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睡眠障碍相关风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体功能及健康.睡眠障碍的发病与年龄呈正相关,由于绝经综合征、代谢相关疾病而高发,女性围绝经期通常是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的转折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严重情况下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根据相关风险因素对症治疗,缓解绝经相关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目标.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睡眠卫生教育、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绝经激素治疗、精神类及镇静催眠药、褪黑素、中医中药等).综述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睡眠障碍相关风险因素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菌群在失眠症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失眠症是一种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影响日常生活的主观感觉,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易醒甚或彻夜难眠,日间可伴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等症状.近年来,社会竞争等压力越来越大,失眠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症关系密切,二者通过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等途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指肠道中各种微生物菌群的总称,一方面,失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有害菌大量繁殖,出现相应的肠道症状,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紊乱也会影响睡眠质量.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且疗效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系统、迷走神经等多种途径以调节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从而改善失眠症.该文围绕肠道菌群与失眠症的相关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失眠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鼻胃管固定胶布对预防鼻部压力性损伤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固定胶布对预防经鼻三腔喂养管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留置三腔喂养管的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胶布固定三腔喂养管,试验组患者使用新型胶布固定三腔喂养管;比较2组患者鼻部出现压力性损伤、疼痛、鼻部摩擦感和睡眠情况。结果:对照组鼻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鼻部疼痛发生率、鼻部有摩擦感及入睡困难发生率为70.00%(21/30)、73.33%(22/30)、66.67%(20/30)、43.33%(13/30),均高于试验组的16.67%(5/30)、13.33%(4/30)、23.33%(7/30)、10.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8.52~22.45,均 P<0.05)。 结论:使用新型胶布固定三腔喂养管可有效预防鼻部压力性损伤进而减轻疼痛、提高患者鼻部舒适度,改善了经鼻插管引起的入睡困难,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导睡眠监测脑瘫儿童与健康儿童睡眠结构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比较脑瘫儿童与健康儿童、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临床分型脑瘫儿童睡眠结构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15岁脑瘫儿童56例并纳入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儿童30例纳入对照组。对上述2组儿童进行整夜PSG监测,比较其睡眠结构差异并分析原因。结果:入选脑瘫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55.4%)明显高于健康儿童(2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脑瘫儿童睡眠潜伏期[(39.63±26.35)min]较健康儿童[7.25(2.50,19.75)min]明显增加,快眼动睡眠(REM)时间[(97.58±38.52)min]及百分比[(18.48±6.35)%]较健康儿童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脑瘫患儿总睡眠时间[(458.47±95.62)min]、睡眠效率[(74.26±13.63)%]、快眼动睡眠(REM)时间[(68.90±42.70)min]及百分比[(13.87±7.12)%]均不及轻、中度脑瘫患儿,入睡后清醒时间[51.00(38.50,174.50)min]较轻、中度脑瘫患儿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快眼动睡眠(REM)时间[(76.75±41.37)min]及百分比[(14.46±6.95)%]均不及痉挛型脑瘫患儿,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瘫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REM期睡眠缩短为主,并以重度脑瘫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睡眠问题较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理分级化评估护理在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心理分级化评估护理在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眼科在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采取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和干预组(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心理护理措施,干预组40例实施心理分级化评估护理措施,于入院1 d、干预14 d后,对两组遵医行为、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评分、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入院1 d,两组遵医行为、心境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执行治疗计划、正确用药、自我监测、康复锻炼等综合得分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14 d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理一致感量表各项综合得分提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14 d干预组眼角膜水肿、眼前房出血、视物不清、入睡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该院接收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患者,采取心理分级化评估护理干预,有利于增强患者遵医行为,转变其不良心境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军事飞行人员睡眠异常二例诊治分析及航空医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的诊治与航空医学鉴定。方法:回顾分析2例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的诊断、治疗及航空医学鉴定,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空中机械师,睡眠中出现行为异常。第1次入院视频脑电图监测示有发作性异常行为,表现为肢体不自主乱动,右侧明显,可出现拍打动作。同步脑电图示全导大量肌电运动伪差,发作间期右颞区可见少量散在可疑小尖波。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示睡眠行为异常,意识模糊性觉醒。多次返院复查PSG和视频脑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病例2,轰炸机飞行员,夜间出现双下肢不适、入睡困难及易醒。入院后依据患者的症状、PSG、制动试验、对治疗的反应及排除其他引起此症状的可能,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经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均给予飞行合格结论。结论: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罕见报道,航医等相关人员要提高对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的认识。根据飞行人员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尽早做出诊断与治疗,并根据其职责、疗效等实行个体化诊治及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857名不同级别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网络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级别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人群心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0年1月30日至2月28日通过网络对857名广东省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根据人群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将人群分为第一级人群215人、第二级人群91人、第三级人群120人、第四级人群431人,并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 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PHQ-9)、压力知觉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10)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别对各级人群间3个量表总分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并根据Bonferroni法对各组进行两两比较,最后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一步分析其各量表维度间的差异。 结果:857名受试者GAD-7评分为4(1,8)分,PHQ-9评分为4(1,9)分,PSS-10评分为16(11,19)分。不同级别人群中GAD-7( H=15.235, P<0.01)、PHQ-9( H=9.265, P=0.026)、PSS-10( H=8.435, P=0.049)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AD-7评分:第一级人群焦虑程度高于第二级人群且高于第四级人群,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932、-4.012、-2.949,均 P<0.05),具体差异表现为“变得容易烦恼或急躁”“感到害怕、似乎将发生可怕的事情”等维度;PHQ-9评分:第一级人群、第二级人群抑郁程度高于第四级人群,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3.387、-2.682,均 P<0.05),具体差异表现为“感到心情低落沮丧”“入睡困难或睡不醒”等相关维度;PSS-10评分:第三级人群应激程度高于第一级人群且高于第四级人群,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702、-3.693、-2.735,均 P<0.05),具体差异表现为“对自己感到信心”“事情发展如预料一样”“能够控制愤怒情绪”“事情都在控制中”等相关维度。 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级别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各不相同,应针对不同人群结合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合适的心理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致谵妄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81岁男性双足蓝趾综合征患者因左足趾剧烈疼痛,予右美托咪定0.2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48 ml,以4 ml/h速度静脉泵入、1次/d。第3次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约6 h时患者出现烦躁、谵妄;第5天因疼痛减轻,停用右美托咪定,停药后患者偶有谵妄。因入睡困难,停药第3天再次给予相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次日给予相同剂量右美托咪定2次,每次都在给药2~3 h出现明显的谵妄和烦躁。怀疑谵妄与右美托咪定有关,再次停用右美托咪定,换用曲马多和咪达唑仑治疗。停药第6天,患者意识转清,此后未再出现谵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18~79岁非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市18~79岁非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在北京市16个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收集人口学信息、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睡眠时长及问题、血清学指标,构建复杂抽样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与血清HbA1c的关联。结果:纳入11 608名非糖尿病患者,年龄(43.36±15.27)岁,睡眠时长为(7.49±1.29)h/d,30 d内存在睡眠问题(每周≥3 d存在打鼾/窒息、入睡困难、觉醒≥2次、早醒或服用安眠药)比例为47.38%,血清HbA1c中位数为5.30%。血清HbA1c水平随着睡眠时长出现显著波动( F=413.06, P<0.01);不同年龄组间是否存在睡眠问题,血清HbA1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8.3, 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存在≥1种睡眠问题的人群血清HbA1c水平高于无睡眠问题者( U=15.11, P<0.01)。控制人口学变量、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后,无论性别,存在≥1种睡眠问题( OR=1.21,95% CI:1.03~1.41)和打鼾/窒息与HbA1c≥5.7%有关( OR=1.37,95% CI:1.16~1.61),<60岁人群睡眠问题与HbA1c水平较高有关。 结论:成年人睡眠过长、过短及打鼾/窒息影响血清HbA1c水平,<60岁对象作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改善睡眠的措施以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临床亚型的聚类分析及组间低觉醒阈情况差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潜在临床亚型及相应临床特点,探讨不同亚型间可能的低觉醒阈情况差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睡眠监测中心就诊的154例OSA患者,纳入20种主诉症状、6种合并症,及2种量表进行聚类分析,并比较不同组间临床特征及低觉醒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聚类分析分为3组:睡眠紊乱组37例(24.02%)、日间嗜睡组49例(31.82%)和轻微症状组68例(44.16%)。睡眠紊乱组以入睡困难及影响睡眠质量等主观症状的情况多见,与其他2组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高,睡眠效率较日间嗜睡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8.65%存在低觉醒阈的情况。日间嗜睡组以突出的嗜睡症状为主要表现,与其他2组比较,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高,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最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存在低觉醒阈的情况最少(32.65%)。轻微症状组较其他2组各类症状发生率、ESS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存在低觉醒阈的可能性高(54.41%),但与睡眠紊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合并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由聚类分析获得的不同组OSA患者表现为不同临床特征,且各组间存在觉醒阈差异表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不同亚型OSA患者的特点,指导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