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黄元御枢轴运动理论探析胃痞病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清代名医黄元御"枢轴运动"理论,认为胃痞病核心病机为中轴枢机运转不利,中土气机升降失常,分别从误下伤阳、肺气不降、中气虚衰等角度阐述胃痞病发病机制,临证时以健运中土,行脾胃升降之机,复阴阳清浊之位为主要理念.并列举下气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5首临床常用方剂阐释以"枢轴运动"理论为指导的胃痞病辨治思路,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气机升降论治咽喉反流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气机升降论治咽喉反流性疾病.认为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是咽喉反流性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肝肺升降逆乱是其迁延与进展的重要因素.治疗当顺脾胃之性,以健运脾胃为主,兼以疏肝宣肺;用药以苍术、茯苓、薏苡仁、葛根、山药等健运中土,以柴胡、木香、枳壳、白芍等疏肝养血以协调升降,辅以桔梗、旋覆花宣降肺气以斡旋中焦.如此以复脾胃气机,协调肝肺升降,则病向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通调带脉治疗脾胃与妇科合病临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现代医学中消化科疾病和妇科疾病分属不同学科,从中医整体观认知,脾胃与妇科合病可统称为带脉病.中医学认为,带脉病基本病因病机系湿热中阻蕴带、寒湿困脾阻带、火热灼带及精气血不足所致带脉虚陷,治疗主要采用通调带脉法,从带脉、脾、胃、肝及冲脉、任脉多经参详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通调带脉法包括清带脉湿热、温带脉寒湿、止带脉疼痛和固带脉虚脱.临证论治腹部症状包含脾胃和妇科疾病时,可斟酌考虑,灵活运用,化繁为简,异病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思路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公认的胃癌前疾病,中医药治疗CAG具有明显的优势及鲜明的特色.从CAG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入手,对中医药治疗CAG提出治本独取阳明,补虚泻实,顾护脾胃,升降气机,调气和血,祛瘀通络,祛邪解毒,甘平凉润,和胃护络的辨治思路与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阳黄治胃,阴黄治脾"探讨黄疸病的辨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对中医古籍追本溯源和对现代医学文献深入研究,探析古今医家对黄疸病"阳黄治胃,阴黄治脾"治法其背后病机的认识.总结出黄疸病的相关脏腑主要在脾胃,与肝胆关系不大.治疗时应该注意治疗脾胃为主,兼顾他脏,同时注意脾胃分治,提炼出黄疸的特色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深入挖掘从"阳黄治胃,阴黄治脾"理论辨治黄疸之阴黄、阳黄临证特色,可以为今后中医药治疗黄疸病提供更加开阔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脾肾论治炎症性肠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炎症性肠病常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有肠外病变表现,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该共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缺乏有效防治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疾病的预后和减少复发.中医学认为该共病发病多为脾肾失司,二者制化失常为其主要病机表现.临床表现或以脾胃升降失司为主,或以肾虚温煦不足为主.治疗从脾肾论治出发,在炎症性肠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共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通过探讨从脾肾论治炎症性肠病及其肠外表现强直性脊柱炎共病的中医治疗经验,并附临床验案一则,以供临床参考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脾胃和肠道菌群与膝骨关节炎的关系探讨腹部艾灸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肠道菌群与脾胃关系密切.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虚弱不能充养肌肉四肢有关,也与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关.腹部艾灸有调理脾胃、调节肠道菌群的功效,但关于该方法用于KOA治疗的研究较少.为给临床治疗KOA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脾胃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脾胃和肠道菌群与KOA的关系、腹部艾灸对脾胃和肠道菌群的影响3大方面,对腹部艾灸在KOA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基层综合医院的中医药辨治及防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效果及医务人员服用中药的预防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23日-2月9日河南省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疑似COVID-19患者结合中医证候特点进行辨证分型论治,同时该院411名医务人员服用1~4号协定处方加以预防,分别观察疑似COVID-19患者中医药辨治情况及医务人员服用中药预防感染情况。结果:服用中药后,25例痰热郁肺证患者,出院居家隔离观察16例,住院留观4例,确诊5例;15例痰湿蕴肺证患者,出院居家隔离观察7例,住院留观3例,确诊5例;18例脾胃不和证患者,出院居家隔离观察15例,住院留观1例,确诊2例;4例气虚湿困证患者,出院居家隔离观察1例,住院留观1例,确诊2例。服用中药时间从入院至出院居家隔离分别为1~20 d。该院医务人员服用1~4号协定处方12~15 d,零感染。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疑似COVID-19患者临床疗效满意,且预防效果明显,基层综合医院可加大中医药在COVID-19防控工作中的使用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李东垣“肝之脾胃病”论探讨经前期综合征病机证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李东垣所提出的“肝之脾胃病”论可用于阐释经前期综合征(PMS)的病机及证治方法。基于其观点分析可知,PMS主要责于肝与脾胃,三者病变影响冲任二脉而生诸症,其病机主要为“脾失健运,肝无所禀”“肝气上逆,升降失司”“肝郁脾虚,病物从生”,治疗时根据病机之差异可分别予以补益肝脾法、柔肝理脾法、疏肝健脾法,恢复肝与脾胃之生理功能,使冲任自安,而诸症可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冯兴华"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冯兴华教授依据中医经典《内经》《脾胃论》理论,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发病特点,提出从"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同时对冯师的辨部位精准用药,火郁发之的风药应用,针对"天癸"特点用药等临床经验加以整理,以指导临床口腔扁平苔藓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