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秦汉简帛医药文献浅析中医学早期温病与伤寒概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温病与伤寒是中医学家所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秦汉简帛医药文献与传世文献,梳理秦汉时期温病与伤寒的概念演变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研究发现:在概念的形成上,"温病"早于"伤寒".在东汉早期之前,温病与伤寒泾渭分明,温病以"头、身痛,汗不出而渴"为主;伤寒以"头痛、烦懑、不能饮食、四节不举"为主.东汉中后期,"伤寒"泛化为外感疾病的统称,温病逐渐融入此泛化的"伤寒"内,而逐渐蜕变为伤寒的支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简帛医经文献分类再讨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汉书·艺文志》对“医经”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并列举了具体书目,对研究出土简帛医学文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学界对其分类的认识并不一致。通过重新系统梳理简帛医经文献,认为除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简、老官山汉简的医经内容外,还要吸收战国秦汉时期《日书》的部分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出土材料论"神农与荆楚文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神农为传说中农耕的创始人、医药的发明者,神州大地流传了许多有关神农地域文化相关的记载及传说。通过综合梳理相关文献记载,并引证近年来的出土资料新证,对神农与荆楚文化的渊源作一探究,发现神农氏的传说,在中国大陆西方和南方都有流传,恰好与农业的起源相对应。近年来湖北、湖南地区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和简帛文书,证实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文化发达,并非传统印象中的蛮夷之地,神农与荆楚文化之渊源颇为深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痹证医方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是一部内容较为完整的古方剂学著作.该方药文献记载了 12首治疗痹证的医方,涉及肢体经络痹、脏腑痹、气血痹与其他痹等4类痹证.天回医简治疗痹证医方具有"以辛为主,甘苦相配""攻补兼施,辨证施药""治法灵活,用药精专"等组方用药特点,反映出《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用药经验已较为成熟并注重内外兼施和预后调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蜀椒治咳理议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蜀椒今多用其温中、止痛、杀虫.然出土简帛医书及早期传世文献治咳相关医方中却屡有伍用,可见蜀椒治咳是早期中医学常见用法,今则尚缺相关探讨研究.本文以简帛医书、早期传世文献等为基,简要梳理挖掘蜀椒治咳医方及药论;并详细探讨了蜀椒治疗咳嗽的机理,将蜀椒治疗咳嗽的机理归结分叙为:解表发汗,两解风寒;温中去饮,截源断流;暖水敛火,下气降逆;开通腠理,通行气津;行瘀消积,标本兼顾.咳嗽病机复杂,各因相兼,蜀椒能面面俱到,一药即兼备治寒咳、久咳诸方方义,实为治咳良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湖湘古代中医药文献的类型与特点述略
编辑人员丨2024/3/2
湖湘中医药文献既是湖湘先人认识疾病的重要途径,又是湖湘地区中医药知识的重要宝库.从早期的口头传承到简帛、竹木简牍,再到纸质文献,湖湘中医药文献呈现了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发展轨迹.周秦两汉时期,湖湘中医药文献开始萌芽,主要以简帛文献为主;魏晋隋唐时期,文献载体逐渐向竹木简牍转变,且养生文献得到发展;宋金元时期,方书集合文献占据主导地位,中医药知识体系更趋完善;明清时期,见证了湖湘中医药文献的鼎盛,特别是处理时疫的文献得到广泛流传.通过厘清湖湘古代中医药文献的类型与特点,展示和挖掘湖湘中医药知识和理论的构建历程,从而促进湖湘中医药及其文献的研究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先秦两汉时期熨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熨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而今文献研究多集中于《黄帝内经》等传世文献.本研究拟通过整理先秦两汉时期熨法相关文献,包括已公布的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以期展现熨法原貌.发现"熨"由"尉"演变而来,核心义为用手持火从上向下按,用高温抚平事物,在中医治疗中是通过加热药物置于体表,起到解表散寒、通脉救逆的作用.操作时,药物直接接触体表,温度柔和持久,干热为主,可与针刺、摩法等结合.研究时应明确各治法范围,以免与敷法、熏法等其他外治法混淆.本研究所纳入资料有限,期待更多简帛医书的出版,以便还原早期中医学全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试论简帛医书方药文献的辨证用药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髓,简帛医书方药文献已有较多运用辨证论治诊疗疾病的用例.综合考察简帛医书的辨证加减用药情况,主要体现在随证加减药味、随证增减药量、药味与药量均有增减三方面.比较简帛医书方药文献与《伤寒杂病论》辨证用药内容,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运用病证结合的辨证论治模式,均使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辨治方法,部分治则、治法相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简帛医书方药文献病证结合辨治模式的应用不及《伤寒杂病论》广泛,辨证论治方法不及《伤寒杂病论》全面与完善.简帛医书与《伤寒杂病论》在辨证论治模式、辨治方法以及治则治法方面各有异同,反映了早期医书辨证用药的发展痕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先秦两汉简帛医书对养生身体的论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养生是中医学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早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就有大量的论述.通过对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关于养生论述的总结,指出当时医家认为养生身体的表现主要有发黑肤泽、耳目聪明、身轻善行、性功能正常、力强寿长、气充精足等6个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及涉医简帛中的“风”相关病名病因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先秦两汉涉医简帛及《黄帝内经》中有关“风”的疾病语言,总结病名和病因,分析其认知中介物和认知方法.涉医简帛中极少以“风”字作病名及病因,而在《黄帝内经》则有广泛应用,同时内涵亦有所不同.《内经》在疾病的定义已经转化成具有明显的病理学意识;命名和病因中都渗透了以身体感及气论相结合理解疾病的方法学.《黄帝内经》并非单纯“归纳各家医学”,而是具备独特的自然哲学观念.“六气致病说”并非在涉医简帛中属于流行及成熟的观点;《黄帝内经》做出范式转变,使“风”摆脱鬼神之说.藉“气论”综合身心自然的因素,确立感知身体及疾病的方法,揉合身体感观与客观现象.并使关注点从解剖为主的身体,转化成“现象的身体”;继而把疾病发生和传变的“空间”及诠释均依托“现象的身体”建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