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暑预警体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热浪频发,热相关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中暑为最严重的病况,具有高病死率、高后遗症发生率的特点。有效的中暑预警可通过监测某些指标预测中暑发生的可能,以降低中暑发生率,减轻危害,但当前对中暑预警体系尚无统一总结。中暑的发生涉及气候环境和个体易感性两个关键方面,而个体易感性又表现为热耐受能力差异。本文将从气候环境的炎热指数、热指数、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体感温度等指标,以及个体易感性和综合分析方面来综述当前中暑的预警体系,以供相关领域的研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YLL)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为气象健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区(县)逐日死亡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非线性滞后模型和多变量Meta分析方法分析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基于该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本研究按不同死因中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总人群平均每日YLL率为23.6人年/10万,日均体感温度为15.7 ℃。不同人群体感温度与YLL率暴露反应关系均呈“U”形曲线,由体感温度导致老年人的YLL率远远高于年轻人。日均超额死亡数也随着风险等级的升高而上升。结论:基于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利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经验证预警效果良好。本研究为建立气象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的健康人吞咽热水和冰水过程中脑血流动力学信号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fNIRS探究在吞咽热水和冰水时健康受试者脑血流变化情况,以验证fNIRS对于不同温度液体吞咽任务识别的敏感性,为今后应用fNIRS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中枢诊断及干预辅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健康受试对象16例,按照随机顺序进行吞咽热水和冰水的任务,并采用fNIRS对任务过程进行记录,配对比较静息状态、吞咽热水和吞咽冰水状态两两之间不同脑区激活程度的差异。结果:相较于静息状态,吞咽热水和冰水时均有19个通道激活,共同激活的皮质包括S1、M1、PMC、SMA、Wernicke区、体感联合皮质、视觉联合皮质和额叶眼动区,DLPFC仅在吞咽热水时激活,中央下区仅在吞咽冰水时激活。SMA和PMC在吞咽热水比吞咽冰水时激活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性。结论:健康受试者的多个脑区都有激活并参与了吞咽热水和冰水的调控,且吞咽热水比吞咽冰水能够更好的激活健康受试者的PMC和SM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搏骤停后良好预后的多模态预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搏骤停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关,停止生命维持治疗(WLST)是其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准确预测心搏骤停预后至关重要。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的指南提出了一种结合临床检查、电生理学、脑成像和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多模态预测方法,主要侧重于预测不良结果。目前仍需要准确识别具有良好康复机会的患者,以减少不确定性,安抚患者家属,并有效分配资源。已经确定的心搏骤停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预后良好的几个指标,包括连续反应性脑电图(EEG)无癫痫样特征、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无弥散加权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运动反应≥3分和正常水平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然而,这些指标往往是单独描述的,它们在预测有利结果方面的敏感度有限。预测良好预后相关指标需要高敏感度,以确保不会遗漏具有良好康复潜力的患者。现有的心搏骤停预后指南主要集中在预测不良结果,较少关注预测良好预后。最近有瑞士学者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分析了成人心搏骤停后昏迷患者的治疗数据,旨在确定心搏骤停后良好预后的预测因子,并结合这些预测因子开发一个多模态模型。研究纳入患者均接受36 ℃的目标温度管理(TTM)24 h,并使用外部冷却设备和特定的药物干预。在TTM期间和常温条件下进行EEG记录,评估脑电背景、连续性、反应性癫痫样活动;收集神经系统检查、体感诱发电位(SSEP)、血清NSE水平和瞳孔测量数据。研究人员还收集了与心搏骤停相关的各种变量,包括自主循环的初始节律和恢复时间。分析每个变量对有利结果的预测性能,使用多变量有序逻辑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交叉验证,创建一个多模态预后评分。评分包括6种模式,每种模式1分:早期EEG(12~36 h)非高度恶性;早期EEG背景反应性;晚期EEG(36~72 h)背景反应性和连续性;48 h内血清NSE峰值≤41 μg/L;72 h内全面反应性量表(FOUR评分)得分≥5分。评分≥4分(满分6分)的敏感度为97.5%,特异度为77.5%。评分的结果与外部队列验证结果一致。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多模态评分,该评分结合了心搏骤停后72 h内可用的临床、EEG和生物标志物。评分显示在识别早期昏迷心搏骤停幸存者方面的高性能,这些幸存者将在3个月内达到功能独立。该评分的表现得到了外部验证,支持其在心搏骤停患者早期良好预后预测中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广东省、安徽省和吉林省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安徽省和吉林省(3个省份)共46个城市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手足口病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9- 2018年、安徽省2009-2015年和吉林省2013-2018年的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46个城市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通过Meta分析合并不同城市的结果,采用Meta回归方法分析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3个省份46个城市的每日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总体上呈非线性关系,广东省和吉林省的发病风险关系相似,即随体感温度升高而增加,而安徽省的发病风险随体感温度上升先增加,在18.1 ℃达峰值后下降。不同体感温度的滞后作用不同,较高体感温度的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久。经纬度、平均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可能是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的原因。结论:体感温度是一个同时评估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3种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关系的综合指标,其升高会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关系的空间异质性与所处地理位置和当地气象因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儿童孟乔森综合征10例病例系列报告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 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儿童孟乔森综合征病例常就诊于精神科、心理科以外的其他科室,这些科室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患儿很难得到及时和正确的诊治,发病率可能被低估.目的 总结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孟乔森综合征儿童的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设计 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3个医院诊断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孟乔森综合征的连续住院病例.通过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采集病例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就诊经历及治疗史,发热特征,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主要结局指标 发热特征.结果 10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均为女童,起病年龄12(10~14)岁,病程6.3(1~18)个月.门诊频次平均8(4~12)次,住院频次平均3.5(2~5)次,就诊医院数平均3.5(3~5)家.均有反复行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治疗史且均无疗效.均在短时间内体温达到高热(39.0~40.2℃),约5 min内体温恢复正常;6例偶有头晕,其中伴头痛2例,伴腹痛1例;发热前均无畏寒及寒战,时间无规律性;体温恢复正常时无出汗反应.发热前后皮肤体感温度、脉搏、心率、呼吸频次均未见变化.精神和食欲均正常;体重轻度增加3例,余病例均未见下降;均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均未见异常.单亲家庭环境4例,父母长期争执、吵闹5例,留守儿童1例.均转至心理科进行干预,随访时间8(5~12)个月,未见类似发热发作,也无因其他症状就诊者.结论 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儿童孟乔森综合征好发于女性儿童/青少年,多次反复求治于不同医院,体温可在3~8 min内达到高热,约5 min内恢复正常,发作时无发热时典型病理生理过程变化,实验室检验和辅助检查结果无异常;虽然病程较长,但无疾病状态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深圳市2013-2020年极端体感温度对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极端体感温度(AT)对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的影响,为建立或修改与高血压患者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和调整救护车分布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急救接报平台2013年1月-2020年12月高血压患者120急救数据及深圳市同期气象数据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极端AT对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影响的单日滞后和累积滞后效应的相对危险度(RR),并估计人群归因危险因素百分比(PARP).结果 深圳市2013-2020年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为14491例,日急救量最少1例,最多28例,日均急救量为(9.28±0.90)例;同期AT最低-4℃,最高39.4℃,平均AT为(25.62±7.95)℃.AT对高血压患者急救量影响的3D图及复合图显示,极端AT对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的影响呈非线性趋势,高血压患者急救量随AT的升高呈降低趋势,但在30℃ 之后又呈上升趋势.累积滞后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与适宜AT相比,极端体感低温和极端体感高温对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影响滞后0~21d的累积滞后效应RR值分别为1.783(95%CI=1.303~2.433)和1.315(95%CI=0.994~1.747),其中极端体感低温对男性和<65岁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影响的RR值分别为1.721(95%CI=1.050~2.811)和1.872(95%CI=1.184~2.982).有13.64%的高血压患者急救量归因于极端体感低温,其中男性和<65岁人群更易受极端体感低温的影响.结论 深圳市极端体感低温对高血压患者急救量的影响较大,尤其对男性和<65岁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冷冻家兔坐骨神经时皮层诱发电位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5
我们用不同温度冷冻家兔坐骨神经,于术后不同时间测定无损伤性体感诱发电位(SEPs)及周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是-60℃以下冷冻SEPs立即消失,-60℃组于术后40.66±4.08天,-100℃以下各组于56.08±11.11天恢复。再生神经SEPs潜伏期为21.75±0.56ms,SCV为43.80±2.56m/s,明显低于术前及对照组与-20℃组。结果提示-140℃以下冷冻止痛为最佳温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定量温度觉检查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08年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The Neuropathic Pain SIG,NeuPSIG)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1].N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等特点,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病史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缺乏早期、客观的诊断及神经功能受损评价指标.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如神经传导功能检查、体感诱发电位等主要用于评估大的有髓鞘神经纤维(Aαt纤维和Aβ纤维)的功能[2-3],但NP却是以Aδ和C纤维等小神经纤维受损为主,目前尚无鉴定小纤维神经损伤的金标准.近年来出现定量感觉检查(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皮肤神经活检、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激光诱发电位及神经超声检查等新技术用于评估外周小纤维神经的功能及完整性[4-5].QST可测量温度觉、压力痛觉、振动觉、机械觉、机械痛觉、电流感觉等多种感觉[6],其中以定量温度觉检查(quantitative thermal testing,QTT)运用更为广泛,但目前其关于NP的研究相关文献仍然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模拟条件下热习服训练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高温高湿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是驻地部队训练和执行任务不可避免的环境条件.某些特殊兵种人员需在高温、封闭的场所作业,或身着的作业训练服等不通风、不散热,使机体处于湿热的微小环境中.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时,人的体感温度(热指数)上升,尤其在运动时,人的机体产热大于散热,热量在体内蓄积,当核心温度超过39 ℃时,过度的热应激反应会对人体组织细胞产生毒性,影响人体许多器官功能,包括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及凝血功能等,也可损害认知能力[1].为了克服湿热特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可通过开展热习服训练,提高人体热耐受能力.以往认为自然环境条件达标时热习服训练效果最好,但很多情况下,自然环境往往不适合热习服训练,甚至无法完成热习服训练,因此,近年模拟热环境中的热习服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