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吡咯[1,2-α]吲哚的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吡咯[1,2-α]吲哚是一种结构新颖的融合杂环骨架,也是许多天然活性产物和药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及合成中间体。吡咯[1,2-a]吲哚杂环衍生物因其具有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中备受关注。植物提取物一直以来都是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目前从植物提取物中发现并分离得到的基于吡咯[1,2-a]吲哚杂环结构的生物碱有Isatisine、isoborreverine、flinderoles、polyavolensin和yuremamine。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对吡咯[1,2-a]吲哚杂环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在筛选活性化合物和候选药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ENPP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s/phosphodiesterases,ENPPs)参与一系列生理过程中不同嘌呤核苷酸的水解.最近几年发现其也参与肿瘤进展,ENPP1在肿瘤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肿瘤增殖、转移、免疫、复发等方面,而且推测ENPP1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预后指标.ENPP1通过参与调控ATP/腺苷平衡来促进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其与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交叉,通过水解效应子2',3'-环GMP-AMP损害其强大的免疫反应.因此,ENPP1阻断成为引发免疫重塑,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现有的ENPP1抑制剂主要包括天然小分子化合物、核苷酸类、非核苷酸类ENPP1抑制剂、新型小分子ENPP1抑制剂.迄今为止,已开发的少量ENPP1抑制剂较少用于体内实验,尚处于开发出有效的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阶段,关于ENPP1抑制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该文总结并讨论了 ENPP1在肿瘤中的作用,并汇总了现有的各类ENPP1抑制剂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制备候选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雪层杜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研究雪层杜鹃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雪层杜鹃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IR和HR-ESI-MS等方法共鉴定出8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3',8-二甲氧基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和7个已知化合物:桑黄素-3-O-β-L-赖氧苷(2)、花旗松素-3-O-α-L-阿拉伯糖苷(3)、表儿茶素(4)、(-)-表没食子儿茶素(5)、(-)-儿茶素(6)、二氢杨梅素(7)、二氢槲皮素(8).它们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利用H2O2氧化损伤模型和脂多糖诱导的一氧化氮生成模型分别测定.化合物2、4和8使H2O2损伤的SH-SY5Y细胞存活率从(44.0±2.3)%分别提高到了(80.6±0.4)%、(78.4±1.6)%和(81.9±1.7)%.化合物8也表现出一定的抗炎活性,IC50值为37.7 μmol/L.结果证明雪层杜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被发掘成抗氧化和抗炎先导化合物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异羟肟酸类化合物对突变型EGFR细胞的生物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设计并合成具有抗突变型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驱动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活性的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一系列异羟肟酸类衍生物由起始原料4-氯-7H-吡咯并[2,3-d]嘧啶经 7 步化学反应合成而得,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在体外对野生型 EGFR(H460 和 A549)和突变型 EGFR(PC9、HCC827 和H1975)细胞系的抗增殖活性.结果 10 个异羟肟酸类目标化合物结构由NMR和MS谱鉴定确证.活性研究表明,以直链烷基取代的异羟肟酸衍生物(A1、A2 和A4-A6)能有效抑制突变型EGFR细胞系的增殖,而其他化合物如A3 和B1-B4 则无法有效抑制上述细胞的增殖.其中,化合物A4表现最优,不仅能高效抑制突变型EGFR细胞系PC9、HCC827 和H1975 细胞系的增殖,ID50 值小于7 μmol·L-1,与阳性对照N′-羟基-N-苯基辛二酰胺(SAHA)生物活性相似,而且选择性较好,其抑制野生型EGFR细胞系H460 和A549 增殖的ID50值大于32 μmol·L-1.结论 化合物A4 可作为突变型EGFR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进行深度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新型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诱导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合成新型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并探讨其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死亡的影响.方法:以补骨脂酚为起始化合物,通过甲酰化和席夫碱反应获得补骨脂酚衍生物1、2,并经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鉴定其结构;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补骨脂酚及其衍生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利用荧光显微镜、Anexxin 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法检测补骨脂酚及其衍生物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JC-1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DCFH-DA法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结果:根据波谱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合成获得1个新结构的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其化学名为2-{(E)-5-[(S,E)-3,7-dimethyl-3-vinylocta-1,6-dien-1-yl]-2-hydroxybenzylidene}hydrazine-1-carboximidamide(衍生物2).MTT法结果显示,补骨脂酚及其衍生物对MDA-MB-231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其中衍生物2对MDA-MB-231细胞显示较强的细胞毒性,其作用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13.11±1.09)、(6.91±1.78)和(2.23±1.32)μmol/L,但对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 毒性较低,作用 72 h的IC50 值为(31.23±1.58)μmol/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衍生物2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衍生物2作用后的MDA-MB-231细胞中Bax/Bcl-2比值增加,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胱天蛋白酶3激活,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增高.结论:新型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可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且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较小,可作为抗三阴性乳腺癌的先导化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钩藤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发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治疗药物有限,给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钩藤碱是从中药钩藤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吲哚类生物碱,具有显著的神经药理作用,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AD治疗作用.本文首先对AD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深化对AD发病机制的认识,为AD药物开发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同时,也对钩藤碱的神经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以钩藤碱为先导化合物的抗AD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新型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初步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Bcl-2 小分子抑制剂,测试其对Bcl-2 和Bcl-2 G101V(Bcl-2 突变体)与BH3-only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活性,初步探究其构效关系,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临床化合物BGB-11417 为先导化合物,通过骨架跃迁等方法,设计新型含螺环结构的Bcl-2小分子抑制剂.以苯甲醛为原料,通过取代、环化和偶联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通过1H NMR和LC-MS进行结构确定.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TR-FRET)评价目标化合物对Bcl-2和Bcl-2 G101V(Bcl-2 突变体)与BH3-only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能力.结果 共合成8 个新型螺环Bcl-2 小分子抑制剂,其中29a[IC50(Bcl-2):0.8 nmol·L-1,IC50(Bcl-2 G101V):55.41 nmol·L-1];29d[IC50(Bcl-2):0.27 nmol·L-1,IC50(Bcl-2 G101V):18.65 nmol·L-1]对Bcl-2 和Bcl-2 G101V与BH3-only蛋白的相互作用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结论 建立了一种新型螺环Bcl-2 小分子抑制剂合成方法,发现了对Bcl-2 和Bcl-2 G101V(Bcl-2 突变体)与BH3-only蛋白相互作用有较好抑制活性的新化合物,其中29d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升麻三萜皂苷对破骨细胞形成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探究升麻三萜皂苷(Cimicifuga triterpene saponins)对破骨细胞形成分化和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测定升麻三萜皂苷阿克特素、升麻环氧醇苷、升麻醇对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 macrophages,BMMs)增殖活性的影响;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测定破骨细胞数目;磷酸苯二钠法测定破骨细胞的TRAP活性;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破骨细胞F-actin环的形成;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在牛皮质骨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Western blotting分析破骨细胞标志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采用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破骨细胞功能的靶点,应用Cytoscape3.7.1软件,采用蛋白互作的方式,筛选升麻三萜皂苷调控破骨细胞功能的核心靶点,并采用DAVID 6.8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升麻三萜皂苷对BMMs增殖无显著影响,升麻三萜皂苷阿克特素、升麻环氧醇苷、升麻醇均可减少破骨细胞的数目,抑制破骨细胞TRAP活性和F-actin环的形成,显著抑制破骨细胞活化 T 细胞核因子 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l)、原癌蛋白 Fos(oncogene Fos,c-Fos)、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K,CTSK)的表达(P<0.05、0.01),减少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的面积(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升麻三萜皂苷主要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调控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结论 升麻三萜皂苷通过MAPK通路抑制BMMs诱导的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可为抗骨质疏松新药的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元宝草中一个新的间苯三酚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研究元宝草化学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方法 元宝草二氯甲烷部位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edex LH-20、MCI和半制备HPLC等进行化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Ellman法测定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元宝草素A(1)、hyperbeanin A(2)、hyperpatulol I(3)、hyperhenone I(4)、hypercohone G(5)、hyperbeanol G(6)、hyperlagarin A(7)、hyperascyrone D(8).化合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IC50值均在1.16-5.15 μmol/L之间.结论 化合物1为间苯三酚类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是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潜在活性先导化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新型BCR-ABL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7/27
通过对现有的BCR-ABL变构抑制剂阿西米尼(asciminib)进行结构优化研究,得到N-苯基吲哚啉-5-甲酰胺分子骨架Ⅰ,并以该分子骨架为基础,利用分子对接辅助设计合成化合物 1~12,使用ESI-MS和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后续采用CCK-8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在体外抗BCR-ABL1依赖型Luc-Ba/F3细胞增殖能力.最终筛选出高活性先导化合物 1,针对该化合物在后续成药性评价中暴露出的清除率高、半衰期短等问题进行了其成药性质优化,引入亲水性基团,后续设计并合成化合物 13~22,其中化合物 17具有较好的细胞抑制活性,清除率较低,半衰期较长,有望作为临床候选化合物展开进一步的生物活性和成药性的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