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和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是一种具有立体纤维蛋白结构、富含大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可持续释放各种促进伤口愈合的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PRF已在创伤外科、整形外科及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广泛用于治疗患者各种急慢性创面。对创伤外科中常见的慢性难愈合创面,常规的外科处理常效果不佳。大量的研究已证实PRF对慢性创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标本选择、离心方法、离心管材质、冻干保存技术等多种方法,研究者尝试对PRF进行改良增效,并已取得巨大进展。本文就PRF制备和保存技术研究现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损害控制的分组护理在超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损害控制的分组护理在超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在该院进行髋部骨折治疗的超高龄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14例)及研究组(15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基于损害控制的分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7d 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超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基于损害控制的分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水平,促进患者恢复,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促进糖尿病患者足溃疡愈合的干预措施指南(IWGDF2023更新)》解读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促愈合干预措施是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s)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23年新近发布的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IWGDF)指南相关章节与2019年的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补充了各条推荐的证据内容,且所纳入的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本文从清创、敷料、氧气和其他气体、物理治疗、生物制剂(皮肤替代物,自体或其他细胞产品)、药物、负压治疗以及教育和生活支持这8个方面进行两份指南的对比;同时,结合临床实践,探讨2023年版指南在临床可能的实际应用与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2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ALAT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PG)治疗2型糖尿病足(D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D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清创换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清创联合APG治疗。观察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经皮氧分压(TcPO 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α(HIF-1α)水平,PBMCs中MALAT1表达,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ALAT的表达改变(△MALAT1)与治疗总有效率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75%(30/32) vs 73.33%(22/30), 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尿酸(UA)、白细胞(WBC)、TNF-α和IL-6均较前降低,HIF-1α、VEGF和MALAT1较治疗前升高(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UA、HIF-1α、VEGF和MALAT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F患者△MALAT1与TNF-α( r=-0.61, P=0.02)、IL-6( r=-0.52, P=0.04)、WBC( r=-0.53, P=0.03)呈负相关,与VEGF( r=0.58, P=0.03)、HIF-1α( r=0.54, P=0.03)呈正相关。△MALAT高改变组DF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88.37%(38/43) vs 73.68%(14/19),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PG可明显上调MALAT的表达,改善创面组织血液灌注、创面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且MALAT表达量的变化有助于判断DF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瘘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下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瘘(RUG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22年6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PRP治疗的8例RUGF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PRP治疗相关资料如首次治疗时间、首次治疗后住院时间、有无不良事件等。随访至首次治疗后6个月,评估瘘口愈合情况,记录患者体重指数、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等。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 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 结果:8例RUGF患者中,男7例、女1例;中位年龄(范围)为58.5岁(27.0~75.0岁),中位病程(范围)为14个月(4~120个月),瘘口最大径为(4.50±2.62) mm,PRP血小板浓缩倍数为(4.02±0.48)倍。首次内镜下PRP注射治疗时间为(21.88±4.52) min,中位首次治疗后住院时间(范围)为2 d(1~2 d),中位治疗总次数(范围)为4次(1~5次)。瘘口愈合时间为(2.57±1.72)个月,7例RUGF患者在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愈合、1例患者瘘口缩小,术中、术后均无不良事件发生。8例RUGF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体重指数,以及健康调查简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20.91±2.15) kg/m 2比(18.67±3.21) kg/m 2、(86.88±13.35)分比(58.13±20.34)分、100分(0~100分)比0分(0~100分)、(83.06±11.74)分比(56.94±28.86)分、(67.88±26.77)分比(31.88±13.08)分、(81.88±13.87)分比(46.25±24.02)分、(76.56±22.60)分比(37.50±26.73)分、100分(0~100分)比0分(0~100分)、(78.00±17.37)分比(51.50±22.7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0、-3.87, Z=2.06, t=-3.03、-4.26、-4.73、-6.06, Z=-2.06, t=-4.32; P=0.012、0.006、0.039、0.019、0.004、0.002、0.001、0.039、0.003)。 结论:内镜下注射自体PRP治疗RUGF安全、有效,对较小瘘口(最大径≤6 mm)有明显促进愈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藜芦醇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创面愈合困难是临床各科室医师均有可能遇到的难题,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及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是潜在的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然而,白藜芦醇因生物利用度不高等原因,临床应用受限。该文对白藜芦醇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创面治疗中的给药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的重新开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及在促进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促进骨组织修复再生是治疗各类骨科疾病(如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质疏松以及各类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等)的重要手段。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膜性囊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脂质、核酸等,并在细胞间通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间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和临床转化潜力,但是其功能和治疗效率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文献检索证实物理刺激、关键分子干预及小分子化合物和(或)生物材料刺激是促进外泌体分泌的重要策略。对外泌体的亲代细胞及外泌体进行工程化改造是实现优化并增强外泌体功能的的可行手段。而将外泌体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生物材料内以促进骨修复再生是目前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式。综述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包括促进外泌体分泌及外泌体功能优化的方式,以及外泌体功能化的生物材料促进骨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能够为加强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并促进外泌体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体脂肪移植是将大腿、腹部、臀部等处的脂肪植入到有缺陷的部位,改善受区形态的一种手术方法。脂肪组织内含脂肪细胞、脂肪干细胞、内皮细胞、壁细胞、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等。其中,脂肪干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生长因子,可促进组织再生、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脂肪血管基质成分是脂肪组织分离得到脂肪干细胞过程中的产物,是包含2%~10%脂肪干细胞的混合细胞群。脂肪干细胞或血管基质成分辅助自体脂肪移植又称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可增加脂肪存活率。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在皮肤年轻化、瘢痕修复、硬皮病治疗、伤口愈合、毛发生长等方面应用广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浓缩生长因子介导的年轻恒牙再生性牙髓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上儿童及青少年年轻恒牙的慢性根尖周炎未得到及时正确地处理,迁延不愈,可导致根尖周囊性病变。如何更加微创地保留年轻恒牙,促进牙根进一步发育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本文报道1例畸形中央尖折断伴根尖周囊性病变的年轻恒牙经过浓缩生长因子介导的再生性牙髓治疗病例,随访4年后根尖周病变完全愈合,根尖孔闭合,牙根增长,患牙得以成功保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