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对患者疼痛程度、应激反应和咀嚼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对患者疼痛程度、应激反应和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舟山医院口腔科治疗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超量根管填充,研究组给予适量根管填充。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ACTH)、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咬合力、牙龈指数、咀嚼效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L-1β[(23.66±6.94)μg/L]、Cor[(129.61±27.18)μg/L]、ACTH[(14.58±4.11)ng/L]均低于对照组的(31.31±10.13)μg/L、(147.93±30.26)μg/L、(17.16±5.04)ng/L( t=4.82、3.45、3.07,均 P < 0.05);研究组IL-10[(65.19±16.06)ng/L]高于对照组的(56.61±15.52)ng/L( t=2.97, P < 0.05);研究组咬合力[(127.53±33.20)1bs]、咀嚼效率[(84.73±20.65)%]均高于对照组的(115.25±30.12)1bs、(75.49±18.14)%( t=2.12、2.60,均 P < 0.05);研究组患者牙龈指数[(0.44±0.12)]、VAS[(2.73±0.8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0.44±0.12)、(2.73±0.81)分( t=7.92、2.66,均 P <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1.67%)(χ 2=5.52, P < 0.05)。 结论:适量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可降低应激反应,抑制炎症,缓解患者疼痛并提升患者咀嚼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3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收治的13例PEH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情况,总结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PEHE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44岁(20~66岁)。13例患者中6例经体检发现,7例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胸部CT检查提示大多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少部分为团块影和肺不张,可见钙化8例和强化4例。显微镜下见界限清楚的嗜酸性结节,间质呈黏液软骨样或胶原化玻璃样变。结节中见不规则状排列的巢团状、条索状结构,结节中央细胞少,外周细胞丰富,呈"铸型"充填或乳头状生长方式伸入肺泡腔内,肿瘤细胞呈上皮样,部分为梭形,异型性小,可见特征性的空泡细胞,内见1个或数个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标记,Vimentin(13/13)、CD34(13/13)、CD31(9/9)、ERG(2/2)、Fli-1(3/3),CK8/18(2/13),Ki-67阳性指数1%~30%,大多为低增殖活性。TTF-1、p63、Calretinin、CK5/6均为阴性。随访结束时,死亡4例,失访2例,其余患者情况良好,中位生存时间3.7年(0.5~11.0年)。结论:PEHE是罕见的肺低至中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需和多种疾病鉴别,联合应用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的内皮标志物CD31、CD34、ERG等有助于诊断。多数预后良好,若肿瘤多发、伴胸膜侵犯及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提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和玻璃体腔填充术。而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新型长效内填充物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促进黄斑裂孔的原位愈合,是未来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目前所有手术方式的目标均为促使黄斑裂孔内的胶质增生以最大程度地闭合裂孔。依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充填植骨并部分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骨折端充填植骨、部分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Henry入路,部分保留旋前方肌,骨折断端复位后遗留的骨缺损采用同种异体骨充填植骨,辅助复位并起支撑作用,并采用掌侧柱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7例桡骨远端粉碎伴塌陷骨折患者。其中55例患者获得随访,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根据AO分型,C3.1型33例,C3.2型22例。其中31例合并尺骨远端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 d,平均3.6 d。术后复查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及维持情况。采用Cooney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本组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复查X线片提示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个月;无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及螺钉继发穿出关节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均较术后无明显丢失,根据Cooney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43例,良8,可4例,优良率为92.72%。结论:对于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充填植骨部分保留旋前方肌结合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有利于粉碎骨折及塌陷关节面的复位及复位后的维持,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口腔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色素性扁平苔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男,10岁,因口唇红斑,全身多发斑丘疹3个月余于2020年8月就诊。患儿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口唇出现暗红斑,无明显痒痛等不适症状,未予重视;后躯干出现紫灰色斑疹、斑丘疹,左手中指指甲变薄,出现纵裂,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就诊。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既往体健,按序接种疫苗,否认输血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亲否认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黏膜可见紫红色斑片,唇缘少量白色鳞屑(图1A);舌背部可见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融合,上覆乳白色膜样物质,双侧颊黏膜未见白色网纹结构,口腔内未见龋齿及银汞充填物,全口牙龈未见肿胀和充血(图1B);躯干散在紫灰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见少许鳞屑,不易刮除(图1C);左手中指甲板变薄,可见甲纵嵴,其余指(趾)甲未见异常(图1D)。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型)抗原抗体检测均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阳性(1∶100),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甲真菌镜检阴性。皮肤镜示唇部紫红色背景下清晰的白色网状条纹及多发放射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1E);舌背部暗紫红色背景,多发乳头瘤样增生,上覆乳白色伪膜状物质弥漫分布,部分融合呈玫瑰花状,边缘可见白色网状结构(图1F);躯干皮损为灰紫色背景下多发蓝灰色点,部分区域可见线状血管(图1G);左手中指甲板变薄,甲纵嵴(图1H)。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色素失禁明显(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综合教学诊室本科生实习操作多样性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生在口腔综合教学诊室实习期间,牙体牙髓、牙周和儿童口腔3个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实习操作情况,为后续实习教学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选择既往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综合教学诊室参加实习的8个级次共374名本科生的实习手册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分别统计学生牙体牙髓、牙周和儿童口腔3个专业的操作数量,分析不同专业临床操作的分布特性。结果:8个级次学生3种专业的实习操作总量为30 998例。牙体牙髓、牙周、儿童口腔3个专业的实习操作种类分别以复合树脂充填治疗[84.5%(9 663/11 431.5)]、洁治[66.3%(6 143.5/9 262)]和充填治疗[69.1%(7 116/10 304.5)]为主。结论:口腔综合教学诊室实习操作病例数量丰富、操作种类齐全,可以充分满足本科生实习要求。在实习安排中,应当以多种形式弥补各专业不同种类操作数量的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3D生物打印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通过3D生物打印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并评估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分为三组:①丝素蛋白(silk fibroin, SF)-磷酸三钙冻干支架组(冻干组),应用冻干法制作的SF-TCP复合支架修复软骨缺损,作为对照;②3D生物打印组(3D打印组),以PCL为原料通过3D生物打印机打印一个中空的多层圆柱体框架,后以软骨细胞外基质、S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原料配置新型生物墨水,并在PCL框架上方继续3D生物打印含有活细胞的软骨层,最后于底层的PCL框架中充填自体松质骨,以此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③自体骨软骨移植组(马赛克组),通过自体骨软骨移植术修复软骨缺损,作为对照。术后3个月通过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系统对修复组织进行评分。通过测定硫化糖胺聚糖(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GAG)和胶原蛋白含量可分析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的程度。通过测定缺损修复区域组织的压缩模量评价修复组织的性状。结果:3D打印组新生软骨的压缩模量(2.56±0.30)MPa和马赛克组(2.51±0.13)MPa相接近( 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1.37±0.14)MPa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1.058, P<0.05)。3D打印组中sGAG的含量(14.49±0.7)μg/mg和马赛克组(14.98±0.81)μg/mg接近( 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8.72±0.73)μg/mg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973, P<0.05)。三组的胶原含量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ICRS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结果表明,在基质、细胞分布、细胞群活力和软骨下骨4项评分中,3D打印组与马赛克组的得分接近( 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544, P<0.05);在表面和软骨矿化2项评分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通过3D生物打印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能够简化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的体外构建,并且可以在体内较好的修复软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磁共振成像技术辅助早期诊断中足肌腱韧带损伤的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辅助早期诊断中足肌腱韧带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中足损伤患者,另招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选者均行中足冠状位(短轴位)、矢状位和轴位(长轴位)的MRI T1加权像和质子脂肪抑制序列检查。由2名高年资骨骼肌肉影像诊断医师对MRI图像进行分析、记录和评价,以确定中足部肌腱、韧带及骨性结构的正常MRI解剖特征和不同部位及程度中足损伤的特征。结果:共入选健康志愿者20名,中足肌腱韧带损伤者52例。2名阅片医师对肌腱韧带、骨及软组织诊断一致性的 κ值分别为0.916、0.896、0.893,提示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20名健康志愿者(40侧足)的中足肌腱韧带表现为粗细不等的均匀条带状稍低信号,其中胫前肌腱表现为细条线状,胫后肌腱表现为稍粗的条带状均匀低信号,跟舟韧带表现为不同方向走行的细线样低信号。52例中足肌腱韧带损伤患者中胫前肌腱损伤18例、胫后肌腱损伤20例、跟舟韧带损伤14例。损伤的肌腱韧带,在T1WI序列上表现为肌腱或韧带局部粗细不均、边缘模糊、连续性中断,在PD-FS序列上表现为肌腱韧带走行区内信号不均匀增强,腱鞘积液,部分撕裂表现为肌腱或韧带部分连续性中断,撕裂部位见液体信号,完全撕裂表现为纤维中断、回缩,断端纤维结构消失被液体充填,周围软组织水肿。 结论:MRI技术可清晰显示中足肌腱韧带的走行和附着端的解剖结构,中足肌腱韧带损伤有其特征性表现,通过MRI技术可辅助早期诊断中足肌腱韧带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合树脂充填材料的研发策略和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复合树脂充填材料是牙体直接粘接修复的首选材料,其良好的性能可以满足临床牙体修复治疗的要求,恢复结构和功能并兼具微创和美观。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复合树脂材料性能的局限性是根本的解决策略。本文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改良复合树脂材料的性能,研发新型复合树脂包括抗菌复合树脂、再矿化生物活性树脂和自修复复合树脂的进展,为新型复合树脂充填材料的研究趋势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清醒状态下CT引导经皮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神经阻滞、射频消融、球囊压迫、开颅微血管减压等治疗技术,其中经典的球囊压迫治疗是在患者全身麻醉状态下,在C臂X线引导下完成穿刺操作。因全身麻醉状态下无法与患者沟通,手术有效标准只能靠充盈的球囊在侧位X线投影呈“倒梨形”来判断。本研究描述了清醒状态下CT引导经皮球囊加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并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共招募了66例内科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在中度镇静清醒下进行,在CT引导下通过套管针插入球囊导管到达Meckel腔后,通过CT三维重建确定充填球囊的位置和最佳形态。疗效判断依据术中测试患者面部感觉减退或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监测其疗效和并发症。三叉神经节压迫时间为(272±81)s,与对侧相比,此时患侧有明显的面部感觉减退,或患侧触发性疼痛消退。所有患者的三叉神经痛症状在6个月内得到缓解,1年复发率为13%。本研究所描述的清醒状态下CT引导球囊压迫技术因术中可与患者沟通,易于测试疗效,且CT引导比X线透视引导更精准,因而提高了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总体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