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动力疗法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肺癌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肺癌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日渐成熟。现代诊疗模式趋于多学科、个体化及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以微创性、高选择性、低毒性、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成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式,在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均有良好的适用性。PDT利用其光化学反应在早期气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及晚期气道肿瘤姑息性治疗中有良好的成效。但越来越多人关注PDT的联合治疗模式,如联合手术可减轻瘤负荷或消除潜在病灶;联合放疗可减少接受的辐射总量并改善疗效;联合化疗实现局部与全身抗癌结合;联合靶向治疗增强抗癌药物的靶向性;联合免疫治疗增强抗肿瘤免疫等。本文关注PDT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以期为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梳理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的诊疗流程。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6例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动脉超声检查、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总结其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无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男女比例2∶4。所有患者均有反复脑卒中发作,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4分。头颅MRI显示5例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1例患者颅内无梗死灶。6例患者颈动脉蹼处血管均无明显狭窄。4例患者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患者于大脑中动脉发现微栓子信号,1例患者颅内动脉未见明显异常。6例患者均由脑颈血管超声初诊,经CTA/DSA确认5例,1例无异常发现。6例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做病理检查确诊。术后均规律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脂治疗,随访0.5~5.2年,均无卒中再发。结论:作为隐源性脑卒中的罕见病因,颈动脉蹼相关脑卒中的复发率较高。对于无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卒中患者,反复出现颈内动脉系统栓塞性事件,应注重颈脑联合、综合血流动力学特点排查有无颈动脉蹼;颈脑血管超声联合其他影像学方法可以提高颈动脉蹼的检出率;单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能有效预防卒中再发,对于确诊的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患者可选择手术切除,并用颈脑血管超声评估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水动力清创系统在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清创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水动力清创系统(简称水刀)在大面积深Ⅱ度烧伤中的清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41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是否使用水刀清创分为水刀清创组(20例)和传统清创组(21例),均联合自体Meek皮片封闭创面。术后采取常规抗感染、定期换药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 d植皮存活率、手术区愈合时间,记录并计算术后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降低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水刀清创组的手术区植皮存活率为95.9%(87.7%,96.7%),高于传统清创组的83.3%(80.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8,P<0.001)。水刀清创组术后PCT降低率[(59.5±21.5)%]高于传统清创组[(26.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39,P<0.001)。水刀清创组术后CRP降低率为55.8%(32.3%,66.8%),高于传统清创组[32.3%(15.4%,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170,P=0.002)。水刀清创组手术区愈合时间为(37.1±17.3)d,短于传统清创组[(48.9±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58,P=0.046)。结论:与传统清创术比较,水动力清创系统联合Meek皮片移植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能更精准地清除坏死组织,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创造有利的植皮环境,提高植皮存活率,加快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 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和多枚空心加压螺钉技术(multiple cannulated screws,MCS)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中短期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符合标准的112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内固定治疗方式选择分为FNS组及MCS组.其中FNS组共55例,男21例,女34例;年龄33~65岁,平均(56.05±7.53)岁.MCS组共57例,男24例,女33例;年龄29~65岁,平均(55.04±8.32)岁.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时间、辅助复位情况等围手术期指标来分析两组在手术相关数据方面的差别;通过比较两组在随访时间、住院天数、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并发症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后股骨颈骨折短缩等数据的组间差异来评估两组疗效的差别.结果 112例患者中11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144周,FNS组平均(74.17±36.76)周,MCS组平均(77.75±32.49)周.FNS组骨折愈合时间(13.20±2.13)周较MCS组(15.39±4.42)周更短(P<0.05),而FNS组完全负重时间(11.76±4.22)周也较MCS组(19.39±4.42)周更早(P<0.05),同时FNS组术后股骨颈短缩长度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也优于MCS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比较中,FNS组也具有更低的术后内固定失败率(1.82%),而在两组其他围手术期、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数据的比较中,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MCS技术相比,在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中FNS技术不仅拥有微创手术的技术优势,同时其更好的静态稳定及动态加压效果,也允许患者进行早期负重及康复锻炼,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随着微创手术和影像科技的进步,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成为神经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包括肿瘤激光间质热疗、肿瘤电场治疗和肿瘤光动力治疗等方法.这些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和效果显著等优点,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本综述旨在介绍近年来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领域的重要成果及对未来的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脑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策略及前沿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脑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模式的建立,以期真实反映药物进入脑组织后的处置及作用过程,保证脑靶向药物达到有效脑内浓度的同时,也防止非脑靶向药物对神经功能的损伤,大大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随着药代动力学领域研究策略和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脑内药代动力学技术已从传统脑组织匀浆、脑脊液抽取发展到原位在体分析技术,从侵入性技术发展到非侵入性成像技术,从宏观组织水平发展到微观细胞/亚细胞水平.多种脑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互相补充、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亚细胞-细胞-组织"全方位的脑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体系,为阐明药物在脑内的动态变化规律,预测药物在脑内的作用过程奠定基础.该文综述了脑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的沿革发展,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客观评价各种技术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为脑组织内药物疗效作用、毒性作用预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心血管影像衍生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是冠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冠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相关病理生理研究依赖于微循环状态的准确评估.基于导丝的传统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检测已有多年历史,但因操作复杂、耗时长、费用高等原因未能广泛用于临床.基于心血管影像、通过血液动力学模拟计算得到的新的微循环阻力指数,有望更为简便、高效地评估冠脉微循环的生理学状态,其准确度及临床应用价值尚待验证.本文就心血管影像衍生的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可出现较大波动,可导致不可预料的风险,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一直是医学研究者的关注重点.目的 总结近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方面的进展,并阐述其优势及局限性,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参考.内容近年来在传统监测方法的基础上,研发出了许多新型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其中无创监测方法重点阐述新型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如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NICOM)、CO2重复吸入法心排血量测定(non-invasive CO2 rebreathing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NICO2)、无创超声心排血量监护(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USCOM)、t线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仪(T-LINE tensymeter,T-LINE)、连续无创血压监测(continuous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CNBP)等新型微创或者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CNAP);有创监测手段则侧重阐述更微创化的技术,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技术、动脉脉搏波形法连续心排血量监测(arterial pressure waveform analysis CO,APCO)等.趋向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及监测要求选择相应监测手段.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无创及传统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相比,并发症少、创伤小、实时性和精确性高,在未来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动力手机在复杂阻生齿拔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利用种植系统中的微动力手机配合其独立的冷却水系统的微创拔牙技术拔除复杂阻生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需要拔除阻生齿的患者依据其术前口腔全景片分析阻生情况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符合标准的3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试验组利用种植系统中的微动力手机配合其独立的冷却水系统磨除阻力、分牙进行拔牙,对照组应用传统器械如劈开凿去除阻力、劈开牙冠及骨进行拔牙.对比观察2组所用的手术时间、患者术中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疼痛、肿胀、张口度、干槽症)发生率及断根情况.结果 试验组拔牙时间(44.06 ± 10.21)min,对照组拔牙时间(64.96 ± 10.15)min,试验组拔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关节疼痛程度、下唇是否麻木、干槽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利用种植系统中的微动力手机配合其独立的冷却水系统拔除复杂下颌阻生牙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氧氟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在体内代谢快,半衰期短,纳米微球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目的:制备一种能够减少给药次数,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且能复合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上的左氧氟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微球.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①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研究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普通剂型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 mg/kg,未载药纳米微球组接受等剂量的未载药纳米微球,载药纳米微球组接受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每组8只.于定点时间测定静脉血中左氧氟沙星含量;②取4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尿路感染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每日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传统剂型组注入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20 mg/kg);纳米微球组注入相应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于不同时间点行尿细菌培养,检测尿白细胞、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9 d后行膀胱组织学检测评估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抗菌能力.结果与结论: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与传统剂型相比,最优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微球可以明显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和给药频率;②抗菌性能评估:在每日用药的传统剂型组和仅一次给药的纳米微球组,兔感染症状逐步得到控制,在第9天时已基本治愈;此外,在相同时间点纳米微球组兔治愈数量基本高于传统剂型组,虽然只有在用药后的第5天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结果表明: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微球抗感染能力强,缓释性能佳,能明显减少给药频次及延长作用时间,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组织工程尿道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