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sIL-2R、Th1/Th2、Th17/Treg表达特征及致病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Th1细胞/Th2细胞、Th17/Treg表达特征并分析其致病机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68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68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分析两组患儿sIL-2R、Th1、Th2细胞因子、Th1/Th2、Th17/Treg细胞表达,观察患儿以上指标表达特征并分析其可能的致病机制。结果:sIL-2R在病例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IL-4和IFN-γ/IL-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Th1、Th2和Th1/Th2细胞水平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Treg和Treg/Th1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h17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L-2R、Th1、Th2、Th1/Th2、Treg、Th17/Treg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呈正相关关系,Th17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呈负相关关系。sIL-2R、Th1、Th2、Th1/Th2、Treg、Th17/Treg高表达及Th17低表达是儿童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sIL-2R、Th1、Th2、Th1/Th2、Th17/Treg表达均升高,分析患儿sIL-2R高表达引起Th1/Th2及Th17/Treg免疫失衡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发病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患者感染性角膜溃疡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1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伴耳鸣1个月余,于2021年4月19日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均为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野检查示可见生理盲点,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因左眼视物不清伴分泌物增多及左耳胀痛2周,再次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20 cm;眼压19 mmHg,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溃疡,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前房可见积脓,眼后段结构窥不清(图1)。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示病灶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结膜囊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角膜知觉检查显示左眼角膜知觉反射迟钝。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左中耳炎。临床诊断为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1次/2 h点眼,头孢曲松钠3.0g 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患者眼部及耳部症状明显减轻,左眼角膜溃疡范围缩小至3 mm×3 mm(图3A、B),前房积脓消失。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2 h点眼并佩戴角膜绷带镜。持续治疗5 d后检查发现左眼角膜上皮缺损持续不愈,予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1:1约0.2 ml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左眼角膜羊膜覆盖术。术中将羊膜覆盖全角膜,于角膜缘进行间断缝合。术后1 d,羊膜贴敷紧密,角膜缘无渗出及分泌物(图4A)。术后1周羊膜贴敷紧密、无溶解,拆除缝线(图4B)。术后2周羊膜仍覆盖角膜,未见溶解迹象(图4C)。术后1个月检查发现溃疡病灶愈合并呈片状云翳,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缘上方可见一新发1.5 mm×1.5 mm角膜溃疡灶,前房下方积脓(图4D);压迫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泪囊区皮肤无红肿和压痛;结膜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诊断为左眼泪囊炎、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全身头孢曲松钠3.0 g 1次/d静脉滴注,局部氧氟沙星眼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次/2 h点眼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行左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角膜溃疡已形成角膜云翳(图5),泪道冲洗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发病因素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表现为听力下降和中耳腔积液的中耳疾病,属于中耳非化脓性疾病,也是导致成人及小儿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因素众多,机制复杂,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针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发病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泌性中耳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常见病,常引起儿童听力下降及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是言语发育异常。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不清,现在普遍认为免疫学方面的发病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就变态反应相关的分泌性中耳炎免疫学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通气散干预分泌性中耳炎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通气散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平台筛选通气散的有效成分及靶蛋白,通过UniProt数据库映射得到通气散的作用靶点基因。基于OMIM、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分泌性中耳炎相关靶点,找到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点即为通气散作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预测靶点,导入Cytoscape软件,得到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重复靶点导入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Metascape平台对通气散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得通气散有效成分37个,靶点211个,关键有效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β-谷甾醇等。疾病靶点1 431个,药物疾病共同作用靶点76个,关键靶点有TNF、转录因子AP-1、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富集分析得到273个信号通路。结论:通气散可通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RAGE、流体剪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途径、IL-17、TNF等信号通路调节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耳内镜下鼓室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研究鼓膜置管联合药物灌注(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63耳),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灌注中耳治疗3周,随访1年,观察患者临床有效率。结果:40例(63耳)中,治愈32耳(50.8%),好转24耳(38.1%),无效7耳,总有效率88.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0%(34/63),包括初次置管后通气管脱落10耳(15.9%),均予以再次鼓膜置管;耳漏12耳(19.0%),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遗留鼓膜穿孔3耳(4.8%);通气管堵塞9耳(14.3%),耳内镜下予以3%双氧水清洗吸除后再通;术后复发8耳(12.7%)。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地塞米松及α-糜蛋白酶灌注,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好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腭裂患儿中耳功能状况的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腭裂患儿的中耳功能状态与病程以及腭裂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腭裂患儿的诊疗经过,其中男44例、女32例,接受腭裂手术时年龄为6~23个月。记录其新生儿听力筛查,腭裂修补术前、术后3个月、1~2年、2~4年及5年的病史以及电耳镜检查、声导抗、听觉诱发电位测试等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中耳功能状态的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腭裂病程看,除外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耳功能异常的比例逐渐较少( χ2=12.130, P<0.05);从腭裂分型看,软腭裂、不完全腭裂、完全腭裂发生中耳功能异常的比例存在差异( χ2=8.316, P=0.016);从手术月龄来看,中耳功能是否正常与手术时月龄无关( P>0.05);从耳科处理及结局看,虽然腭裂患儿中耳功能异常的比例较高,但适时接受鼓膜置管手术者仍占比很小。 结论:腭裂患儿中耳功能长期存在异常,且与腭裂程度、病程相关,需要建立完善的长期随访与多学科干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常规药物联合物理治疗对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和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过程中常规药物联合物理治疗(包括捏鼻吞咽/按压耳屏)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123例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诊治过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是否遵医嘱联合物理治疗分为实验组(常规药物联合物理治疗)和对照组(单纯常规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病程、并发症及后遗症、手术干预几率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物理治疗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8%,高于对照组93.15%;在平均病程方面,实验组(12.74±13.00)d,短于对照组(47.79±116.66)d,而实验组手术干预率(4%)低于对照组(16.44%),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复发率(6.00% vs 6.85%)方面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过程中没有发现明确并发症及后遗症。 结论: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日常治疗过程中,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重视联合物理治疗(捏鼻吞咽/按压耳屏),可能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缩短患者的病程、加速康复,降低未来手术干预的可能性,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联合治疗手段,值得在诊治过程中加强宣教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可导致患儿听力损失,影响语言、智力发育。因此,防治学龄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意义重大。有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与剖宫产及母乳喂养相关。母乳为婴儿提供了大量具有免疫、酶活性、营养和生物活性的因子,可使婴儿的免疫系统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本文将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宽频声导抗特点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低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ME)宽频声导抗(wideband tympanometry,WBT)声能吸收率(energy absorbance,EA)特点,探讨其在低龄儿童OM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断为OME且有完整WBT测试结果的95例(190耳)低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104耳),女43例(86耳),年龄1~72月龄。另选取61名(121耳)行WBT测试且听力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1名(81耳),女20名(40耳),年龄1~72月龄。两组儿童均按照月龄分为1~6月龄、7~36月龄和37~72月龄三个年龄段。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不同月龄OME患儿和对照组儿童在WBT峰压下的EA参数特点,运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WBT对OME的诊断价值。结果:OME患儿500~2 000 Hz的EA在不同月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5);与对照组相比,1~6月龄组OME患儿峰压下EA在4 000 Hz以下频率明显下降( P<0.05),7~36月龄组OME患儿峰压下EA在545~1 600 Hz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37~72月龄组OME患儿峰压下EA在545 Hz以上频率明显下降( P<0.05)。OME组总体特征:ROC曲线显示EA在1 000 Hz处诊断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90,其次为1 500 Hz以及500~2 000 Hz(AUC分别为0.883和0.881)。运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计算出截断值为0.56的1 000 Hz处EA具有最佳的OME诊断敏感性(90.8%),高于传统单频声导抗诊断OME的敏感性(85.8%)。组合使用WBT的EA、峰压值以及226 Hz声导抗声顺值作为预测因子,可以获得最大的AUC(0.932)。 结论:OME患儿WBT的EA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显著降低。与传统单频声导抗相比,WBT对低龄儿童OME的预测更为准确,且与226 Hz声导抗联合应用时,预测准确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