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处方的儿童高警示药品使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儿科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中儿童高警示药品(HAM)使用状况。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怀柔妇幼保健院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年龄<18岁患者的所有门急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根据《中国儿童高警示药品目录》,对处方/医嘱中儿童HAM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处方/医嘱297 968张,包括门急诊处方270 024张(90.62%),住院医嘱27 944张(9.38%);处方涉及的患儿包括男性162 521例次(54.54%),女性135 447例次(45.46%);年龄(4±3)岁,范围0~17岁;每张处方药品种数为(2±1)种,范围1~9种。297 968张处方/医嘱中涉及儿童HAM处方23 476张(7.88%),门急诊处方中儿童HAM处方占比明显高于住院医嘱[7.92%(21 381/270 024)比7.50%(2 095/27 944), P=0.013],外科处方/医嘱中儿童HAM处方占比[32.84%(1 220/3 715)]明显高于内科[8.17%(22 043/269 777)]和其他科室[0.87%(213/24 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3 476张处方涉及儿童HAM共13类42种,使用26 084例次。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药物类型包括中药注射剂(8 694例次、33.33%)、解热镇痛抗炎药(7 505例次、28.77%)和抗感染药物(4 011例次、15.38%),排名前10位的儿童HAM分别为对乙酰氨基酚、炎琥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维生素K 1、阿糖腺苷、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类、苯巴比妥、异丙嗪注射剂和肝素。因儿童HAM用药错误导致9例患儿发生不良事件,均为E级,涉及的药物包括喜炎平注射液、对乙酰氨基酚和维生素K 1注射液。 结论:儿童HAM使用较普遍,中药注射剂相关HAM使用较多,门急诊和外科处方中含儿童HAM占比较高。儿童HAM相关用药错误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事件,应加强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管理策略和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流行下,在儿童专科医院实施有效的常态化管理策略既能保障普通儿科人群的诊疗需求,又能提高既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现症感染患儿的救治及时性,同时降低院感发生率。目前,针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门、急诊和病房管理措施报道鲜见,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区域性大流行的情况之下所实施儿童新冠门、急诊-病房一体化管理策略进行实践经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防控管理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PICU精准防控的经验。方法: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 2022年3月1日至5月10日PICU精准化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策略及管理经验。结果: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新冠肺炎防控标准,我院PICU针对重症医学科的专科特点,联合院感科、医务科共同构建本次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暴发阶段的精准化病房管理策略。从危重患儿收治流程、PICU病房区域划分及院感防护、患儿家属的接待管理制度和PICU工作人员"气泡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制定精准防控管理策略,并在疫情期间运行3个月内无患儿或医护人员发生新冠肺炎院内感染。期间共收治140例危重患儿,其中院内普通病房转入87例,急诊(非发热)收治48例(3例转运团队转入),发热门诊4例,管控病房1例。其中4例危重患儿入PICU时无急诊核酸检测报告。140例危重患儿中接受机械通气54例,血液净化18例,肝移植术后监护2例;合并基础疾病共78例(55.7%)。结论:上海地区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院PICU制定的危重儿童收治及病房管理流程,在确保新冠肺炎院感防控零感染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危重症患儿的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超星平台的临床课程线上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超星平台的临床课程线上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2016-2018级学生(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为主要调查人群,对14门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分析同一专业不同年级2018/2019学年第2学期(线下组)与2019/2020学年第2学期(线上组)学生期末成绩,并对比分析成绩。结果: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超星平台,第2、4周末时学生比例均在95%左右;学生能够逐渐适应线上教学活动,第4周末时学生比例达90%左右。线上组耳鼻咽喉科学、妇产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外科总论学、中医学、急诊医学、内科学成绩均高于线下组[(91.670±4.839)分比(71.310±7.402)分、(79.440±13.320)分比(73.740±8.595)分、(82.380±7.473)分比(76.720±9.489)分、(88.280±6.695)分比(78.020±9.644)分、(88.050±5.162)分比(74.760±10.440)分、(88.410±4.710)分比(70.570±8.354)分、(79.550±6.560)分比(79.140±5.491)分、(81.760±6.294)分比(69.040±7.242)分, t=35.913、7.614、9.975、14.880、20.715、17.466、7.736、27.420,均 P<0.05],但两组肿瘤学、传染病学、系统外科学、眼科学、诊断学、儿科学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5.600±6.430)分比(74.070±7.562)分、(85.340±7.941)分比(76.190±6.124)分、(79.520±7.685)分比(63.810±7.375)分、(82.060±8.376)分比(77.850±6.358)分、(90.540±6.718)分比(73.860±7.585)分、(88.650±6.599)分比(77.380±6.009)分, t=8.175、16.814、35.119、3.161、22.230、18.220,均 P>0.05]。 结论:基于超星平台的临床课程线上课堂教学改革经实践后效果较好,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同时提升了教师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为今后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电子病历的预训练模型在急性呼吸道感染识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基于电子病历的预训练模型对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识别效果。方法:收集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2021年12月1至31日就诊于呼吸与危重症科、发热门诊、急诊门诊、儿科、感染科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使用基于Transformer的双向编码器表征(BERT)预训练模型对病历进行ARI病例识别与判断,以医学专业人员根据ARI病例定义判断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模型识别ARI的灵敏度、特异度、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对ARI病例识别的准确性。结果:含有3 817条电子医疗记录的测试集中,共有1 200条经人工判定的ARI病历。模型判定ARI共计1 205例,灵敏度为92.67%(1 112/1 200),特异度96.45%(2 524/2 617),与“金标准”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9,AUC为0.95。模型在男性和女性中识别ARI的准确性相近(AUC分别为0.95和0.94),且对未成年ARI病例识别较18~59岁及≥60岁(AUC分别为0.94,0.89和0.89)更准确。相较于住院患者,目前模型对门诊患者的ARI识别更好,AUC分别为0.74和0.95。结论:使用基于电子病历的预训练模型对ARI病例判定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针对门诊患者及未成年患者。该模型在利用电子病历进行医疗机构ARI病例监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亲子阅读法对学龄期哮喘儿童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亲子阅读法对学龄期哮喘儿童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30例学龄期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哮喘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亲子阅读疗法,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记录干预期间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症状评分标准评价患儿日间和夜间症状,采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评价患儿自我管理行为。结果:干预3个月时试验组哮喘发作次数(1.84 ± 0.51)次、急诊次数(1.16 ± 0.58)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3 ± 0.85)、(1.34 ± 0.3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281、2.084, P<0.05)。干预后试验组日间症状评分和夜间症状评分分别为(1.54 ± 0.35)分和(1.40 ± 0.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5 ± 0.43)、(1.98 ± 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632、2.338, P<0.05)。试验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以及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哮喘发作的识别与处理、运动、服药得分分别为(3.08 ± 0.32)、(3.02 ± 0.83)、(2.54 ± 0.66)、(3.46 ± 0.50)、(3.09 ± 0.79)、(3.23 ± 0.8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 ± 0.34)、(2.68 ± 0.65)、(2.18 ± 0.88)、(2.97 ± 0.79)、(2.77 ± 0.78)、(2.81 ± 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187~5.588, P<0.05)。 结论:亲子阅读法能够提高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和急诊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2021年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哨点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16-2021年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病原谱特征,为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方法,在上海市5家儿童感染性腹泻监测点医疗机构的儿科肠道门诊或儿科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症状监测,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和流行病学资料等,同时采集患者粪便标本,送至医疗机构所在区CDC开展12种细菌和5种病毒的病原学检测,分析比较2016-2021年不同人群、季节和时期的病原谱等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2 456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常见肠道病原总阳性率为45.11%(1 108/2 456),单一细菌感染阳性率为16.00%(393/2 456),单一病毒感染阳性率为20.81%(511/2 456),混合感染为8.31%(204/2 456)。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2.95%,318/2 456)、诺如病毒(10.91%,268/2 456)、轮状病毒(7.49%,184/2 456)、沙门菌(5.82%,143/2 456)和空肠弯曲菌(4.68%,115/2 456)为主。儿童感染性腹泻病患者病原谱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以细菌感染为主,6月达到高峰(34.50%,69/200),冬季以病毒感染为主,1月达到高峰(48.10%,101/210)。不同年龄组、人群和季节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60.53, P<0.001; χ2=14.80, P=0.003; χ2=27.21, P<0.001)。2020-2021年儿童感染性腹泻年均病例数(284例)较2016-2019年大幅下降(472例);病原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χ2=39.02, P=0.001),细菌( χ2=11.73, P<0.001)与病毒( χ2=14.22, P<0.001)的阳性率均明显下降;但腺病毒阳性率上升。 结论: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病原谱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要的腹泻病原。近年来肠道腺病毒腹泻增多,2020-2021年儿童感染性腹泻就诊数及阳性率均显著下降。应针对不同年龄、季节、病原和时期的感染性腹泻采取特异性的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圳市宝安区1 131名社会急救培训导师构成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析深圳市宝安区社会急救培训导师团的人员构成情况。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参加深圳市宝安区社会急救培训导师遴选学员为研究对象,学员依序参加导师初选班和强化班,考核合格经综合认证后成为正式导师,收集学员的学历、职称、所属医院及科室等信息;学员为院前急救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的分入急诊组,属其他科室的分为非急诊组。结果:7期初选班共1 270人参训,经27期强化班后共有1 131人获正式导师资格,440人属于急诊组(38.90%)和691人属于非急诊组(61.10%);其中213人(18.83%)来自三级医院,525人(46.42%)来自二级医院,254人(22.46%)来自专科医院,139人(12.29%)来自社康中心。非急诊组导师中来自内科(15.77%)、外科(10.14%)、儿科(8.11%)、妇产科(7.96%)、五官科(2.62%)、社康中心(20.11%)、医疗辅助科室(24.29%)、行政后勤(11.00%)等不同科室。导师团中护士(64.13%)是培训主力,学士(71.02%)为学历主体,初级(53.18%)和中级(30.47%)为职称主体。结论:深圳市宝安区以医务人员为主体建立的社会急救培训导师队伍,具有良好学历背景及人才梯队,其中急诊人有能力且应主导并动员医疗机构不同部门的医护人员参与社会急救技能培训事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科专业基地指导教师床旁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儿科专业基地指导教师床旁教学的现状,分析儿科床旁教学现存的问题并对如何促进儿科床旁教学有效开展进行讨论。方法:选择参加2022年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儿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培训班的475名指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科床旁教学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按医疗职称将指导教师分为主治医师组、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指导教师一般资料、床旁教学比例、床旁教学困难、需加强的能力等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共有475名指导教师参与调查问卷。96.84%(460/475)的指导教师来自三级甲等医院,其中54.11%(257/475)的指导教师从事临床教学的工作时间大于10年。日常临床教学中97.26%(462/475)的指导教师进行床旁教学,但床旁教学占日常临床教学的时间比例低,大于50.00%的占30.11%(143/475)。儿科床旁教学中的主要困难为儿科病房或门急诊环境嘈杂[75.58%(359/475)]、教学时间少[71.16%(338/475)]、临床压力大[64.63%(307/475)]、患儿配合程度低[54.95%(261/475)]、儿科病房或门急诊有家长陪同[44.84%(213/475)]、住院医师背景差别大[41.68%(198/475)]、科研压力大[30.11%(143/475)]等。主治医师中有41.20%(96/233)的指导教师床旁教学时间小于30.00%,而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则为28.57%(68/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科指导教师从事床旁教学的时间占比过低,与儿科就诊环境嘈杂、儿科指导教师临床压力大等诸多因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0—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关联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20—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意愿及关联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76家医院,根据医院等级、工作岗位选择医务人员,开展流感疫苗接种意愿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接种意愿的关联因素。结果:共1 332名医务人员接受调查,男女性别比为1∶3.2,工作年限为(15.07±9.75)年,2019年接种过流感疫苗614名,接种率为46.09%,63.21%(842/1 332)的医务人员愿意接种流感疫苗。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一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接种意愿高于二级医院( OR=0.573)和三级医院( OR=0.357);2019年度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医务人员接种意愿高于未接种过流感疫苗( OR=0.226)和接种史不详( OR=0.228)的医务人员;防保科、保健科、感染科的医务人员的接种意愿比预检处、内外科门急诊、儿科、呼吸科等科室高( OR=1.670)。 结论:长三角地区医务人员流感疫苗接种意愿较高,但接种率较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流感免疫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