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雅慧从"痰泻"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缓解期多表现为便次增多、便中夹有黏液、偶见少量脓血、黏膜活检炎症指标明显改善等."痰泻"之名首见于《医宗必读》,黄雅慧教授基于书中对痰泻的论述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病位虽在肠腑,实则与脾肺肾密切相关.黄教授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核心病机为湿阻酿痰成瘀,临证以通、化二字为治疗大法,使津气通利、水湿得化而痰泻得止.针对气虚不运、湿流于下,施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培土生金以培本;针对阳虚不温、水气流滞,施以四神丸合真武汤加减益火补土以治标;针对湿滞痰阻、气滞血瘀,施以苓桂术甘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蠲饮祛瘀以求缓.临证常取佳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司库奇尤单抗诱发炎性肠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34岁男性因银屑病自行使用司库奇尤单抗300 mg皮下注射、1次/周,共5次;随后300 mg皮下注射、1次/4周,共3次;之后出现脓血便。电子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距肛门25 cm处弥漫性粘膜充血水肿,组织活检病理报告为乙状结肠重度慢性炎、糜烂及浅溃疡形成,考虑为司库奇尤单抗所致炎性肠病。立即停用该药,予美沙拉嗪灌肠液60 g、1次/d,半个月后脓血便明显改善,2个月后脓血便消失。复查电子肠镜发现乙状结肠距肛门20~25 cm处粘膜粗糙,呈颗粒状,有散在小片状出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停用美沙拉嗪灌肠液,改为美沙拉嗪栓0.5 g、1次/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513例 黏液脓血便—发热—消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炎症性肠病与肠结核的鉴别颇具挑战,目前尚无敏感性、特异性均理想的诊断手段,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下特征以及病理信息进行判断。本文报道一例以黏液脓血便起病、肠镜提示回盲部及右半结肠弥漫黏膜病变的患者,拟诊为炎症性肠病并加用免疫抑制治疗后,病情加重,表现为肺部感染、多节段消化道黏膜病变以及肛周脓肿,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消化道病原学均无阳性发现,经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并长期随访,症状及肺部、消化道病变明显缓解,最终明确了结核感染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药灌肠结合康复综合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改善、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结合康复综合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症状改善、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UC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接受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康复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症状改善、炎症因子、肠道菌群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泻、腹痛、脓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IL-17、IL-23、IL-25水平及肠球菌、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丁酸梭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的IL-17、IL-23水平及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而IL-25水平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丁酸梭菌数量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药灌肠结合康复综合护理可促进UC患者症状、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56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药敏结果,探讨厦门地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特征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至2019年厦门市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56例经粪培养确诊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分离培养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及药敏鉴定,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结果:56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中,2018年32例,2019年24例,年龄23 d~4岁8个月,男32例(57.14%),女24例(42.86%),<2岁患儿76.79%(43/56),其中<1岁占2岁以下患儿的62.79%(27/43)。易感季节多为夏秋季节(5~10月),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发热(89.29%)、腹泻(98.21%)、脓血便(48.21%),少数可出现呕吐(21.43%)、抽搐(17.86%)表现。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均有98.04%的敏感率,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分别有76.47%和72.00%的敏感率,对妥布霉素100%耐药,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分别有90.00%和86.00%的耐药率。结论:在夏秋季节,2岁以下儿童易感染鼠伤寒沙门菌,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腹泻,可伴有脓血便,鼠伤寒沙门菌易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上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轻法频下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轻法频下”由清代温病大家章虚谷提出,针对湿热邪气胶黏、难以速除的特点所设,是以小剂量药物配合一日内多次使用下法的方式,将湿热邪气逐步排出体外,用以治疗温病湿热邪气积滞肠道的特殊治法。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为湿热邪气蕴结大肠致使局部气血失和,热盛肉腐成脓,故临床应用“轻法频下”治疗切合病机,理气导滞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可使湿去热消,气血调和,而脓血自除,患者症状得以快速缓解。本病患者虽有下利,治疗却不应囿于大便溏而不可攻之的思维,且“六腑以通为用”,“轻法频下”亦为“因势利导”“通因通用”思路的具体体现,临床值得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痛-腹泻-脓血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介绍1例腹泻、脓血便伴腹痛患者的诊治过程,讨论对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鉴别及治疗过程,尤其是需要注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人芽囊原虫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报道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人芽囊原虫感染的病例。该例患者有脓血便症状,在外院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疗,入院后行粪便寄生虫检查,为溶组织内阿米巴和人芽囊原虫双重感染,提示临床面对HIV感染者抗炎无效时,应警惕寄生虫感染,为临床正确诊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毒型艰难梭菌在炎症性肠病患儿中的感染率及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儿产毒型艰难梭菌的感染率及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30例IBD患儿及同医院健康体检的30名对照儿童的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检测其艰难梭菌毒素基因,并分析毒素基因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IBD组30例(UC组、CD组各15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6例(UC 3例、CD 3例),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为20%。基因型为艰难梭菌毒素A(tcdA)+艰难梭菌毒素B(tcdB)-5例,tcdA+tcdB+1例;健康对照组30名,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1例,感染率为3%,基因型为tcdA+tcdB-。两组儿童均未检测到二元毒素基因。IBD组粪便标本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43, P=0.044)。UC组缓解期未检测出艰难梭菌毒素基因(0/1),轻度活动期中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1例(1/11),中度活动期阳性2例(2/3),不同疾病活动度之间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00, P=0.046)。6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及便血,复发型者有突然加重的特点;所有阳性标本均检测到tcdA,1例合并tcdB+者黏液脓血便表现更重;5例完善结肠镜检查,未发现黄白色隆起或伪膜斑等艰难梭菌肠炎特异性表现;3例有抗菌药物暴露史;6例均对甲硝唑抗艰难梭菌治疗敏感;随访3个月,6例患儿均病情平稳,未复发。 结论:IBD患儿较健康儿童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高。tcdA+tcdB+者临床表现更重。结肠镜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临床上应加强对IBD患儿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检测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乌帕替尼治疗重度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结直肠的慢性、复发性、进展性炎性疾病,其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目前,重度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SRUC)仍面临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困境。2023年2月新型小分子药物选择性Janus激酶-1抑制剂乌帕替尼,在中国获批用于对1种或多种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应答不佳或不耐受或禁忌的成人中至重度活动性UC患者,为SRUC的治疗带来了曙光。现报道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应用乌帕替尼治疗8周的3例SRUC患者的基本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