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基化检测用于卵巢癌筛查和诊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预后最差的癌症,目前缺少有效的早诊早筛工具.甲基化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有关键作用,目前已经开展了多项研究,分析基于液体活检方案的细胞游离DNA甲基化检测诊断卵巢癌的效能,总体准确度达到85%的中位水平,优于糖类抗原125(CA125)等传统蛋白分子标志物.卵巢癌组织甲基化检测结果与患者生存结局及药物敏感性也密切相关.卵巢癌甲基化检测方式方法的改进发展有望为卵巢癌诊疗分子方案研究提供新的路径和机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供体来源细胞游离DNA鉴别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类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浆供体来源的细胞游离DNA(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dd-cfDNA)片段在鉴别移植肾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BMR)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7月18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患者。根据2017年Banff移植肾排斥反应病理分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BMR组和TCMR组,后者又分为TCMRⅠ型亚组和TCMRⅡ型亚组。采用二代测序+目标区域捕获的方法检测入选者外周血浆dd-cfDNA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血浆dd-cfDNA和血肌酐水平对鉴别两种移植肾ABMR和TCMR的诊断价值。结果:共60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入选本研究,TCMR组42例,ABMR组18例。ABMR组患者血浆dd-cfDNA百分比较TCMR组显著升高[2.33(1.19,4.30)%比0.98(0.50,1.82)%, P=0.001];ABMR组dd-cfDNA绝对值亦较TCMR组显著升高[0.94(0.60,2.27)ng/ml比0.43(0.20,0.96)ng/ml, P=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百分比鉴别诊断TCMR和ABMR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76(95% CI 0.64~0.88),阈值为1.11%,敏感性88.89%,特异性59.52%;dd-cfDNA绝对值鉴别诊断TCMR和ABMR的 AUC为0.74(95% CI 0.61~0.86),阈值为0.53 ng/ml,敏感性88.89%,特异性54.76%。TCMR亚组与ABMR组血浆dd-cfDNA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TCMR两亚组间dd-cfDNA百分比及绝对值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BMR组dd-cfDNA百分比显著高于TCMRⅠ型亚组( P=0.008)和TCMRⅡ型亚组( P=0.030)。ABMR组dd-cfDNA绝对值显著高于TCMRⅠ型亚组( P=0.003)。 结论:血浆dd-cfDNA水平检测对鉴别ABMR和TCMR两种排斥反应类型有辅助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癌精准治疗的研究前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肝癌的临床诊治及创新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新型血清标志物的发现和转化应用,包括蛋白、miRNA以及外周血循环游离DNA甲基化等,促进了肝癌的早诊早治。影像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精准肝脏外科的实现创造了便利条件。靶向与免疫治疗的进步,将为肝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手段。借助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技术,对肝癌发生和发展机制及其基因表型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单细胞、基因编辑、药物开发等技术的进步,使得肝癌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越来越开阔。肝癌是一种复杂而难治的恶性肿瘤,通过不断揭示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真正本质,进一步探寻制癌之道,从而助力肝癌精准治疗,使患者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游离DNA测序在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宏基因测序技术的血浆微生物游离DNA(mcfDNA)测序为感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非侵袭性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在脓毒症和血流感染中,与血培养等传统病原学诊断技术相比,mcfDNA测序在敏感性、时效性和致病原覆盖面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用于肺部感染时,其敏感性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高质量下呼吸道标本的宏基因二代测序仍有较大差距,而且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因此,还不宜将其作为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的一线技术,其临床应用尚需控制在亟须明确病原学诊断、传统病原学诊断技术难以达到目的、侵袭性病原学检测标本无法获得的少数疑难危重肺部感染患者中。通过改进测序技术提高其敏感性,通过高质量临床研究明确其适应用对象和最佳应用时机,是未来能够在肺部感染中高效运用这一新的非侵袭性病原学诊断技术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介绍1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受者,根据该受者多器官功能受损表现,结合皮肤病理活检报告、血液供者来源游离DNA检测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相关性蛋白因子等检测,诊断aGVHD,并给予相应预防感染、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抗炎等治疗。该受者治疗效果不佳,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本病例提示aGVHD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发生率低,但风险极高,需早期干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出生缺陷的产前干预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出生缺陷(IEI)是一类主要由单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部分IEI发病极早,甚至在宫内即出现严重的器官损害。IEI的产前干预对预防出生缺陷和提供更佳的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扩展性携带者筛查、游离胎儿DNA检测、基因测序等技术在遗传性疾病的产前筛查及诊断中广泛被应用,宫内干细胞移植、宫内基因治疗等或将为遗传性疾病带去新的治疗希望,但目前针对IEI的产前干预研究有限。本文综述了IEI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及可能的宫内治疗相关的研究及临床进展,以期促进临床对IEI产前干预的认知和恰当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类型,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DLBCL患者的分子生物学异常和组织形态学改变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其预后相关因素较多。国际预后指数(IPI)、细胞来源(COO)等被广泛应用于DLBCL患者预后评估,而循环游离DNA(cfDNA)的动态变化、外周血中维生素D或者白蛋白水平、系统性炎症等具有潜在预测价值的评估方法亦逐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IPI是单纯化疗时代基于患者临床特征的预后评估方法,简单易行。但是,进入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时代,IPI评估患者预后的准确性不断受到冲击。COO可更为精准地识别患者疾病类型,但是较高的标本质量要求和昂贵的检测费用限制了其应用。对于cfDNA、维生素D、白蛋白、相关炎性指标水平,通过外周血即可获取标本进行检测,操作简便、经济,可以弥补IPI和COO等方法的不足。笔者拟就DLBCL相关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预后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预测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虽然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等方案,使DLBCL患者临床结局有所改善,但是仍有约5% DLBCL患者继发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并且预后较差。由于对所有DLBCL患者进行CNS受累预防治疗的临床价值不高,因此尽早识别CNS受累高危患者并对其进行预防治疗,是避免DLBCL继发CNS受累的重要措施。目前,CNS-国际预后指数(IPI)模型是DLBCL继发CNS受累患者的常用预测模型,以其为基础构建的CNS-IPI-C模型,虽尚未广泛应用,但对CNS受累高危患者具有较好识别能力。白细胞介素(IL)、CD5、微小RNA(miRNA)、循环肿瘤DNA(ctDNA)等生物标志物,也逐渐在该病中展现较高预测价值。笔者拟就目前临床对DLBCL继发CNS受累的预测模型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早期精准发现CNS受累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酸水平在脓毒症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难治性危重症。临床医生运用相关指标结合脓毒症患者生理状态和个人经验来监测病情并评估预后,有助于防止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并且改善患者预后,新的脓毒症诊治指南不断出现,然而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及预测预后仍很困难。目前,一系列有关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层出不穷,但仍缺乏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标志物。近年来,将核酸用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测预后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细胞游离DNA(cf-DNA)、血浆线粒体DNA(mtDNA)、微小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脓毒症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加深入地了解脓毒症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寻找评估脓毒症病情和预后的标志物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游离DNA在膀胱癌诊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癌症,目前的诊治方法尚不令人满意。尿液中的游离DNA能够提供关于癌症的全面而重要的信息,因为它携带了来自细胞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直接流入尿液并从循环中运输。膀胱癌患者的尿游离DNA中携带有肿瘤疾病信息,提示其具有检测、监测以及预测膀胱癌患者的能力。尿游离DNA分析弥补了当前检测技术的不足并加强了诊断和检测能力,在转化为临床实践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就尿游离DNA在膀胱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