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 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 F=2.226, P=0.189;HRPE: F=2.634, 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 A值均明显高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各细胞中细胞色素C、bax、caspase-3和caspase-9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bcl-2荧光强度弱于CEIIS组,闭锁小带蛋白(ZO-1)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不同时间点BSS组各细胞LDH释放水平均明显高于CEIIS组(均 P<0.001);培养48 h时,BSS组各细胞SDH释放水平高于CEI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OCT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组织学异常,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2个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感光层细胞排列疏松、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大量脱落、空泡变性等,以BSS组更为严重。TUNEL染色显示术后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和RGC层,BSS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为(135.2±22.8)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CEIIS组的(81.3±1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75, P=0.002)。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显示,CEII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6、0.010)。 结论:与BSS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灌注CEII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视网膜组织和功能损伤均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替沙星眼用凝胶不同点眼频次兔眼组织药代动力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兔眼组织中加替沙星浓度的方法,并比较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兔眼单次和多次点眼后在眼组织及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取94只健康新西兰兔。任意选取10只新西兰兔不给予任何药物用于空白组织获取,将剩余8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单次给药组36只和多次给药组48只,雌雄各半,均取左眼为实验眼。单次给药组左眼给予1滴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分别于点眼后0.5、1、3、5、7、10 h收集泪液后进行心脏取血并处死,分别取房水、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多次给药组左眼每次给予1滴加替沙星眼用凝胶,每天3次,分别于连续给药第4和第6天首次给药后0.5 h,第7天首次给药后0.5、1、3、5、7、10 h进行心脏取血和眼组织收集。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法预处理各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并计算实验兔血浆及眼组织中加替沙星的达峰浓度(C max)、达峰时间(T max)、曲线下面积(AUC)等药代动力学参数,流动相采用甲醇-0.1%乙酸水溶液(体积比=70∶30),采用正离子多反应检测模式,以环丙沙星为内标物,并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方法的选择性、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准确度和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稳定性进行验证。结合加替沙星对眼部常见感染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90),计算各组织和血浆C max/MIC 90和AUC/MIC 90值。 结果:加替沙星在各眼组织和血浆中线性关系良好;角膜组织中的日间准确度为-1.5%~6.0%,日间精密度≤15%;角膜组织中的提取回收率为92.0%~94.8%,经内标归一化计算得到的低、中、高浓度的基质效应精密度均不大于3.3%,单次给药后加替沙星在眼前节和后节组织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分布,AUC 0-t从高到低分别为泪液、角膜、结膜、虹膜-睫状体、巩膜、房水、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和玻璃体,C max分别为94.90 μg/g、7.34 μg/g、3.65 μg/g、1.81 μg/g、1.75 μg/g、1.31 μg/ml、0.86 μg/g、0.53 μg/g、0.13 μg/g、0.07 μg/ml,除晶状体、脉络膜和玻璃体液中的T max为0.5 h,其余各组织T max均为1 h。多次给药第4、6、7天的0.5 h各眼部组组织中加替沙星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角膜、结膜和巩膜中AUC 0-t约为单次给药的2.04、2.12和2.32倍。单、多次给药后进入体循环的加替沙星浓度均低于25.00 ng/ml。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加替沙星眼用凝胶连续用药后在眼前节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房水和脉络膜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均可满足C max/MIC 90≥10且AUC/MIC 90≥30。 结论:成功构建快速灵敏的眼组织加替沙星浓度测量方法。加替沙星眼用凝胶以每天3次点眼连续用药3 d后眼组织可达到稳态浓度,且比单次给药在眼组织浓度升高。局部使用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可实现眼部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常见感染细菌的有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不同质量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按照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随机平均分为0.125 mg rh-endostatin组、0.250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100 μl不同剂量的rh-endostatin或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玻璃体腔注射前,注射后1、3、7、14、30和60 d,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下分别检查术眼眼前节和眼底,测量术眼眼压;于注射前,注射后7、30和60 d分别进行兔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于注射前,注射后14和60 d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于注射后60 d摘除眼球,各组取其中3只眼球制作石蜡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另取3只眼球,分离视网膜组织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前节、后节均未见明显改变,其中0.125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于注射后1 d各有1眼前房出现絮状渗出,分别于注射后7 d和14 d渗出完全吸收。OCT图像显示未出现异常光反射及形态改变。观察期间,各组注射前后各时间点间眼压值、a波振幅、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分组=0.134、0.101、0.476, F时间=1.709、2.479、1.706,均 P>0.05)。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各组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兔眼玻璃体腔注射0.125~0.500 mg rh-endostatin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在新西兰兔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模型中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反搏术构建新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损伤模型。方法:选用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10只:激光组单纯行视网膜动脉激光光凝术,反搏术组于光凝术后行PPV联合反搏术,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玻璃体腔氧分压(PO 2)评估灌注恢复情况,观察视网膜电图(ERG)的振荡电位(OPs)变化评估视网膜功能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结构改变。 结果:反搏术组术中即可观察到视网膜灌注恢复;术后2 h,FFA检查示所有眼视网膜动静脉完全恢复灌注,早期即见视网膜动脉充盈,随后静脉充盈,充盈时间无延迟,无血流中断。不同时间点反搏术组、激光组和正常对照组PO 2百分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330.87, P<0.001; F时间=985.70, P<0.001),其中激光后、术后不同时间点反搏术组玻璃体腔PO 2百分数分别为(18.67±6.29)%、(38.82±1.48)%、(57.33±4.25)%、(84.51±3.91)%和(89.20±2.97)%,高于激光组的(23.24±1.95)%、(31.44±3.29)%、(40.21±3.05)%、(43.65±3.82)%和(58.07±2.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时间点反搏术组、激光组和正常对照组OPs百分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164.09, P<0.001; F时间=447.91, P<0.001),其中术后3 d、7 d、2周和1个月反搏术组OPs百分数分别为(47.23±2.73)%、(70.79±3.09)%、(78.39±3.63)%、(76.69±4.08)%和(82.18±1.78)%,较激光组的(46.83±2.89)%、(55.32±1.58)%、(51.08±4.02)%、(52.32±6.59)%和(53.46±6.46)%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反搏术组视网膜内层结构破坏较小,有髓神经纤维层(MFL)结构疏松,大量空泡状改变。激光组MFL、内丛状层、内核层和外丛状层结构紊乱,Müller细胞神经纤维破坏。 结论:在新西兰兔CRAO模型中行PPV联合反搏术可构建新型RIR损伤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兔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不同剂量更昔洛韦视网膜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更昔洛韦的安全剂量范围,并观察兔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不同剂量更昔洛韦的视网膜毒性。方法:将10只健康新西兰无色素兔平均分为5组,每组各2只兔。每组分别往兔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1 mg/0.025 ml、2 mg/0.025 ml、5 mg/0.025 ml、10 mg/0.025 ml及0.025 ml生理盐水(对照组)。干预1周后对兔眼行超广角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暗适应条件下测定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最大混合反应(Max-R),明适应条件下测定视锥细胞反应(Cone-R)和30 Hz闪烁反应(30 Hz-R)。将24只健康新西兰无色素兔随机分为小剂量实验组、小剂量对照组和大剂量实验组、大剂量对照组,每组6只兔,以右眼为实验眼。大剂量实验组兔眼连续注射更昔洛韦2 mg/0.025 ml,1次/周,共4次。小剂量实验组兔眼注射1 mg/0.025 ml更昔洛韦,诱导期为2次/周,共4次;维持期为1次/周,共2次。大剂量对照组、小剂量对照组兔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0.025 ml生理盐水。每次注射前1 d及末次注射后1周行全视野ERG检查,暗适应条件下测定Max-R,明适应条件下测定Cone-R和30 Hz-R;注射前1 d及末次注射后1周行OCT检查;末次注射后1周处死各组实验兔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不同时间Max-R、Cone-R的a波和b波振幅以及30 Hz-R振幅比较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1 mg或2 mg更昔洛韦1周后未见超广角眼底照相、OCT、ERG异常结果。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5 mg更昔洛韦1周后可见眼底血管堵塞、视网膜前出血,ERG可见Max-R、Cone-R的a波和b波振幅以及30 Hz-R振幅略有下降。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10 mg更昔洛韦1周后还可见视网膜坏死、渗出性改变,OCT提示坏死区域视网膜组织水肿、层次不清,ERG可见Max-R、Cone-R的a波和b波振幅以及30 Hz-R振幅明显下降。连续注射更昔洛韦1周后,小剂量实验组、大剂量实验组兔眼视网膜均未见出血、渗出;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连续,未见视网膜水肿或其他结构异常。与大剂量对照组、小剂量对照组比较,连续注射更昔洛韦1周后大剂量实验组、小剂量实验组兔眼ERG的暗适应Max-R a波( Z=-0.160、0.000)和b波( Z=-0.321、0.000)、明适应Cone-R a波( Z=-0.641、-0.641)和b波( Z=-0.321、-0.160)振幅以及30 Hz-R振幅( Z=-0.321、-0.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实验组、小剂量实验组兔眼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玻璃体腔连续注射更昔洛韦1、2 mg均未对健康兔眼造成明显视网膜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的视网膜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更昔洛韦注射于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后的视网膜毒性反应。方法:实验研究。新西兰无色素雄兔24只(48只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组,每组12只眼。3个实验组玻璃体腔均注射药液5 ml,分别含更昔洛韦400 μg、2 mg及5 mg,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兔眼玻璃体腔注药前、后1、2、4周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测,另外于注药后1、2、4周每组摘除2只兔双眼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所有数据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全视野ERG Max-R a波振幅于注药后1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319, P=0.04),两两比较5 mg组(140.50 μV)较对照组(165.00 μV)均明显下降(χ 2=-2.830, P=0.028)。Max-R b波振幅于注药后4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626, P=0.014),5 mg组(261.50 μV)较对照组(398.00 μV)均明显下降(χ 2=-2.973, P=0.018)。30 Hz闪烁反应b波振幅于注药后1、2、4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9,8.225,8.997; P=0.001,0.042,0.029),两两比较5 mg组(71.30、106.00、63.60 μV)较对照组(118.50、129.00、116.50 μV)明显下降(χ 2=-4.142,-2.826,-2.713; P=0.000,0.028,0.040)。光镜下观察2 mg组注药后4周、5 mg组注药后2、4周视网膜组织形态出现内核层细胞排列较疏松,神经节细胞核周间隙增宽,外丛状层染色较淡等异常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注药后4周各实验组视网膜超微结构可见光感受器外节膜盘疏松排列紊乱,内节部分线粒体肿胀和积水变等异常改变,且依次加重。 结论:健康兔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400 μg未见视网膜功能及组织形态异常,注射2 mg和5 mg后可见一定视网膜毒性反应,5 mg更显著。提示临床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时应选择有效的最小剂量,最大限度避免视网膜毒性反应的发生。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79-2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那他霉素在新西兰白兔眼组织中的浓度测定及眼组织分布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该研究建立了那他霉素(1)的LC-MS/MS分析方法,并测量了 1在新西兰白兔眼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新西兰白兔经玻璃体腔注射给予1后,1在眼组织中广泛分布,且更多分布在眼后节.1在视网膜和玻璃体中的cmax(分别为46 400和4 620 ng/g)、AUC0→24(分别为232 000和29 300 h·ng·g-1)均高于其他眼组织.给药24 h后,1在眼部各组织中的浓度依然较高,提示其保留时间较长.该研究建立的LC-MS/MS方法专属性高,结果可靠,可用于1的眼组织分布研究,为拓宽1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木犀草素与青蒿琥酯联合用药防治实验性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探讨木犀草素(LU)与青蒿琥酯(ART)联合用药在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6只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成年雄性青紫蓝兔,实验眼(右眼)玻璃体内注射富含血小板血浆0.3 mL制作TPVR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0.2 mL生理盐水;单用药物组分别在玻璃体内注射0.2 mL的LU(LU组)及0.2 mL的ART(ART组),联合用药组(联合组)玻璃体内注射LU及ART各0.1 mL.注药后第4周通过眼部B超及眼底照相检查观察玻璃体混浊情况及视网膜改变情况并划分相对应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级;取眼球组织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制作眼球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结构改变.PVR分级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比较使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 眼部B超及眼底照相检查观察结果提示,ART组、LU组及联合组兔玻璃体改变均优于对照组.ART组、LU组、联合组PVR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组兔玻璃体内α-SMA表达水平最低;联合组、ART组、LU组α-SM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联合组α-SMA与L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α-SMA与AR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视网膜脱离、水肿最严重,联合组兔视网膜浅脱离,结构大体平整,损伤轻于ART组及LU组.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LU、ART的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实验动物模型TPVR的发展,优于LU、ART的单用治疗效果.未来应进一步研究联合用药的具体协同机制,为治疗TPVR的研究打下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琥珀酸甲泼尼龙兔眼球周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检测琥珀酸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MPS)兔眼球周注射后,MPS和其在眼内的代谢产物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的分布及药代动力学情况.方法:兔眼球周注射琥珀酸甲泼尼龙钠10mg,采用质谱-液相色谱方法检测MPS和MP在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玻璃体、虹膜、房水、晶状体、视神经和血浆中的浓度.结果:球周注射琥珀酸甲泼尼龙钠后,MPS浓度在眼内组织中的达峰时间为注药后0.25~1h,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为注药后0.25 h;MP浓度在眼内组织中的达峰时间为0.5~6h,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为注药后0.5h.MPS和MP在眼内各组织的达峰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巩膜、视神经、脉络膜和视网膜、虹膜、晶状体,二者在晶状体内的浓度均为所有眼部组织中最低,且远远低于眼内其它组织的含量,但平均驻留时间最长.结论:球周注射MPS是一种有效的向眼组织传递药物的方式,且该药在眼内的分布有利于向巩膜、视神经和脉络膜视网膜给药,而不易被晶状体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兔眼玻璃体内二十碳五烯酸的浓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适用于兔眼玻璃体内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浓度测定的LC-MS/MS方法,为研究EPA在玻璃体内的药动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应用QTrap 4500液质联用仪,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在负离子方式选择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兔眼玻璃体内注射EPA后不同时间的药物浓度.50μL玻璃体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并浓缩处理后用于定量分析.色谱分离采用XDB C18柱(50 mm×4.6mm,1.8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甲酸(90∶10∶0.1,V/V/V),流速:1.00 mL·min-1;进样量:2μL.监测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301.0-m/z 257.3(EPA)和m/z 526.0→m/z 401.0(内标,格列喹酮).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为3 min.结果:玻璃体内EPA在0.02 ~5.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限为0.02mg·L-1;提取回收率大于90%;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1.6%;基质效应可忽略;EPA玻璃体样品室温放置6h、-20℃放置3d、-70℃一次冻融稳定,处理后样品室温放置20h稳定.兔眼内注射EPA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Gmax为1.05 mg·L-1,tmax为0.5 h,t1/2为4.72 h,AUC(0-t)为3.614 mg·L-1·h,AUC(01-∞)为4.296 mg·L-1·h.结论:所建立的EPA浓度测定的LC-MS/MS方法灵敏、准确、简便、稳定,适用于EPA在兔眼内的药动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