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整形美容医疗器械注册临床研究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我国2016至2020年整形美容器械注册临床研究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方法:通过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检索2016至2020年在我国开展的已注册整形美容器械临床研究,提取适应证、器械类型、申办方类型和研究设计特征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6至2020年共有118项已注册的整形美容器械临床研究纳入分析,其中100项(84.7%)研究由医疗机构发起,其余由医疗器械企业发起。研究数量从2016年的12项增加到了2020年的42项,各年增长率平均值约为39.6%。其中适应证为皮肤缺陷类研究项目90项(76.3%),颌面部缺陷研究21项(17.8%),毛发缺陷研究5项(4.2%),乳房美学缺陷研究2项(1.7%)。皮肤缺陷类研究数量最多的适应证为瘢痕、痤疮、鼻唇沟皱纹和葡萄酒色斑。在器械类型上,涉及光电器械73项(61.9%),手术类器械20项(16.9%),注射类器械19项(16.1%);在各类光电器械中,激光治疗设备是研究的热点。共有11项采用激光治疗设备进行瘢痕治疗的临床研究,其中6项研究采用平行对照研究设计,其余研究采用自身对照;样本量范围为15~110例。结论:我国整形美容器械注册临床研究数量近年来持续增加,皮肤类相关适应证和光电类器械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术后瘢痕防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腺术后瘢痕不仅会导致患处瘙痒、疼痛、牵拉,还会严重地影响患者美观,因此对甲状腺术后瘢痕防治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为缓解甲状腺术后瘢痕增生,临床医生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研究,取得如下进展:其一,甲状腺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做到了入路更隐蔽、创伤更小;其二,光电治疗及硅酮等药物的广泛使用,显著提升了瘢痕治疗效果;其三,"整形美容"相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相关技术手段贯穿甲状腺术后瘢痕的全程治疗,在术后"早期"、"联合"使用多种治疗方式"预防"瘢痕增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智能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随着子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和HPV疫苗的应用,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参与有望提高子宫颈癌筛查的准确率和效率,减少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但是,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面临诸多技术和监管方面的挑战。本文从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光电筛查系统3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在子宫颈癌筛查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为人工智能更好地与人类智能相结合,更好地参与到医疗领域中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珊瑚状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珊瑚状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于超声激发下产生的压电效应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早期成骨分化的影响,为口腔种植体表面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阳极氧化、水热反应及高温退火在钛表面制备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涂层组),以抛光钛试件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和水接触角测量仪分别检测两组钛试件表面形貌、成分、晶相和亲水性;通过压电力显微镜测试涂层组压电性能。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并将其接种于两组钛试件表面,以接种于空白培养板的细胞为空白组;施加低强度脉冲超声干预后,检测细胞增殖和死活情况,评价涂层的细胞相容性;使用碱性磷酸酶(ALP)显色试剂盒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整合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情况,评价涂层促BMSC早期成骨分化的作用。结果:涂层组钛表面呈现均匀的珊瑚状形貌,珊瑚触手直径为70~100 nm;主要成分为四方相钛酸钡;涂层组表面亲水性(水接触角10.12°±0.93°)显著优于对照组(水接触角78.32°±0.71°)( F=10 165.91, P<0.001);涂层具有稳定的压电性能,压电常数约为5 pC/N。细胞实验显示,培养第3天,无论超声与否,涂层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小于空白组和对照组( P<0.05);培养第5天,无论超声与否,3组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养第7天,涂层组ALP活性显著大于空白组和对照组( P<0.05);RT-qPCR显示,超声后涂层组整合素和BMP-2 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其他组,且显著大于未超声涂层组( P<0.05);超声后对照组整合素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未超声对照组( P<0.05);超声后涂层组RUNX2 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未超声涂层组( P<0.05)。 结论:珊瑚状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的压电性能,低强度脉冲超声激发可促进大鼠BMSC早期成骨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女性外生殖器美容整形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女性外生殖器美容整形是指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对外阴及阴道进行整复的新兴学科。随着时代的进步,外生殖器美容整形术也得到了飞跃地发展,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使女性外生殖器美容整形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该文对女性外生殖器美容整形的新观点和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阴阜成形术、阴蒂包皮成形术、小阴唇缩小成形术、大阴唇缩小成形术、大阴唇增大成形术、阴道紧缩术、处女膜破裂修复术等手术方法,以及G点增大术、性高潮刺激疗法、光电-能量治疗等非手术方案,以便使整形外科医生和妇科医生在观念和治疗方法上对女性外生殖器整形有更深地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标准化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是最经典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但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涉及标本采集、转送和保存,抗凝剂及诱导剂的使用,试验仪器和耗材技术指标等诸多因素。为规范光电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高临床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诊疗能力,该共识从质量管理方面对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检验前、中、后过程进行了标准化,以促进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的规范应用和良性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应用价值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取前瞻性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VIST)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用同一技术方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白光组和新光学染色组,采取序贯检查方式(白光→新光学染色或新光学染色→白光),分别记录两组先行白光或先行新光学染色检查时的内镜诊断结果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判断结果;同时对两组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结节性胃炎和弥漫性发红5个方面进行内镜胃癌风险评分。 结果:共入组病例合计419例,白光组208例,新光学染色组211例。结合内镜及病理学结果,对胃内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期癌病变,白光组检出率分别为:28.9%、40.4%、64.9%、17.8%、0.5%、0.5%,新光学染色组检出率为:30.8%、42.7%、62.6%、15.2%、2.8%、0.5%,检出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国产内镜诊断各类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胃黏膜萎缩的诊断白光组分别为92.9%、61.3%、74.0%、61.9%、92.7%,新光学染色组(SFI模式)为94.4%、64.5%、77.3%、66.4%、94.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白光组为68.1%、72.6%、69.7%、82.1%、55.2%,新光学染色组(VIST模式)为87.1%、89.9%、88.2%、93.5%、8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 13C尿素呼气试验( 13C-urea breath test, 13C-UBT)结果为金标准,对 HP感染判断,白光组为90.2%、84.3%、87.4%、86.8%、88.2%,新光学染色组为92.6%、77.1%、85.4%、82.2%、90.1%;胃癌风险评分≥4分的病例,新光学染色组高危病变的占比更高( P<0.05)。 结论: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白光内镜;以胃癌风险评分为工具进行精查胃镜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检出;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癌前病变及 HP感染诊断效能与进口内镜相近,是发现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生物医学工程使用工程学科高效、智能地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是一个融合了医学、自动化、计算机、数据科学和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的学科,正在国家的医疗、经济和综合国力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医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中心(中心)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包含声、光、电3个领域的研究布局,以及在该框架下各个领域的成果,并分析了中心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和未来愿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电治疗黄褐斑的机制及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性疾病,多见于曝光部位,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且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光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黄褐斑的治疗。研究表明,光电治疗黄褐斑的可能机制为抑制黑素合成、促进黑素代谢与消耗、光调作用、破坏血管成分和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光电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在增加临床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应注重严格光防护及药物维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背部皮肤老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手背部皮肤老化是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善手背部老化的皮肤是皮肤年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局部外用制剂、化学剥脱、激光及光电治疗、皮肤填充等治疗手段,以及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可改善手背部皮肤老化;因手背部皮肤解剖学的特殊性,具体治疗方案有别于躯体其他部位皮肤年轻化。临床上要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期待更多皮肤年轻化的手段,如干细胞、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基质血管成分等能尽快用于改善手背部皮肤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