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售有机和传统面粉中7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比较上海市售有机和传统面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伏马毒素B1(FB1)、细交链孢菌酮酸(TeA)、交链孢酚单甲醚(AME)、T-2毒素(T-2)、赫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7种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并分析面粉中镰刀菌毒素、链格孢毒素和OTA的累积污染情况.方法 80份面粉样品采用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采集的面粉样品中7种真菌毒素的含量.7种真菌毒素的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加标回收率为80.13%~122.86%,RSD为1.91%~17.14%,所建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精密度高,可用于面粉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分析.结果 上海市售的80份面粉中,T-2、FB1无检出,DON、ZEN、AME、OTA的平均值在有机面粉中污染水平高于传统面粉.97.5%的面粉样本中至少两种真菌毒素共存,其中DON+ZEN+OTA共存比例最高,为18.75%.结论 上海市售面粉中,有机面粉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高于传统面粉,面粉中镰刀菌毒素(DON、ZEN)、链格孢毒素(TeA、AME)和赭曲霉毒素A的累积污染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LC-MS/MS法同时测定活血止痛胶囊/片中16种真菌毒素及污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活血止痛胶囊/片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伏马毒素B1、B2、B3,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 毒素,桔青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的含量,并对其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方法 以亲水-亲脂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作为前处理方式,分析采用Agilent RRHD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1 mm×50 mm,1.8 μm);流动相乙腈-水(0.1%甲酸-2 mmol/L甲酸铵),梯度洗脱;体积流量 0.3 mL/min;柱温 35℃;电喷雾电离源(ESI),正负离子模式,动态多反应离子检测(DMRM)模式.结果 16 种真菌毒素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 81.7%~118.0%,RSD 0.9%~13.1%.40批样品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G1,伏马毒素B1、B2,赭曲霉毒素A,杂色曲霉毒素,检出率分别为 20%、32.5%、57.5%、25%、42.5%、27.5%,其中黄曲霉毒素B1 含量最高,为 10.26 μg/kg.结论 活血止痛制剂中真菌毒素残留较严重,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潜在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滩涂盐碱地根际镰孢菌种类、非生物胁迫抗性及致病性
编辑人员丨2024/4/6
镰孢菌Fusarium spp.通常引起多种作物病害,但其中某些种类可作为植物内生菌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因此,研究非农田生态系统镰孢菌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分离自滩涂盐碱地盐生植物根际的 23 株镰孢菌进行了种类鉴定、非生物胁迫抗性及毒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建树分析(ITS+rpb2+tef1-α),这些菌株属于 7 个系统发育种,多数菌株属于尖孢镰孢菌 F.oxysporum、恶臭镰孢菌 F.foetens 和藤仓镰孢菌 F.fujikuroi.在 7 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H2O2、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enadione sodium bisulfite,MSB)、KCl、山梨醇(sorbitol)、荧光增白剂(calcofluor white,CFW)、刚果红(congo red)、NaCl]测定菌株抗性,上述 3 种镰孢菌与Fusarium sp.1 表现出相似的抗性能力;Fusarium sp.2 和Fusarium sp.3 尤其在离子胁迫和渗透胁迫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芳香镰孢菌F.ambrosium则对多种胁迫均比较敏感.PCR 检测表明大多数菌株含有恩镰孢菌素(enniatin)合成核心基因,约 1/3 菌株包含伏马菌素(fumonisin)基因,少量菌株含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基因.只有少量菌株扩增出 six2、six9和six13等编码木质部分泌蛋白SIX(secreted in xylem)的基因.接种试验表明,多数菌株对拟南芥和 NL895 杨树无性系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只有少量菌株具有明显的促生效应;而所有菌株接种小麦幼苗均未引起病害.研究发现促生和致病菌株在毒素合成基因和 six 基因数量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表明还存在其他致病或促生机制.本研究揭示了盐生植物根系存在较为丰富的镰孢菌种类,而且存在致病或促生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营养方式转变的基因组演化特征和植物-镰孢菌的共生互作提供了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三种主要真菌毒素及其毒素降解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饲料生产贮藏时常被真菌毒素污染,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B1、赭曲霉毒素A和T-2 毒素,真菌毒素会对畜禽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死亡,而真菌毒素的共存将导致更大程度的经济损失.真菌毒素的降解主要包括化学降解法、物理降解法和生物酶解法,而生物酶解法相比于另外两种方法更为环保、高效,因此备受关注.本文对毒性强、污染广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危害机制、降解途径以及相关的真菌毒素降解酶进行详细分析及探讨.利用分子对接等手段揭示了毒素小分子在降解反应中与真菌毒素降解酶的相互作用,并筛选出了降解过程中的关键氨基酸.虽然酶解法在去除真菌毒素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应用仍然受限,急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因此,优化酶解法的工艺和条件,以实现高效、经济地去除真菌毒素将成为未来研究重点.本研究为指导真菌毒素降解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2018-2019年浙江省谷物及其制品中伏马毒素污染状况及居民暴露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了解浙江省谷物及其制品中伏马毒素(fumonisins,FBs)的污染状况及居民暴露风险.方法 使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浙江省大米、小米、挂面、方便面、玉米粒样品中FBs的浓度,同时结合浙江省居民的食物消费量数据,运用简单分布法评估浙江省居民对谷物及其制品中FBs的暴露风险.结果 大米、小米、挂面、方便面的FBs污染水平相对较低,FB1、FB2、FB3在这些食物中的检出率分别为0~23.7%、0~16.7%和0~5.4%,浓度均值则分别为未检出(not detected,ND)~22.36、ND~20.63和ND~7.19 μg/kg.而玉米粒的污染水平则相对较高,FB1、FB2、FB3在玉米粒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3.6%、90.3%,浓度均值则分别为638.99、103.54和59.69μg/kg,有12.9%的玉米样品FBs含量超标.人群的FBs暴露水平均值低于2 μg/(kg·BW·d)的暂定每日可耐受摄入量,提示人群的总体风险较低,但有0.30%的个体暴露风险较高.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的成组估计每日摄入量均值分别为0.43、0.28和0.29μg/(kg·BW·d),儿童的FBs暴露水平相对较高.不同食物中,大米和玉米粒是人群FBs暴露的主要来源.结论 除玉米粒外,谷物及其制品中FBs污染水平总体较低.人群FBs暴露水平总体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基于Smote-KNN的小麦8种真菌毒素共污染特征气候分类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分析我国不同气候区域小麦真菌毒素共污染特征,建立气候分类模型.方法 对来自12个省、自治区的887份小麦样本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T-2和HT-2共8种真菌毒素检测数据按样本采集地的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3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使用Borderline-SMOTE方法扩充以平衡数据集.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8种真菌毒素检测数据进行特征降维,选择降维后累计贡献率达97%的前二维特征作为小麦毒素数据特征.利用机器学习中的K最近邻(KNN)非线性分类器对上述数据特征进行分类研究,同时使用网格搜索算法对KNN模型参数进行调优.采用混淆矩阵、准确率、召回率和F1得分4个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并比较所构建模型与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常见分类模型在上述数据中的表现效果.结果 本文提出的Borderline-SMOTE、PC A与KNN相结合的分类模型对小麦8种真菌毒素共污染特征的气候分类准确率可达98.31%,且方法性能优于其他分类方法.结论 本文建立的分类模型能有效判别我国3种气候条件下小麦8种真菌毒素的共污染特征,可为分地区的真菌毒素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并提出了 一种基于食品多项检测指标进行地区分类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2022年四川省三地区谷物及制品真菌污染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了解四川省南充市、广安市和遂宁市3地区谷物及制品中的真菌毒素污染情况.方法 2022年在南充市、遂宁市和广安市3地采集本地种植玉米粉/糁、薏米和大米样本,使用第一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12种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衍生物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伏马毒素B1(FB1)、伏马毒素B2(FB2)、伏马毒素B3(FB3),玉米赤霉烯酮(ZEN)以及赭曲霉毒素A(OTA),使用食品中交链孢霉毒素测定的标准操作程序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4种交链孢霉毒:交链孢酚(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ME)、交链孢菌酮酸(TeA)、腾毒素(TEN),检测真菌污染状况,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22年在南充市、遂宁市和广安市采集本地种植玉米粉/糁、薏米、大米样本中,真菌毒素种类主要是交链孢毒素和伏马毒素,还受到DON及衍生物ZEN、AFB1的污染.真菌检出率为59.21%,无超标样品;薏米真菌检出率(85.00%)较玉米粉/糁(58.33%)、大米(35.00%)高(x2=10.373,P=0.006).慧米主要受到FB和交链孢毒素的污染,玉米粉/糁的主要污染物是15-Ac-DON、AME、TeA、FB,大米主要检出FB、ZEN.有23.68%(18/76)样品受到2种及以上真菌毒素污染.结论 南充市、广安市和遂宁市3地谷物及制品真菌毒素污染水平较低,交链孢毒素和伏马毒素是检出率最高的真菌毒素,薏米是最容易受真菌毒素污染的谷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2013-2016年陕西省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陕西省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6月,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采集玉米及其制品、小麦及其制品、大米和玉米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中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其中的伏马菌毒素(fumonisins,FBs)、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及其衍生物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结果 陕西省各种谷物中均检出真菌毒素,DON在小麦和玉米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6.9%和74.2%,小麦及其制品中DON的超标率为6.7%,玉米没有超标样品检出.ZEN在玉米油和玉米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9.4%和49.2%,玉米及其制品中ZEN超标率为6.3%.FB1在玉米中的检出率为72.5%.谷物制品中AFT检出率较低,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检出率为5.0%.大米受真菌毒素污染较轻.结论 2013-2016年陕西省谷物制品普遍受真菌毒素污染,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衍生物是检出率最高的一类真菌毒素,玉米是最容易受真菌毒素污染的谷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啤酒中伏马菌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伏马菌素(fumonisin,FB)是一组主要由串珠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1,2].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伏马菌素有11种,其中FB1、FB2、FB3是污染玉米及其制品的主要成分[1].FB对人类健康也构成威胁,可能诱发食管癌、肝癌、胃癌等疾病[3,4].因此,深入研究它在食品中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卫生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普洱茶、红茶、绿茶中真菌毒素的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检测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伏马霉素(FB1,FB2,FB3)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明确茶叶中的真菌毒素含量范围并为茶叶监管提供依据.采用有机溶剂(0.1%甲酸乙腈溶液)以及80℃热水2种方法提取茶叶中的真菌毒素,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进行分析测定.黄曲霉毒素B1,G1的线性范围为39.1 ~5000 ng·L-1,黄曲霉毒素B2,G2的线性范围为117~ 15000ng·L-1;伏马霉素(FB1,FB2,FB3)的线性范围为2.44~313 ng·L-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线性范围为3 125 ~5 000 ng·L-1.所得8种真菌毒素的回归方程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回收率为85.7%~ 99.6%,相对标准偏差<10%.对20种国际市售茶叶中的8种真菌毒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包括普洱茶、红茶、绿茶在内的多种茶叶产品都不同程度含有微量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2在6种茶叶产品中被检测到,黄曲霉毒素G1在3种茶叶中被检测到,伏马霉素FB1在2种茶叶中被检测到,伏马霉素FB2在一种茶叶中被检测到.而采用热水提取方法,只有一种茶叶产品的茶汤中检测到微量的伏马霉素B1,B2,其他各种茶叶的茶汤中均未检出毒素.以上2种方法检出的真菌毒素含量在0.15~7.31 μg·kg-1,均未超过国际食品安全规定的真菌毒素限量.80℃热水提取模拟实际的饮茶方法,更能准确地检测茶叶中进入茶汤的真菌毒素,适用于茶叶(采用热水冲泡的)饮用产品,而有机溶剂萃取法适用于食用产品中霉菌毒素绝对含量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