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临床应用的选择和治疗效果。 方法: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拇指缺损患者18例,I度缺损10例,II度缺损8例。根据拇指缺损长度设计切取同侧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拇指,将 甲瓣趾腹做改良"V"字形切口,改善拇指指腹外观, 甲瓣切取游离皮瓣修复或人工真皮覆盖修复,定期随访。 结果:I~II度拇指缺损应用改良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拇指,术后供、受区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再造手指外形美观,接近健侧拇指,功能良好。指腹感觉恢复S 3~S 4,TPD为6~10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6例。足部供区保留全部足趾,外形满意,不影响走路跑步,无疼痛等不适感。 结论: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临床较为实用,再造拇指外形逼真,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腕横纹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合并血管缺损6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腕横纹Flow-through皮瓣在手指软组织合并血管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3年1月-2018年6月,潍坊瑞清医院手足外科对6例手指软组织缺损面积在3.0 cm×1.5 cm~2.5 cm×7.0 cm之间的软组织合并血管缺损患者进行治疗,右手5例,左手1例;示指2指,中指3例,环指1例;4例行一期清创急诊以腕横纹Flow-through皮瓣修复;2例行一期清创,创面稳定后二期采取腕横纹Flow-through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创面一致布样并放大10%,皮瓣大小3.8 cm×2.0 cm~8.0 cm×3.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分别在术后第1、3、6、12、24个月来院门诊复诊,观察皮瓣外形、质地和受区皮肤感觉,手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4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出现皮瓣远端表皮下张力性水疱,给予抬高患肢、针刺水疱减压处理后皮瓣完全成活。术后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60个月,皮瓣质地接近手指皮肤质地,厚薄适中,均未行皮瓣修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皮瓣区感觉恢复S 1~S 3,外观满意,手指运动总活动度(TAM)达健侧75%以上,为130°~180°,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为11~17分,结果均为良。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 结论:采用腕横纹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合并血管缺损,重建手指血运同时修复创面,皮瓣质地优良,可直接缝合,对于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患侧感觉运动区在皮质下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患侧感觉运动区(SMC)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患侧SMC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进行激活并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行动态比较。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UL)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于发病1周内、发病1个月及发病3个月时在fMRI扫描前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显示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及双侧辅助运动区。17例患者初次BOLD-fMRI均可见患侧SMC存在激活表现,但激活强度存在明显差别。根据患侧SMC激活时程及与标准脑激活区强度比较结果,将试验病例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患侧SMC激活强度即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2共5例患者,发病1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3共6例患者,发病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逐渐增强,但仍未超过标准脑激活区。组1患者初次、1个月及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体素值为3 570.2±1 125.9、1 205.8±328.2及1 121.5±407.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8, P=0.001);组2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56.2±171.7、648.6±177.3及993.2±182.9,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5, P=0.018);组3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20.0±375.9、573.5±375.0及680.9±359.8,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1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0±3.3)分、(52.3±4.6)分、(63.7±2.9)分,组2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6±5.7)分、(36.6±2.4)分、(59.2±3.1)分,组3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9.2±4.0)分、(12.5±3.0)分、(13.3±5.0)分,组1、组2 FM-UL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分别为348.4、183.6,均 P<0.001),组3 FM-UL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组间比较初次FM-U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个月及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分别为191.7、304.5,均 P<0.001)。 结论:脑梗死后患侧SMC的留存是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先决条件,其早期激活并不能预测临床预后,但患侧SMC激活强度动态增强同患肢康复速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amai I~II区指尖离断再植改良方法及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Tamai I~II区指尖离断再植的改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采用改良方法(放弃先解剖标记血管、神经,肉眼清创、骨折固定后,显微镜下一次性游离和修复血管、神经;甲侧襞辅助小切口探查吻合修复背侧静脉)对26例(29指)Tamai I~II区指尖离断再植。本组患者男20例(23指),女6例(6指);年龄3~66岁,平均28岁。Tamai I区16例(19指),Tamai II区10例(10指),伤指指别:拇指7指,示指9指,中指5指,环指5指,小指3指。致伤原因:切割伤12例,挤压伤8例,撕脱伤6例。术后预防感染、解痉3 d,卧床休息5 d,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门诊随访患者6~12个月,包括成活率及外观、感觉恢复、运动和手指力量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①手术时间:Tamai I区指尖离断再植时间约1.0 h;Tamai II区指尖离断再植时间约1.5 h。②成活率及外观:26例指尖离断再植全部成活(2例Tamai I区患指术后第2天静脉危象,小切口放血3 d后成活),22例患者指腹脂肪垫恢复,指腹较饱满,4例撕脱指尖离断,指腹轻度萎缩。Tamai I区15例患者指甲无畸形,较健侧短约2 mm;1例患者因术前甲床真菌感染,术后指甲外观不佳。③感觉恢复: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手指感觉评定标准,23例感觉恢复S 3+;2例指尖撕脱指尖离断和1例挤压指尖离断患者感觉恢复S 3。指尖离断患者指端TPD:切割伤患者4~7 mm;挤压伤患者6~8 mm;撕脱伤患者9~11 mm。④运动和手指力量:按我国手外科学会推行总主动活动度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21例,良5例,手指捏持、握拿时指腹无疼痛。Tamai I区指尖离断患者手指活动度与健侧接近;5例Tamai II区指尖离断,因经远侧指骨间关节处离断,主动伸直0°、屈曲2°~3°。⑤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25例,1例Tamai II区拇指指尖离断患者对指骨间关节活动度不满意。 结论:Tamai I~II区指尖离断采用改良再植方法,肉眼清创、骨折固定(肌腱缝合)后,显微镜下一次性游离和修复血管、神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amai I区指尖离断甲侧襞辅助小切口,方便暴露恒定、较健康的甲侧襞静脉,吻合高质量静脉,提高再植成活率。切割伤指尖离断较撕脱、挤压伤指尖离断手指外形和功能恢复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帕金森病伴姿势不稳/步态障碍患者大脑动态功能网络连接模式改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中姿势不稳/步态障碍(PIGD)亚型患者大脑动态功能网络连接模式的改变及意义。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90例PD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54例健康对照的临床资料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相关评分将PD患者分为PD伴姿势不稳/步态障碍(PD-PIGD)组(49例)和非PIGD(PD-non-PIGD)组(41例)。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法、滑动窗口法和k-means聚类法进行大脑动态功能网络连接分析及组间比较,使用偏相关分析检验动态功能连接属性和临床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识别出4个重复出现的功能连接状态,PD-PIGD患者在低连通模式的状态3(44%)和状态2(23%)中出现频率较高。时间属性方面,PD-PIGD组患者在状态3中的平均停留时间明显高于PD-non-PIGD组,转化次数明显低于PD-non-PIGD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错误发现率(FDR)校正];PD-PIGD组在状态2中的时间分数和平均停留时间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FDR校正)。功能连接强度方面,状态2中PD-PIGD组受试者默认模式网络中的内侧额上回(IC17)和楔前叶(IC30)、听觉网络中的颞上回(IC16)和颞中回(IC33)之间的连接明显减弱,默认模式网络(DMN)中的楔前叶(IC30)与感觉运动网络中的辅助运动区(IC25)之间的连接显著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FDR校正)。偏相关分析显示PD-PIGD组在状态3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与PIGD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450, P=0.039)。 结论:PD-PIGD患者存在特异性的动态功能网络连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大脑功能网络的低连通性及更长的停留时间;DMN、听觉网络、感觉运动网络间和网络内存在局部功能网络域间分离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rTMS)治疗丘脑痛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41例接受hrTMS治疗的丘脑梗死后中枢性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刺激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干预健侧次级感觉皮层(S2)治疗组(S2组, n=21)与干预健侧初级运动皮层(M1)治疗组(M1组, n=20)。分别于治疗前、伪刺激治疗后第1周末及有效刺激治疗后第1、2、3周末时,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McGill问卷评分,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监测诱发电位N100波幅,同时观察治疗周期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第3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5.35±0.54)分 vs.(4.86±0.74)分、(3.55±0.69)分 vs.(3.14±0.57)分、(5.50±0.69)分 vs.(5.00±0.78)分、(2.20±0.42)分 vs.(1.81±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M1组患者的N100波幅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N100波幅明显升高(3.00±0.65 vs. 3.4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2组患者治疗周期内均无癫痫发作、头皮烧灼等不良反应发生,且头痛、耳鸣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rTMS刺激健侧S2区或M1区均可有效改善丘脑痛患者的短期疼痛程度且无明显副作用,其中刺激S2区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修复手部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采用游离MSAP修复手部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修复足部创面时,皮瓣供区选同侧下肢;修复手部创面时,皮瓣供区选用同侧或对侧下肢。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定期随访。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手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足部功能评定。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年龄16~56岁,平均44.8岁;其中手部创面8例,足部创面2例。术中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7.0 cm~5.0 cm×14.0 cm;小腿供区创面均一期直接缝合;7例缝接了皮神经。术后10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出现静脉血管危象,予手术探查后血管危象解除。9例获得长期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感觉恢复至S2~S3级,两点辨距觉7~9 mm,患肢手部、腕部屈伸活动以及拇指外展、内收、对掌活动恢复良好,握力与健侧相似;患肢足部跖趾关节活动良好,行走、跑步等运动正常,无跛行现象,负重区皮瓣无破溃;供区下肢运动、感觉正常,未见功能障碍。末次随访时,手部功能评定6例为优,1例为良;足部功能评定2例均为优。1例患者失访。结论:采用游离MSAP进行创面修复,不损伤主干血管,穿支相对恒定,血管蒂较长,皮下脂肪层较薄,修复手、足部创面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全脑静息态功能MRI的男性吸烟成瘾者内在神经时间尺度改变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男性吸烟成瘾者内在神经时间尺度(INT)的异常改变。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通过网络平台招募的139名男性受试者相关临床资料及全脑rs‐fMRI数据。受试者年龄(34.1±8.8)岁。根据是否存在吸烟成瘾分为吸烟成瘾组( n=83)和健康对照者( n=56)。通过计算INT来反映受试者大脑神经活动动力学改变。首先采用单样本 t检验分别获得吸烟成瘾组及健康对照组全脑INT的空间分布图谱。然后采用双样本 t检验将年龄、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分析吸烟成瘾组与健康对照组INT的差异。最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显著差异脑区INT值与尼古丁依赖量表评分及吸烟指数的关系。 结果:吸烟成瘾组与健康对照组表现出相似的分层神经时间尺度模式,即在感觉运动区INT较短,在顶叶、后扣带回皮层的INT较长。此外,吸烟成瘾组在视觉皮层左侧枕中回( t峰值=-3.18)、左侧枕上回( t峰值=-3.66)、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 t峰值=-3.02,右: t峰值=-3.22)、双侧舌回(左: t峰值=-3.10,右: t峰值=-3.04)、左侧楔叶( t峰值=-2.97)、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左侧楔前叶: t峰值=-3.23)、左侧角回( t峰值=-3.07)、左侧后扣带回皮层( t峰值=-3.54)]的INT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减低(高斯随机场校正,体素水平均 P<0.005,团块水平均 P<0.05)。但未发现显著差异脑区INT值与尼古丁依赖量表评分及吸烟指数存在相关性(Bonferroni校正后均 P>0.05)。 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吸烟成瘾者在视觉皮层及默认网络神经活动动力学方面存在异常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迫症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功能异常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联合低频振幅(ALFF)和格兰杰因果分析(GCA)评估强迫症患者异常自发性脑活动及全脑脑区效应连接的改变,探讨二者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自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49例强迫症患者作为强迫症组,另外同期招募与强迫症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估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及其严重程度。采集2组受试者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比较2组受试者间ALFF的差异。以ALFF差异脑区为种子点,采用GCA分析强迫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全脑脑区与种子点效应连接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价强迫症组患者差异脑区ALFF、效应连接与Y-BOCS量表总分、强迫思维因子评分和强迫行为因子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患者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海马、左侧尾状核、右侧梭状回和右侧脑岛ALFF增强,左侧枕下回ALFF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强迫症组患者右侧背外侧额上回至右侧辅助运动区效应连接减弱,左侧枕上回至右侧辅助运动区效应连接增强,右侧梭状回至右侧中央前回效应连接减弱,右侧海马至左侧颞中回效应连接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强迫症组患者左侧尾状核ALFF与强迫思维因子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357, P=0.027),右侧背外侧额上回至右侧辅助运动区的效应连接与强迫思维因子评分呈负相关关系( r=-0.312, P=0.029)。 结论:强迫症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功能异常与其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内在能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WHO提出"健康老龄化"倡议,并将其定义为发展和维持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功能发挥与内在能力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其中内在能力是指个体全部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与衰弱和失能不同,内在能力侧重于老年人的功能,是对个体生命轨迹的纵向观察,而非关注某时段个体的健康缺陷。从认知能力、精神心理状态、感觉功能、活力状态、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内在能力评估,是预测老年人健康结局和照护依赖风险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社区中筛查出内在能力下降的老年人,并针对该群体及其照护者制定综合的照护方案,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并减轻社会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