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动态心脏模型在心脏超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动态心脏模型与基于案例和问题学习(case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CPBL)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心脏超声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下文简称住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试验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心脏超声科进行住培的8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入科的40名学员设为试验组,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入科的40名学员设为对照组。试验组接受体外动态心脏模型与C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教具与C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学员出科时的考核成绩,并对两组学员进行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读片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和人文素养成绩分别为(42.72±1.78)分、(43.00±1.91)分、(44.27±2.24)分、(43.37±2.35)分均高于对照组学员的(41.82±1.75)分、(41.55±2.26)分、(43.05±2.64)分、(41.57±2.48)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员比对照组学员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92.5%(37/40)比75.0%(30/40)]、"培养临床思维能力"[90.0%(36/40)比70.0%(28/40)]、"提高影像读片能力"[92.5%(37/40)比72.5%(29/40)]、"提高上机操作能力"[90.0%(36/40)比67.5%(27/40)]、"提高学习兴趣"[90.0%(36/40)比72.5%(29/40)]和"提高学习效率"[92.5%(37/40)比75.0%(30/40)]方面的选择比例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体外动态心脏模型与C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于心脏超声科住培,能够调动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完成住培培养目标、提高住培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阳离子微泡提高超声波靶向击碎微泡技术体内基因靶向转染效率及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一种阳离子微泡(cationic microbubble,CMB),通过与传统微泡(definity microbubble,DMB)比较,探讨其提高超声波靶向击碎微泡(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介导的体内基因转染效率及治疗效果.方法 体外实验:应用薄膜水化法制备CMB,观察其形态、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以及基因携带能力,以DMB作为对照.体内实验:首先取16只大鼠以生物荧光素酶质粒作为报告基因,分别应用CMB和DMB进行心脏的靶向转染,动态观察转染效率及靶向性.随后取64只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第5天彩色超声检查明确60只大鼠成功制备I/R模型;随机分为3组(n=20),其中对照组大鼠接受DMB携带空质粒转染,DMB组接受DMB携带AKT质粒转染,CMB组接受CMB携带AKT质粒转染.治疗后心脏彩色超声以及组织学观测各组大鼠心肌灌注、心脏功能、梗死区面积和梗死区组织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密度,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心肌AKT、磷酸化AKT (phospho-AKT,P-AKT)、生存素(Survivin)和磷酸化BAD (phospho-BAD,P-BAD)表达.结果 实验制备的CMB形状均一,其zeta电位显著高于DMB(t=28.680,P=0.000);DNA携带百分比显著高于DMB (P<0.05).无论在体检测还是离体检测均显示,应用CMB转染后的荧光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MB转染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模型术后第5天,各组前、后壁信号强度比值以及心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CMB组及DMB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增加,且CMB组高于DM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1天,CMB组梗死区域长度最小、厚度最大,其次为DMB组、对照组;CMB组及DMB组毛细血管、小动脉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CMB组较DMB组增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转染后第3天,对照组凋亡细胞最多,其次为DMB组、CMB组;CMB组及DMB组AKT、P-AKT、Survivin和P-BA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MB组高于DM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B在保留了普通微泡理化性质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携带质粒DNA的能力,提高了超声微泡靶向转染效率;应用CMB进行超声靶向AKT基因转染治疗大鼠心肌I/R损伤时,显著提高了基因转染率,改善了大鼠心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羊急性心梗模型人工泵肺救治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自制人工泵肺装置早期应用于羊急性心梗模型的救治疗效.方法 健康羊(n=10)全麻下第五肋间左前外侧切口,进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结扎,建立羊急性心梗模型.实验组(n=5)随即应用本课题组研制的便携式人工泵肺行右房、降主动脉插管开始人工泵肺静脉-动脉(V-A)模式支持,血流量4.0 L/min,转流12 h.以单纯心梗羊(n=5)为对照.通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等心肌酶谱的测定,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心脏超声中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左心室形态变化的动态监测,评价人工泵肺救治急性心梗导致的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同时通过定时记录流入道/流出道血氧饱和度水平等监测装置氧合性能.结果 实验组在转流开始后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对照组出现低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2只动物发生不可逆性室颤;两组动物CKMB及cTnI术后4 h均明显升高,但实验组复灌12 h,CKMB(35.24±8.61)μg/L vs.(92.56±13.5)μg/L(P=0.007)及cTnI(4.53±1.28)μg/L vs.(17.34±4.39)μg/L(P=0.00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超声提示对照组左室收缩功能均较实验组减低.12 h中,装置流出道氧饱和度保持98%以上,氧合效率稳定.结论 人工泵肺装置早期应用于羊急性心梗模型的救治,能够维持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损害,改善心室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集束化疗法对PI3K/Akt/GSK3-β 介导的心肺复苏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集束化疗法对心搏骤停(CA)模型兔心肺复苏(CPR)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GSK)3-β 蛋白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心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日本大耳白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肾上腺素组、亚低温组、集束化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体外电击法复制兔CPR模型.于不同时间点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PI3K/Akt/GSK3-β 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肾上腺素组、亚低温组和集束化治疗组复苏成功后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PI3K/Akt/GSK3-β 蛋白水平均明显改善,其中以集束化治疗组效果最显著(均P<0.01).结论 集束化疗法对CPR后兔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改善血流动力学、激活PI3K/Akt/GSK3-β 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联合机能试验负荷模型下的动态心电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联合机能试验负荷条件下,通过动态心电监测,快速筛选运动时心血管风险、评价运动强度和体能储备.方法:对10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联合机能试验的标准负荷条件下进行连续负荷心电图描记,并对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进行研究.结果:心率加速、匀速和减速时R波电压比较结果中,大部分个例(51.72%)及总体反应出的左室电压均在心率加速时较高;将29人次中RRn/RRn+1与R波电压具有相关性的22人次作加速度、3加速度、5加速度、15加速度与对应R波电压的线性回归分析,分别有16人次、18人次、20人次和22人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对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除3加速度外,其余均具有线性回归关系;总体心电散点图呈现为窦性心律和运动负荷诱发的窦速,伴偶发房早.结论:在联合机能试验条件下,心功失代偿之前,或可以心脏实际负荷推测躯体外周负荷,联合应用心电散点图分析技术,在既定运动量下(如联合机能试验)实时的全程动态心电监测,或可以作为运动时心血管风险快筛、运动强度和体能储备快速识别、运动强度精确评价的参考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中药药效物质多模态辨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亟需合适的高通量整体动物模型以体现其整合调节作用.斑马鱼模式生物具备体型小、繁殖能力强、体外发育等独特优势,且其遗传生物特性与人类高度保守,是研究人体多系统病理过程的理想疾病模型,在中药药效物质研究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应用.该文对近年来发表的使用斑马鱼模型进行中药药理效应多模态研究的相关文章进行回顾,总结了斑马鱼作为动物模型,在血管新生、炎症、神经行为学病变、心脏损伤、骨质疏松、高血糖、高血脂及肿瘤等疾病中的应用,阐述了斑马鱼模型在中药多模态研究中的优势与主要发现,展望了运用免疫组化、荧光探针及转基因斑马鱼品系,在活体动物中动态观测并定量分析目标器官或细胞的变化,从而实现中药药效物质多模态辨识,并进一步结合生物标记物表达水平的检测,探索中药药效物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OPCAB)患者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与术后谵妄的关系,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OPCAB手术患者364例,通过一般资料问卷、简易智力状态评估量表收集资料,通过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中文版3D-CAM谵妄量表评估术后谵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05的谵妄的危险因素后,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广义相加模型观察HbA1c水平与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动态变化,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curve),明确其界值.结果 ·OPCAB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有年龄、饮酒史、糖尿病、贫血、周围血管疾病、术前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白蛋白、HbA1c、术中输血、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通过广义相加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A1c值越高,OPCAB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越高.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当HbA1c值>6.45%时,OPCAB术后谵妄发生的风险随之增高.结论 ·对于接受OPCAB手术的患者,HbA1c值是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HbA1c值的升高,谵妄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提示OPCAB患者术前HbA1c值应尽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立体定向射波刀放射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立体定向射波刀放射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有效照射剂量探索: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于培养第4天,分别以20、30及40 Gy单次剂量体外射波刀照射,于照射后24、48及72 h光镜下观察细胞收缩活性及细胞死亡率.(2)室间隔放疗区域定位方法及安全性的整体动物研究:普通级成年雄性6月龄新西兰大耳兔26只,异丙肾上腺素0.3 mg·kg-1·d-1静脉注射方法制备心肌肥厚模型,心脏CT增强造影及心超获取心脏影像学数据,导入射波刀工作站中勾画自主动脉瓣下完整左心室结构作为放射靶区,以X-Sight脊柱追踪系统自动对射线进行实时校准,探索室间隔精确定位、追踪方法;随后随机分组按照0、20、30及40 Gy的剂量完成靶区照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肌肥厚情况,4周后处死动物获取心脏及其邻近组织开展病理研究、动态检测血清TnI、NT-proBNP改变量进行安全性评价.(3)临床放疗方法的探索:经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3例开展临床研究,根据基础实验数据制定放疗方案并实施射波刀放疗,随访收集临床数据,评估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20 Gy以上剂量可抑制心肌细胞搏动,并存在剂量依赖性;20、30、40 Gy单剂量照射可作为合理的后续射波刀放射剂量梯度.(2)射波刀治疗4周后,各辐照组均未出现治疗相关的家兔死亡,且各家兔未有显著的体重、食欲、精神状态及大小便等情况改变.复查超声心动图参数:造模20~40 Gy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重量/体重比值均呈负增长;与造模0 Gy组相比,造模40 Gy组两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照射野外组织未见明显损伤.(3)3例患者按照试验方案顺利完成室间隔肥厚区域心肌无创射波刀治疗,随访4周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体外无创射波刀放疗减轻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肥厚技术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良好,可降低兔肥厚型心肌病模型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重量/体重比值,改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未对动物及临床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其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清降钙素原与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术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梧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85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后0 d、1 d、2 d、3 d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PCT水平,按术后1 d血清PCT 水平分为 A组(n=29,血清PCT≤2.0 ng/mL)、B 组(n=34,2.0 ng/mL<血清 PCT<5.0 ng/mL)、C 组(n=22,血清PCT≥5.0 ng/mL).比较3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治疗时间、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院内病死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术后1d血清PCT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比较出现并发症患者死亡亚组和存活亚组术后血清PCT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并发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血清PCT对出现并发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C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监护室治疗时间长于B组、A组,C组、B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A组,C组APACHE Ⅱ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A组,C组院内病死率高于A组(P<0.05).术后1 d血清PCT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并发症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05).出现并发症患者中死亡者术后0d、1 d、2 d、3 d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存活者(P<0.05).术后0 d、1 d、2 d、3 d血清PCT水平为出现并发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预测并发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4、0.738、0.757、0.847.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后0d、1 d、2d、3 d血清PCT水平与患者病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变化对出现并发症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成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医护一体化液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成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医护一体化液体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 按照"6S"金字塔证据模型,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库(NGC)、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网站、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RNAO)网站、医脉通指南网、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公开发表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液体管理相关文献,并手动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05-31.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及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文献筛选及内容提取.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最终纳入的文献中提取与本研究相关的证据,并进行证据整合,同时评估最佳证据的等级、推荐级别.结果 最终共纳入15篇文献,其中专家共识4篇、指南3篇、临床决策3篇、系统评价3篇、最佳实践1篇、Meta分析1篇.4篇专家共识经小组讨论后均纳入本研究;3篇指南的推荐级别均为A级;追溯3篇临床决策的原始文献,其提取的证据分别来源于2篇指南、1篇专家共识,其质量评价结果均较好;3篇系统评价和1篇Meta分析的质量评价结果均≥10分;追溯1篇最佳实践的原始文献,其提取的证据分别来源于1篇指南和1篇系统评价,其质量评价结果均较好.通过证据提取与整合,最终形成了成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医护一体化液体管理的最佳证据,其包含6个类别,共20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6个类别共20条成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医护一体化液体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多学科团队协作、动态评估和监测液体状态、早期液体复苏、早期正确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利尿剂、采用目标导向性治疗(GDT)策略指导个体化液体管理,为目前临床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液体管理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