胞增殖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0、2.5、5.0、10.0和20.0 μmol·L-1)莫特塞尼组Huh7细胞中EZH2和磷酸化EZH2(p-EZH2)蛋白表达水平.莫特塞尼和GSK126联合作用于Huh7细胞,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确定后续实验合适的药物浓度.Huh7 细胞分为对照组、莫特塞尼(10 μmol·L-1)组、GSK126(5 μmol·L-1)组和联合组(莫特塞尼+GSK126),采用 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Huh7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uh7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uh7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ERK(p-ERK)、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莫特塞尼组Huh7细胞存活率随着药物浓度升高逐渐降低,与 0 μmol·L-1 莫特塞尼组比较,20、40 和60 μmol·L-1 莫特塞尼组Huh7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0 μmol·L-1莫特塞尼组比较,5.0、10.0和20.0 μmol·L-1莫特塞尼组Huh7细胞中EZH2和p-EZH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通过 CCK-8 法和克隆形成实验确定10 μmol·L-1 莫特塞尼和5 μmol·L-1 GSK126用于后续实验.与对照组比较,莫特塞尼组、GSK126组和联合组Huh7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莫特塞尼组和GSK126组比较,联合组Huh7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莫特塞尼组和GSK126组比较,联合组Huh7细胞中p-AKT和p-ER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单独应用莫特塞尼抑制肝癌Huh7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效果不明显,可能与EZH2升高导致细胞耐药有关.莫特塞尼与GSK126联合应用可通过抑制AKT和ERK信号通路,增强莫特塞尼对肝癌Huh7细胞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E2F家族转录因子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12
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转录因子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E2F在细胞增殖与调控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E2F家族转录因子在肿瘤发生进程中的表达规律、基因功能和分子互作等关键信息尚不清晰.基于此,本研究对TCGA数据库中我国 10 种高发肿瘤的转录组测序数据、突变数据和蛋白质互作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探究E2F家族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构、功能、突变和系统发生特征.结果显示,E2F 家族转录因子中的E2F1和E2F7基因在多种肿瘤样本中规律性上调表达,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细胞衰老等信号通路;其中,E2F1 作为重要的调控因子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最多.值得指出的是,E2F 家族转录因子的基因突变类型在肿瘤类型和患者性别中均存在差异,基因扩增占比最大.系统发生分析显示,E2F家族转录因子的结构在包括果蝇、线虫和人类在内 41 个物种中保守,并且它们在物种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基因扩张倾向.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 E2F 家族转录因子在我国高发肿瘤中的表达规律、突变特征和演化规律,提示E2F家族转录因子是相关肿瘤疾病的新型分子诊断标志物,为抗肿瘤靶向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高效特异的CRISPR/dCas9转录激活系统——flySAM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人类等物种的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关于基因组的研究已经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了功能基因组学.将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转化为功能信息,解密生命的密码,完成基因组的功能注释对于全面理解生长发育、疾病衰老、学习记忆等过程具有重大意义.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具有易于饲养、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染色体简单等诸多优点,因此成为科研领域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果蝇基因高度保守且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80%以上果蝇基因与人类基因同源, 60%以上人类致病基因都存在果蝇中.利用果蝇的遗传技术,可以方便地研究基因功能.据文献报道,许多重要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如 polycomb、HP1等)和重要的细胞信号通路(如 Hh、Toll 等)就是首先在果蝇中发现,随后在其他模式动物和人类中被发现而且发挥同样功能.因此,果蝇上的研究成果可供对人类疾病的相关研究借鉴参考,同时还摆脱了伦理方面的限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是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E(z)]的人类同源物组蛋白甲基化的重要工具酶,也是多梳基因家族PcG(polycomb group)的核心成员.EZH2参与多梳蛋白复合体2的形成,促使相应组蛋白甲基化,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介导相应靶基因沉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极差的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EZH2的致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乳腺癌转移的检测、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笔者就EZH2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以便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这一新的肿瘤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腺癌组织中EZH2、SOX4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EZH2)、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盒蛋白4(SOX4)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97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标本为观察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标本中的EZH2、SOX4蛋白,分析乳腺癌组织EZH2、SOX4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比较EZH2蛋白阳性、阴性表达者及SOX4蛋白阳性、阴性表达者的累积生存率和总生存时间.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EZH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41%(78/97)、48.45%(47/97),两组相比,P<0.05;SOX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47%(80/97)、57.73%(56/97),两组相比,P<0.05.乳腺癌组织中EZH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均无关(P均>0.05),与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相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SOX4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均无关(P均>0.05),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EZH2、SOX4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s=0.251,P=0.013).患者随访13~7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EZH2蛋白表达阴性、阳性者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47%(17/19)、65.38%(51/78),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7.14±2.62)、(54.30±2.30)个月,EZH2蛋白表达阴性、阳性者累积生存率和总生存时间相比,P均<0.05.SOX4蛋白表达阴性、阳性者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41%(16/17)、65.00%(52/80),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8.75±2.15)、(54.35±2.27)个月,SOX4蛋白表达阴性、阳性者累积生存率和总生存时间相比,P均<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EZH2、SOX4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检测乳腺癌组织EZH2、SOX4蛋白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FOXM1、PLK1、HIF-1α及EZH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Polo样激酶1(PLK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EZH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oxM1、PLK1、HIF-1α及EZH2蛋白在80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FOXM1、PLK1、HIF-1α及EZH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78%、27.90%、43.96%和60.40%,显著高于其在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29.89%、0%、3.86%、20.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M1、PLK1、HIF-1α及EZH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PLK1、HIF-1α和EZH2蛋白的表达均与ER呈负相关关系,FOXM1和EZH2蛋白的表达与HER-2呈正相关关系(P<0.01).FOXM1、PLK1、HIF-1α和EZH2蛋白的表达均具有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FOXM1、PLK1、HIF-1α及EZH2可能协同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并可能成为乳腺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七鳃鳗KCTD基因家族成员全基因组鉴定及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钾离子通道四聚化结构域(KCTD)蛋白基因家族是一个保守的基因家族,该家族成员的共同特征是具有一个含有BTB保守结构域的N-末端和一个可变的C-末端.KCTD基因的突变或不正常调控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七鳃鳗是现存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作为联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桥梁,在生物进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对海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和日本七鳃鳗(Lethenteron japonicum)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分析,全面系统地鉴定了海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KCTD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基因结构特征、蛋白保守基序和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海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中分别鉴定出13个和14个KCTD基因,基因长度和外显子数目在不同KCTD基因间变化很大,KCTD蛋白中4个基序保守性显著,大多数KCTD基因呈泛表达模式,并且在胚胎发育时期明显高表达.除七鳃鳗外,对12个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代表物种KCTD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并对KCTD基因家族成员的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进化树聚类情况,将KCTD基因家族成员分为1 1个亚家族.进化分析结果显示,KCTD基因家族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线虫和果蝇到高等的人类都存在;线虫中仅有5个成员,果蝇中有8个成员,随着物种进化程度由低到高,KCTD家族成员数目呈现增加的趋势;从爬行类开始,脊椎动物KCTD基因数目稳定在24个左右.硬骨鱼类特有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影响鱼类K CTD基因数目.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七鳃鳗KCTD基因家族信息,同时也对KCTD家族基因间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探究,为深入研究该家族基因功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