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库奇尤单抗诱发炎性肠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34岁男性因银屑病自行使用司库奇尤单抗300 mg皮下注射、1次/周,共5次;随后300 mg皮下注射、1次/4周,共3次;之后出现脓血便。电子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距肛门25 cm处弥漫性粘膜充血水肿,组织活检病理报告为乙状结肠重度慢性炎、糜烂及浅溃疡形成,考虑为司库奇尤单抗所致炎性肠病。立即停用该药,予美沙拉嗪灌肠液60 g、1次/d,半个月后脓血便明显改善,2个月后脓血便消失。复查电子肠镜发现乙状结肠距肛门20~25 cm处粘膜粗糙,呈颗粒状,有散在小片状出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停用美沙拉嗪灌肠液,改为美沙拉嗪栓0.5 g、1次/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治疗指南(2021)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治疗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类型银屑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获批上市并已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2/23抑制剂和白细胞介素17A抑制剂三大类7种制剂,如何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生物制剂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国银屑病诊疗及相关领域专家依据国内外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结合中国银屑病患者的特点,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制订本指南,从生物制剂的应用原则与方法、疗效与安全性、患者的筛查与监测、常见问题与对策以及特殊人群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取得显著疗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矛盾的药物不良反应,即其可诱发部分患者出现银屑病样表现,称之为TNF-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病理表现可为银屑病样改变,也可为海绵状改变,发病机制可能与TNF-α和Ⅰ型干扰素之间平衡失调、白细胞介素23/Th17细胞轴参与、感染有关。本文对TNF-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的流行病学、组织学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做一阐述,为识别和治疗TNF-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姜黄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效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相关理论方法探究姜黄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SEA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在线预测化合物作用的靶点;通过CTD数据库提供与疾病相关的各种靶点;运用Venny数据库映射匹配不同基因,并取二者交集;采用GeneMANIA数据库构造出交集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图,采用Cystoscape软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和可视化,借助WebGestalt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姜黄素作用靶点52个,DR对应的靶点1 599个,共同作用的靶点48个。核心靶点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以及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靶点主要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和对抗氧化应激等过程,从而发挥治疗DR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白癜风是一种皮肤黏膜色素脱失为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炎症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8、IL-21、IL-33、磷酸二酯酶(PDE)-4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该病的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IFN-γ/趋化因子配体(CXCL)10轴。近年来,靶向治疗通过调节与白癜风发病机制相关的细胞因子及其相应受体,对其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JAK抑制剂及其与光疗联合治疗已被临床证实具有较好的治疗前景。本文全面评估各种生物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的疗效和个体化用药选择,以期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调控17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PR-957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4只7日龄新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HIBD组)和PR-957治疗组(PR-957组)。按照改良Rice法制备HIBD大鼠模型,PR-957组于造模后腹腔注射PR-957(20 mg/kg),HIBD组于造模后予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和低氧处理。造模后72 h,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皮质炎症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左侧脑皮质白细胞介素(IL)-17、IL-10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左侧脑组织中(LMP7)、叉头样蛋白3(FOXP3)、维A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17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比例。结果:HE染色: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基本正常,HIBD组大鼠左侧脑皮质炎症明显,PR-957组病理改变较HIBD组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IBD组大鼠左侧脑皮质IL-10阳性细胞数[(12.11±3.73)%]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29.12±3.95)%]及PR-957组[(22.61±6.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IBD组左侧脑皮质IL-17阳性细胞数[(35.55±4.85)%]均高于假手术组[(8.48±2.58)%]及PR-957组[(19.16±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HIBD组左侧脑组织LMP7、RORγt蛋白表达(1.01±0.12、0.71±0.10)均高于假手术组(0.50±0.10、0.34±0.07)及PR-957组(0.65±0.13、0.54±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IBD组左侧脑组织FOXP3蛋白表达(0.44±0.10)均低于假手术组(0.93±0.07)及PR-957组(0.68±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外周血流式细胞术:HIBD组Th17/Treg比例(0.66±0.24)均高于假手术组(0.20±0.09)及PR-957组(0.45±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R-957可能通过调控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减轻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 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定向诱导分化为BMDCs。诱导培养第5天,将未成熟的BMDCs分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miR-338-3p拟似物和拟似物阴性对照。转染后24 h,加入100 ng/ml脂多糖刺激BMDCs成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DCs中miR-338-3p及IL-6、IL-23、IL-1β mRNA表达。采用IRBP 1-20、弗氏不完全佐剂(IFA)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诱导EAU模型,免疫后第13天,分离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分别将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BMDCs与T细胞在含有IRBP 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Th17细胞条件诱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IL-17 +细胞比率。此外,为进一步验证BMDCs中miR-338-3p对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分别将miR-338-3p抑制剂或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的BMDCs与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 结果: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miR-338-3p相对表达量较拟似物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61, P=0.002)。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16和1.33±0.1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00±0.01和1.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32, P=0.022; t=3.681, P=0.021);ELISA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5 941.00±452.40)pg/ml,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 299.00±348.3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79, P=0.008),miR-338-3p抑制剂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3 092.00±200.90)pg/ml,明显低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的(4 063.00±131.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05, 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 +细胞比例为(8.03±1.35)%,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5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68, P=0.017)。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IL-6、IL-23和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21、2.21±0.56和2.32±0.43,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1.00±0.06、1.00±0.07和1.01±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290, P=0.001; t=3.747, P=0.020; t=5.280, P=0.006)。 结论:miR-338-3p过表达可以增强BMDCs中Th17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L-6、IL-23和IL-1β的表达,促进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通过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巨噬细胞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表达与M1、M2型极化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巨噬细胞TREM-1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使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诱导人单核细胞系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予以0(空白对照组)和1 μg/ml 的 Pg-LPS(LPS组)刺激,同期加入终质量浓度为0.1 μg/ml的TREM-1抑制剂LP17(LPS+LP17组)或对照肽(LPS+对照肽组),培养24 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PCR,RT-qPCR)检测TREM-1和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标志物(分别为CD86、CD206)及其极化相关细胞因子[分别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mRNA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REM-1、CD86、CD206蛋白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及IL-10的表达。结果:细胞培养24 h后,LPS组巨噬细胞中TREM-1相对 mRNA表达量(1.40±0.14)及蛋白表达量(3.85±0.24)均较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1±0.18、1.00±0.05)显著升高( P<0.05),同时M1型极化标志物CD86 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为1.42±0.01、1.55±0.07)均较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0±0.09、1.00±0.10)显著上调( P<0.01),且M1型极化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 P<0.05);加入TREM-1阻断剂LP17后,与LPS组相比,TREM-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D86 mRNA(0.96±0.00)和蛋白(1.36±0.02)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 P<0.05),TNF-α、IL-1β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对于M2型极化标志物CD206及极化相关细胞因子IL-10,细胞培养24 h后,CD206 mRNA(0.56±0.05)及蛋白表达(0.25±0.04)均较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2±0.25、1.00±0.10)显著下调( P<0.01),IL-10 mRNA较空白对照组表达显著上调( P<0.05),其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PS+LP17组CD206、IL-10 mRNA表达均较LPS组显著下调( P<0.05),CD206、IL-10蛋白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REM-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Pg-LPS介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从而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炎作用;尚无证据表明TREM-1是否参与调控Pg-LPS介导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抑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改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治疗靶点的潜力。方法:使用免疫荧光法观察AIH肝组织和肝囊肿患者囊肿旁肝组织中RIP3及其下游信号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的活化表达水平。经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A)诱导小鼠急性免疫性肝炎,并通过腹腔注射RIP3抑制剂GSK872或载体溶剂进行干预。收集外周血和肝组织,进行血清转氨酶水平测定、qPCR检测和流式细胞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p-RIP3和p-MLKL是RIP3及其下游信号MLKL磷酸化后的活性形式,其在AIH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者。与对照组相比,AIH患者肝组织内RIP3和MLKL mRNA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相对表达量3.28±0.29对比0.98±0.09,4.55±0.51对比1.06±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71、6.77, P值均<0.01)。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炎小鼠肝组织中RIP3和MLKL mRNA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对表达水平2.35±0.09对比0.89±0.11,2.77±0.22对比0.73±0.16, t值分别为10.4、6.33, P值均<0.01)。RIP3抑制剂GSK872显著减轻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抑制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NLRP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ConA+Vehicle组小鼠肝脏CD45 +F4/80 +巨噬细胞、CD4 +IL-17 +Th17细胞、CD4 +CD25 +调节性T(Treg)细胞和CD11b +Gr-1 +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比例均显著升高。与ConA+Vehicle组相比,ConA+GSK872组小鼠肝脏CD45 +F4/80 +巨噬细胞和CD4 +IL-17 +Th17细胞比例显著下降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CD4 +CD25 +Treg细胞和CD11b +Gr-1 +MDSCs比例显著升高。 结论:AIH患者和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炎小鼠肝组织RIP3信号激活。抑制RIP3降低免疫性肝炎小鼠肝脏促炎因子的表达、减少炎性细胞比例、促进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CD4 +CD25 +Treg细胞和CD11b +Gr-1 +MDSCs在肝脏的积累,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和损伤。因此,抑制RIP3有望成为治疗AIH的一种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病毒所致心力衰竭的组学机制分析及药物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病毒感染所致心力衰竭(心衰)的机制,并预测对其可能有效的药物。方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冠状病毒和心衰,并筛选符合实验要求的组学数据。采用R语言Limma程序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将两组差异基因导入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基因本体学(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取两组结果的交集。采用STRING数据库对所有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并筛选核心基因。最后采用团队自主研发的表观精准治疗预测平台EpiMed预测冠状病毒所致心衰的治疗药物。结果:在GEO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得到GSE59185冠状病毒数据集,根据不同的亚型分为wt组、?E组、?3组、?5组、对照组5组样本,差异分析发现各亚组交集上调基因191?个,下调基因18?个。在GEO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得到GSE126062心衰数据集,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495?个,其中上调165?个,下调330?个。冠状病毒与心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取交集处理共有GO条目20条,主要富集在病毒反应、病毒防御反应、Ⅰ型干扰素反应、γ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反应调节、病毒生命周期负调控、病毒基因组复制调控等;共有5条KEGG通路,主要与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受体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IL-10、IL-17、TNF、干扰素调节因子9、2′, 5′-寡腺苷酸合成酶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S-腺苷甲硫氨酸基区域蛋白2、CXC趋化因子配体10、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共10?个核心基因。EpiMed平台预测可能对冠状病毒所致心衰有效的药物为TNF-α抑制剂、白藜醇、利托那韦、白芍、维甲酸、连翘、鱼腥草等。结论:多个炎症通路的异常活化可能是冠状病毒感染所致心衰的原因,白藜芦醇、利托那韦、维甲酸、白芍、连翘、鱼腥草可能对其具有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