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在肛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生存预后影响的初步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肛管鳞状细胞癌(an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SCC)患者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免疫治疗在ASC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了 2016 年 5 月至 2024年 1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Ⅱ~Ⅲ期ASCC患者(n=20)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n=14)肿瘤样本中PD-L1 的表达水平,采用综合阳性评分(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评价PD-L1 染色强度.PD-L1 阳性判读标准为CPS≥1,根据所有患者CPS值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PD-L1 高表达组(CPS≥20,n=7)和低表达组(CPS<20,n=7),并采用Log-rank生存分析比较PD-L1 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预后.结果 20 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33.4 个月.所有患者的 3 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 83.9%、78.6%、92.9%和 85.7%.14 例患者的肿瘤样本PD-L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为阳性(CPS≥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D-L1 高表达组和PD-L1 低表达组患者的 3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0%和100%(P=0.37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0%和100%(P=0.134),3 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 100%和 100%(P=1.000),3 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 60.0%和 100%(P=0.134).结论 ASCC患者中PD-L1 表达阳性率高,PD-L1 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生存预后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复发难治淋巴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复发难治淋巴瘤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以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药、细胞免疫治疗为主。近年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及替代供者的应用,使allo-HSCT成为复发难治淋巴瘤有价值的治疗选择。疾病特征、患者临床特点、替代供者的选择、预处理强度及移植相关并发症的管理等因素均影响着患者移植后的生存。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移植中心的回顾性报道,前瞻性试验仍缺乏,移植患者的选择及移植时机的把握、移植物来源、预处理强度的选择等仍无统一的标准。文章将围绕这些方面对allo-HSCT在复发难治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阶梯式护理模式对肺癌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阶梯式护理模式对肺癌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心理弹性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肺癌术后,且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焦虑或抑郁维度评分>7分的化疗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排除各种原因脱落的病例,最终观察组纳入46例,对照组纳入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阶梯式护理模式的护理干预。每4周使用HADS评估患者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缓解的患者停止下一阶段护理干预,未缓解的患者继续进行下一阶段更高强度的护理干预。采用HA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肺癌治疗功能量表(FACT-L)对2组患者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负性情绪、心理弹性和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与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86、3.19、4.53,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弹性与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01~-2.89,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临床观察阶段与同期对照组的负性情绪缓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指导性自助、问题解决疗法、心理或药物治疗3个阶段及合计负性情绪缓解率分别为38.46%(15/39)、33.33%(8/24)、6/16、78.26%(36/4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04~13.80,均 P<0.05)。 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联合阶梯式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肺癌化疗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弹性和生命质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927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ETV6-RUNX1检测结果,分为ETV6-RUNX1 +组及ETV6-RUNX1 -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182例ETV6-RUNX1 +患儿规范治疗,其中144例接受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08方案治疗(CCLG-ALL 2008方案组),38例接受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CCCG)-ALL 2015方案治疗(CCCG-ALL 2015方案组),对比两种方案的疗效、严重不良反应(SAE)发生率及治疗相关死亡(TRM)率。 结果:927例B-ALL患儿中,189例(20.4%)ETV6-RUNX1阳性。ETV6-RUNX1 +组初诊时有危险因素(年龄≥10岁或<1岁,WBC≥50×10 9/L)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ETV6-RUNX1 -组( P值分别为0.000和0.001),而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良好、诱导化疗第15天或第19天微小残留病(MRD)<1%,以及诱导化疗第33天或第46天MRD<0.0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TV6-RUNX1 -组( P值分别为0.001、0.028和0.004)。ETV6-RUNX1 +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及总生存(OS)率均显著高于ETV6-RUNX1 -组(EFS:89.8%对83.2%, P=0.003;OS:90.2%对86.3%, P=0.030)。CCLG-ALL 2008组感染相关SAE发生率显著高于CCCG-ALL 2015组(27.1%对5.3%, P=0.004),TRM发生率也高于CCCG-ALL 201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对0, P=0.348)。 结论:ETV6-RUNX1 +儿童B-ALL初诊危险因素较少,早期治疗反应较好,复发率低,总体预后良好;适当减低化疗强度,可降低感染相关SAE及TRM发生率,并进一步提高该亚型ALL患儿的OS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载替莫唑胺纳米粒联合低强度聚焦超声对人胶质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载全氟戊烷(PFP)与化疗药替莫唑胺(TMZ)的液气相变型纳米粒(TMZ/PFP/PLGA NPs),联合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探讨其体外超声显影能力及对人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TMZ/PFP/PLGA NPs,检测其基本理化性质及药物包载能力,观察纳米粒体外超声显影效果;CCK-8法检测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及与LIFU协同干预对胶质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协同干预后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在透射电镜下,TMZ/PFP/PLGA NPs呈形态规则的类圆形核壳结构,粒径(137.9±63.31) nm,对TMZ的包封率为(83.01±5.57)%,载药量(3.19±0.22)%;纳米粒与U251细胞共孵育24 h后细胞存活率仍可保持在70%以上,在同时施加LIFU辐照的协同作用下,可使细胞凋亡加速,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协同干预可明显下调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同时明显上调bax蛋白与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 P<0.05)。 结论:TMZ/PFP/PLGA NPs本身具有良好的基本理化性质,在高效包载化疗药物替莫唑胺的同时,具有较低的体外细胞毒性,在LIFU辐照下的协同干预可明显加速U251胶质瘤细胞凋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的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11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11号染色体长臂(11q)异常的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M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1例伴11q异常的MBC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儿童MBCL患者中男9例,女2例,中位年龄9(2~13)岁,中位病程1.8(0.5~24)个月。临床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鼻塞、打鼾4例,腹部疼痛2例,呼吸困难1例。病理形态呈伯基特淋巴瘤样7例,滤泡性淋巴瘤样2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样2例。所有患者均无中枢神经系统、骨髓累及,B超及PET/CT等影像学评估未见广泛转移,1例有巨大瘤灶。修订国际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IPNHLSS)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2例。11q探针检测显示,5例11q增益,3例11q缺失,3例增益和缺失同时存在。FISH显示3例患者C-MYC基因阳性,伴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8例,伴11q异常的伯基特淋巴瘤3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版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A组化疗1例、B组2例、C组8例,早期评估疗效均完全缓解;B组及C组于中期评估后降低化疗强度,2例化疗中,其余9例中位随访32(6~45)个月均无事件生存。结论:伴11q异常的儿童MBCL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轻、进展慢,行FISH检测存在11q异常,无MYC、BCL2、BCL6重排为其重要诊断要点,降低化疗强度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治疗前血浆EB病毒DNA载量和不同治疗方式对Ⅲ期鼻咽癌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浆不同EB病毒(EBV)DNA载量和诱导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两种治疗方式对Ⅲ期鼻咽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湖北省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以治疗前EBV DNA载量1 000拷贝/ml为界,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EBV DNA≥1 000拷贝/ml, n=53)和低病毒载量组(EBV DNA<1 000拷贝/ml, n=125),其中高病毒载量组1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低病毒载量组30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诱导化疗+放疗组( n=105)和同步放化疗组( n=73)。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复发率、5年总生存(OS)率、无瘤生存(DF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 结果: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复发34例,占19.10%;死亡29例,占16.29%。诱导化疗+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0, P=0.01)。高病毒载量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33.96%(18/53),低病毒载量组为12.80%(16/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9, P<0.01)。高病毒载量组患者淋巴结转移复发率[(9.43%(5/53) vs. 1.60%(2/125), χ2=4.15, P=0.04]、远处转移率[18.87%(10/53) vs. 5.60%(7/125), χ2=7.59, P=0.01]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17.14%(18/105),同步放化疗组为21.91%(16/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3, P=0.43)。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5年OS率、DFS率、LRFS率和DMFS率分别为84.68%、72.80%、79.68%和79.54%。高病毒载量组患者5年OS率(79.25% vs. 92.80%, χ2=6.86, P<0.01)、DFS率(73.58% vs. 88.00%, χ2=5.67, P=0.01)、LRFS率(73.21% vs. 89.24%, χ2=8.32, P<0.01)、DMFS率(65.24% vs. 78.00%, χ2=4.15, P=0.02)均明显低于低病毒载量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5年OS率(89.52% vs. 87.67%, χ2=0.15, P=0.70)、DFS率(84.76% vs. 82.19%, χ2=0.21, P=0.65)、LRFS率(80.38% vs. 79.84%, χ2=0.00, P=1.00)和DMFS率(79.52% vs. 81.78%, χ2=0.05, P=0.83)与同步放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4例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 87.49%)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1, P=0.02)。高病毒载量组中,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 84.13%)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1, P=0.03)。 结论:诱导化疗+放疗能达到与同步放化疗相同的疗效。高病毒载量与较高的复发率和较差的生存率相关,对于这些高病毒载量患者需要加强治疗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CCG-ALL-2015方案多中心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研究(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主要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CCCG-ALL-2015统一方案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CCCG-ALL协作组20家医院的7 640例初诊ALL患儿进行分层治疗。根据临床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危险度分组,并根据诱导治疗第19天、46天微小残留病(MRD)结果调整危险度,不同危险度予以不同强度的化疗,全程无放疗。方案设计2个随机对照研究:费城染色体阳性ALL(Ph +ALL)患儿在化疗基础上随机接受达沙替尼(Ph-D组)或伊马替尼(Ph-I组)治疗;根据维持治疗后期是否加用7个周期的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加用,B组为不加用),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多因素模型。 结果:共7 640例患儿入组,男4 521例、女3 119例。7 508例获得完全诱导缓解,诱导缓解率为98.3%。189例Ph +ALL患儿随机研究显示,达沙替尼(Ph-D)5年EFS优于伊马替尼(Ph-I)[60.1%(95% CI 49.8%~72.5%)比39.4%(95% CI 26.9%~57.7%),χ 2=5.00, P=0.020]。维持治疗期间是否加用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研究显示,低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 CI上限分别为0.02和0.01,中、高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 CI上限分别为0.05和0.01,小于预设的非劣效边界值0.05。整组患儿随访3.5(2.4,4.8)年,5年OS和EFS分别为90.9%(95% CI 90.2%~91.7%)和80.1%(95% CI 79.0%~81.2%),累积复发率15.3%(95% CI 14.3%~16.3%),单纯中枢神经系统(CNS)累积复发率为1.9%(95% CI 1.6%~2.2%),累及CNS累积复发率为2.7%(95% CI 2.3%~3.1%)。5年治疗相关累积病死率为1.3%(95% CI 1.0%~1.6%)。多因素分析发现B-ALL中,年龄≥10岁、男性、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 9/L、初诊时中枢类型为CNS2或CNS3、有BCR-ABL融合基因、KMT2A基因重排、无ETV6-RUNX1融合基因、诱导第19天、第46天MRD>0.01%均为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T-ALL中有BCR-ABL融合基因、诱导第46天MRD>0.10%为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 结论:无颅脑预防性放疗的CCCG-ALL-2015方案远期预后良好,CNS复发率低,治疗相关病死率低,达沙替尼在Ph +ALL中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维持治疗后期去掉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并不降低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西紫杉醇诱导的多倍体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Doc)诱导的多倍体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模型的增殖及凋亡特性,分析多倍体肿瘤细胞在化疗耐药及肿瘤复发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或1 μmol/L Doc处理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24 h,撤除药物后继续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至第3天或第5天,分别记为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倍性和细胞周期,Dil标记法、CFSE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Annexin-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及凋亡蛋白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c 24 h组小部分存活细胞的体积略有增大,细胞呈多核状态;Doc 24 h+3 d组和Doc 24 h+5 d组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细胞核仍呈多核状态。细胞倍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为(3.40±0.95)%,Doc 24 h组为(20.80±2.87)%,Doc 24 h+3 d组为(55.67±3.85)%,Doc 24 h+5 d组为(76.20±2.51)%,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多倍体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478.054, P<0.05)。Doc 24 h组G 1期、S期细胞亚群比例低于对照组,G 2/M期细胞亚群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中cdc2、P-cdc2(Thr14)、P-cdc2(Tyr15)、P-cyclin B1(Ser128)、P-cyclin B1(Ser147)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下调,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上调,cdc25c蛋白在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中表达水平下调。Dil染色结果显示,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标记的Dil荧光均未明显减弱。CFS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多倍体A549细胞标记的CFSE的荧光强度未发生明显改变。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c 24 h组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升高( P<0.05),Doc 24 h+3 d组和Doc 24 h+5 d组凋亡细胞亚群比例较Doc 24 h组降低(均 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xl和mcl-1表达依次上调,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和bak表达上调,但在Doc 24 h+5 d组细胞中表达下调。 结论:Doc体外能够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多倍体的形成;可使A549细胞周期阻滞在G 2/M期;Doc作用后,A549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能力增强,但随着撤药时间延长,凋亡抵抗发生,相应的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显著。这些特性可能有助于多倍体肿瘤细胞产生化疗干预后的耐药性及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缓解期存在的克隆性造血对伴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造血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缓解期存在的克隆性造血(CH)对伴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后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初诊伴NPM1突变AML患者86例,对患者诊断时的临床资料、二代测序检测结果和缓解期骨髓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应用Log-rank方法比较造血恢复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造血恢复的因素。结果:86例AML伴NPM1突变患者中位年龄50(15~69)岁,男39例,女47例,41例患者给予"7+3"强化疗方案诱导治疗,45例患者给予含低剂量阿糖胞苷的低强度方案诱导治疗。86例患者诊断时最常见的突变为FLT3、DNMT3A、TET2、IDH1、IDH2,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患者21例,为DNMT3A、TET2、ASXL1、IDH1/IDH2基因突变。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缓解期无CH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82),但前者的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延长[26(95% CI 21~32)d对25(95% CI 23~26)d, P=0.032]。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年龄、诱导化疗方案、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为影响血小板恢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诱导化疗方案( HR=0.454, P=0.001)、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 HR=0.520, P=0.027)为影响血小板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缓解期存在的CH使AML伴NPM1突变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延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